父子老爷车(1990)

Father and Sons's CarUP:2021-12-10

父子老爷车

评分:7.3 导演:刘国权 编剧:公乐
主演:陈强 / 陈佩斯 / 郝岩 / 王滨
类型:喜剧
片长:84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Father and Sons's Car
上映:1990
IMDb:tt0350968

父子老爷车简介

忠厚老实的老奎(陈强 饰)和儿子(陈佩斯 饰)在改革的浪潮中下海了。岂料父子俩开店不成,在下海浪潮中被呛得人仰马翻。不甘心失败的老奎拿出了积蓄的两千元,买来了一辆四十年代老车,准备干出租。谁知好不容易买回来的车子竟然不能办理营运执照,父子俩再次傻了眼。恰巧这时某特区的任总经理想用老奎父子俩的车子开办旅游项目,于是和他们签订了特区开发合同。父子俩在特区人生地不熟,开着那辆老旧的汽车,上演了一幕幕既搞笑、又心酸的闹剧……

简评

要表达的东西还是一目了然的,老人们皇城根下的原则成了被人欺负的笑话,明明站起来了却又变回给资本家打工过着非人的生活,国企管理者变质堕落成了财奴,知识文化在金钱面前只剩陪笑的价值,为了钱历史都要忘记了国格都不要了(不过日本人只要道歉就好啦毕竟钱真的是香),为了钱居然可以出卖肉体然后居然还可以用钱买回灵魂,还有你们南方菜真是贵啊等等等等,这是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顾虑,不过拍得过分为了喜剧效果成了闹剧,但是谁敢说死呢,那个蛮荒年代里见识娱乐圈明显更广的陈佩斯看到的这些可能都是有原型的呢。最后父子选择了北京,但小平同志92年选择了深圳,因为虽然有这些问题,但是正确的道路是去解决而不是又再缩回去。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现实演绎,陈强这位22大演员之一,为了给儿子陈佩斯搭路子扶上马送一程,不惜花甲之年亲自上阵出丑搞笑,无意间也成就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二春,同时也让儿子陈佩斯走上了China喜剧之王的地位。这部片子现在看来已没有那么多乐趣,但绝对能反映当时的情况——南下深圳淘金热;资本家不是人系列;中日蜜月期,发财全靠坑蒙拐骗;涉外婚姻等。其中沙滩中日大战和破棚子里父子三人饮酒唱大刀向鬼子砍去,让人又想哭又想笑。王冰老师你为什么如此像英若诚啊?!王冰老师演技也太牛逼了!

还是下海了,把俩北京人去深圳整的像乡巴佬进城,真的吗,吃虾真的也不会吃吗,还有当时深圳酒店里的饭菜这么贵吗,一碗红豆沙比还想还贵,太过了这对比(那时怎样我还真不了解,现在看来很夸张),老奎這父亲太有安全感了,兒子幹啥都在一起,總是不看好他又行動支持他,誰說這樣不好呢⋯⋯舒小姐,傍大款后要二子當她的小白臉(我比大拇指),很潮很牛⋯⋯二子這坑坑窪窪的愛情路啊

反映改革开放初期,老北京的旧时代居民在资本主义新世界里折腾的闹剧,很有时代特色,颇能体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不过毕竟是喜剧片,因此充满了夸张的演绎,尤其是各种人物(资本家、外国人、广州人等)都充满了刻板印象——当然这也体现了时代性。总的来说,我现在看起来只觉得闹得慌,没看出多少好笑的地方来,而且由于时代局限性,影片的思想主题也非常庸俗,尤其是最后和日本人斗争的情节,充满了高度的阿Q精神。

陈氏父子的电影,配角都选的特别好,个个出彩主角当然更不用说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港币美金最吃香,女大学生毕业干导游,绑老外,还引诱人当男小三儿,也太前沿了。生意人只认钱,把老实人剥削的彻彻底底,倒是想明白了的日本人,反而论情讲义了,真是讽刺。直升飞机那场戏,佩斯真的被吊半空中了嘛,好牛逼啊,居然出动了直升机老板穿着睡袍、巴着绿皮火车,人民币撒的满天飞,也太画面了!完整且有内涵的电影,好片儿

1)1990年的老北京到深圳也成了土老冒进城,特区不愧是改开前沿;2)只要给资本家放开手脚,剥削劳动者必然产生;3)陈氏父子的表演挺逗的,天生自带喜感;4)中日蜜月期的经济合作也伴随着抗战带来的阴翳,不同人的态度各具代表,同时引发多次笑料:陈佩斯被直升机吊到半空、父子俩和日本商人在海滩互殴、后续又把酒言欢各唱各的,这几段最有意思。

小时候爸爸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结果我晚上都没睡好 ,一大早就盼望着去,电影是下午两点的场次,在淮北市的电影院,看的就是父子老爷车,我开心的不得了。我清楚的记得中午还给我吃了板鸭,这个事情发生在1990年,我们家吃肉吃的都很少,所以板鸭+看电影,在我少年时光,算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从那以后,直到我成年,我爸爸都再也没有带我看过电影。

“老爷车沉默多少年”,父子老爷车算是儿时最经典的喜剧之一了,故事伴随着老革命陈强,儿子陈佩斯,以及老爷车展开,整部电影的笑点还是非常多的,陈佩斯和陈强父子的演技很出色,故事背景也具有那时候的时代特征,中日关系,外宾访问,广州打工仔,旅游小费等时代标签,现在看起来扔让人回味无穷,

北京四合院的父子俩去趟经济特区好像乡下人进城,各种元素在这里以另一种方式组合起来,新兴资本、革命话语、雇佣关系、男女关系、中日关系。父子俩一如既往幽默感、默契、节奏都很棒。谁能想到陈强当初因为饰演反派太生动、太深入人心在文革中被打成黑帮分子呢?

二子父子俩开店不成,只得关门。老奎不甘失败,花了二千多块钱买了一辆四十年代的“老奔驰”,决心从头干起。父子俩遇到了任总经理,此人是某特区娱乐城的总经理,恰好到北京出差,相中了父子俩的车,想以此车招揽游客,便力劝父子俩南下特区为游乐城工作。爷俩未提任何条件便签了合同来到特区、进了娱乐城,之后才发现工资很低,吃住也没着落,这才知道上了当。老奎不想干了,任总经理拿出合同一面威胁他要赔偿经济损失,一面又力劝他克服困难。花言巧语哄骗一番,老奎只好留下。“老爷车”开动了,游客蜂拥而至,为娱乐城开了财路。日本富商龟田来娱乐城考察,发现“老爷车”是其父侵华时坐过的车,要花大价钱买回去作纪念,任总经理认为有财可发,欲要五千块买“老爷车”,老奎死活不卖。结果任总经理坑蒙拐骗,丑态百出。

陈氏父子这套“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实在可耐玩味,论文化价值真与许氏兄弟在70年代的喜剧不相伯仲,对20世纪末的大陆社会做了极为可贵的摹写,而对某些价值观冲突的挖掘和展现甚至更胜一筹。在“外宾”出现之前,电影还只是在经济发展的裂谷里演滑稽戏:露出可恶嘴脸的资本值得大肆批判,但乱笔涂抹的爱情戏码就显得没有必要(职业歧视和厌女倾向在隐隐作祟)。到后段把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叙事并置的做法就太大胆了,可惜最终还是“东风压倒西风”的简单处理,父子的离开和老板的狼狈并不是多么自由的结尾,而只是出于自尊的无奈之选。

市民/社会喜剧贯穿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影片的主角不是怀抱伟大理想的有志青年,而是追赶经济发展浪潮的小市民。他们解构精英意识,重视个人感受,用不羁的行为嘲讽宏大或虚假的价值观。此时的喜剧电影,角色的信息属性不只是一种阶层设定,而且是实实在在根植于其所属的环境。故事从角色职业、生活的环境延展出来,喜剧效果通过对其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构、嘲讽或夸大而获得。这是与当下喜剧最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