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1981)

Narrow Street、通りUP:2021-10-05

小街

评分:8.2 导演:杨延晋 编剧:徐银华
主演:张瑜 / 郭凯敏 / 杨延晋 / 邱世穗
类型:剧情
片长:10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Narrow Street / 小街深处
上映:1981
IMDb:tt5663040

小街简介

双眼近乎失明的男子夏(郭凯敏 饰)来到钟导演(杨延晋 饰)家中拜访,向他讲述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剧本:十年前的夏,是一名春风得意的汽车修理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夏用好奇的双眼捕捉周围不可思议的变化。一天,夏偶然冲撞了一位少年——瑜(张瑜 饰),心思单纯的夏自感和瑜十分投缘,从此和瑜一起上山为其罹患癌症的母亲采草药,两人的友谊日渐亲密,夏、瑜二人决定以兄弟相称。然而,不久夏发现瑜其实是女儿身。十年动乱中,瑜因为教师母亲而遭受到造反派的围攻和折磨,一头秀发被剃掉,不得不隐藏了自己的性别,在恐惧中度日,为了帮助瑜,夏偷窃剧团的假发,结果双眼被重伤失明。夏出院后,发现瑜一家已经不知所踪。剧本至此停顿,于是钟导演和夏一起,假设了故事之后的种种可能……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张瑜

简评

小街与我有很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印象中第一部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几十年后的今天,重温了一下,唤回了不少记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男主为女主去偷假发的情节,这会看,却被男女主采草药的桥段深深打动,少男少女清新动人,拍得真美好。男的帅,女的美,郭凯敏的毛衣和张瑜的发型放到现在都很时尚。三种开放式结尾让人耳目一新,不愧是八十年代的先锋电影!

这电影真的很难不让人想到差不多同时期的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拍的两部法国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和《自由的幻影》——都用了非常有趣的结构和相对开放的故事情节和结尾。此外,前者故意用夸张怪诞的表演和光怪陆离的剧情以及超现实主义手法来讽刺社会,而后者呢歪打正着儿,正好那个年代的表演方法和发生的故事在当今观众的眼里也可以用同样的风格来形容。我发自内心的赞美揭露真相前的两个人之间那美好的情感,尤其是从哥哥这边出发的那种纯粹无暇的喜爱,在那样有些压抑的年代能发自内心地看到一个人就高兴愿意和他玩儿对他好是多么珍贵呀。最后的几个结局里我当然是最喜欢变成颓废中青年的那一个了,如果社会伤害了我,我就破罐破摔吧,感觉如果是欧美或者日韩国电影就直接这么拍了。难以想象那一代人的创伤和沉默的修复养伤过程。

属于70年代的哀歌,身不逢时,青春就如此被践踏了,被批斗的十年,就像张瑜被剪去的头发,想要遗忘和掩盖,但就像草帽盖不住头发,历史的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希望89终有一天被正视)。一条小街,一段情,戏中戏的手法真的很前卫,与观众对话式的结局还从未见过,很难想像这是一部39年前的片子。杨延晋是第四代中出类拔萃的那个。

开篇想到了《船续前行》,男主演技让我一开始也没料到他双目失明;想到世界电影史里的一幕,男女隔着监狱的栅栏对话;好莱坞公路片的视听感,音乐旋律;置景、道具的细节好评,简洁明了交代环境信息;运用了很多框定构图展现人物心绪;《走出动物园》,牛鬼蛇神,笼子里的观赏物,样板戏,眼睛瞎时候看世界的各种颜色、黑白颠倒,隐喻性强。黑白、彩色,梦境、幻想、回忆。眼盲,回家的路。悲剧结局,悲剧精神,悲剧内涵。三个版本的开放性结局。《妈妈!》戏中戏中戏中戏。

作为伤痕电影,形式已经与现代电影完全无差:主观镜头中的色彩使用;媒介真实的流转。而第三四代作品中的陌生感依然在如此现代形式中存在:这种陌生化是自表演、台词、中文声调结构、人物还是经典化的剧作形式产生?源自样板、国营制片厂还是早已根植在戏曲艺术里?

逐渐适应过去年代的镜头语言和有些琼瑶既视感的对白后(事实上那时大家写信写文章不也有这样的腔调吗,也许只是我们当代人更“世故”了),被故事逐渐吸引,感染力是很强的。面对时代的伤痕,活下去的人也许只能选择“让它过去”和向前看,这种埋葬和告别也让我想起刚过去的三年。情节之外的艺术探索现在看也是很好的,故事嵌套和开放结局(也和如何告别那十年相契合,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艺术和人生选择)。电影也不时有惊人之语(“你忍着点,就要走出动物园了”“他们在为亿万人的将来而斗争,可是我只是惦记着一个普通人的今天”),还有那些鲜明的象征和镜头语言,无需复杂一样能够直入人心。故事还涉及到梁祝式的性别变奏和性别暴力、性别意识的母题,蛮有趣,总之可说的还挺多~

八十年代的电影似乎只要有点故事都能火,稍有名的演员虽然没有现在所谓的流量,但真的是人尽皆知,即使在农村,也时不时有坝坝电影可看。所以张瑜郭凯敏都很出名的。比如《庐山恋》应该是他们最初搭档。小街的故事在文革反思文学算很老套,因为张郭二次搭档,期望过高,让当初的人些许失望。今天再来重温,还是值得回忆的。

四十年前的片子了,断断续续地在油管上看了好久,我感触很深。看着剧中人物从少年到青年,中间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摧残,并没有被打垮,而是依然积极生活,向往美好,相信未来,我不由得感慨自己生在了好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十分渺小的,谁都逃不脱社会的大潮,而近现代中国的人们便是吃过苦、受过罪的一代人。只探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那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华夏民族何时不是傲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乎只有清朝末年到如今,受尽外国强权霸凌,仍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悲剧,它具有偶然性,却实质上存在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场浩劫让无数的家庭告别幸福,给亲历者留下了无穷的苦痛与伤痕。我多么希望夏的眼睛没有受伤,多么希望瑜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多么希望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吾辈需努力,珍惜眼前人。

是非常明显的伤痕电影,导演在拍摄和结局的设置上在当时而言都是对电影艺术在中国的一种探索,能够体认并欣赏导演对于电影的贡献。但也许是文化亲缘性和远离那个历史事件的原因,一下子难以接受影片中演员的表演,以及从一个不同于当代性别议题的角度切入一个历史伤痛所带来的怪异感。当然放在中国电影史的维度来讲,一定是一部出色的电影。

【三星半】对历史创痛的诗意书写,也是对历史暴力的下意识规避,施暴者作为被置于后景的血色背景,而遗留下的病症——视觉能力的丧失为结局导向加上一层磨砂玻璃,已知的可见的前情与不可见的结局之间,横亘的是历史的裂隙。在被话语刻意隐没的断裂处生长的一代,与特定语境联结时似乎才得以确证自我存在,性征的擦除暗示了其身份尴尬处境。被不断叙述中的“她”,借对“她”的想象与相遇,完成了对历史载体的重构;寻母之途,或许是对某种传统的“根”的重新接合。镜语在同代间已十分出众,「盲视」的奇异观感,动物园成为叫嚣着的能指,而结构的编排在不断推翻重塑中追求着新意,也掣肘着观感,多少透着矫饰的表演与叙事,实在难以令人喜欢起来

一开始导演处在镜头之中就完成了电影叙事权利在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交接,导演向夏了解剧本的设定为后续开放式结局的讨论做出铺垫,叙事在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回忆所构成的嵌套结构中完成,中间点缀着美好的想象。丰富的镜头语言:动物园,特定历史事件的蒙太奇剪辑,眼睛受伤之后镜头突然的失真,摇晃,灰屏,回忆退却,拉回现实,表述无法维持,这是难以忘却的痛。开放式结局的讨论,亦是处于那个时代对于未来的茫然,旧体制、旧观念消融崩溃,新思潮,新观念发生与建立,人们不再狂热,冷静下来开始反思与规划,一切都处于未知与不安当中,抱有希望,又充斥着担心。电影的最后突然甩出来的双方的名字“原来你姓俞,我姓夏”,又让你从关于结局设定的思考中拉回现实,这个电影我错过的东西太多,忽略的东西也太多。

我一直以为反应十年浩劫的电影太少,但其实还不少,而且品质都很高,只是很多平台没有资源看不到。这个没有芙蓉镇没有小巷名流那么正面那么大篇幅的写主人公遭受的苦难,但侧面也能感受到对个人的极大伤害。张瑜演得真好,那个哭演得真好,现在的演员简直不可及。在巴山夜雨中,她演那个革委会的人,一开始真的很令人讨厌,然而换别的角色又能演出角色的本色来,演技了得!

获得奖项

  •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