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拜校园事件(2002)

Bowling for ColumbineUP:2021-09-07

《科伦拜校园事件》(英语:Bowling for Columbine)又称《科伦拜恩的保龄》是由麦可·摩尔撰写、制作、导演和叙述的2002年美国纪录片。影片探讨了摩尔所说的1999年科伦拜校园事件的主要原因以及其他枪支暴力行为。摩尔重点关注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以及一些关于相关问题的公众舆论和假设。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探讨了美国暴力的本质。

科伦拜校园事件

评分:8.6 导演:迈克尔·摩尔 编剧:迈克尔·摩尔
主演:Jacobo Arbenz / Mike Bradley / Arthur A. Busch
类型:纪录片 / 历史
片长:120 分钟地区:加拿大 / 美国 / 德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科伦拜恩的保龄 / 美國黐Gun檔案
上映:2002-05-15
IMDb:tt0310793

科伦拜校园事件简介

这部记录片拍摄的起因是美国哥伦比亚中学的校园枪击事件。纪录片人摩尔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把枪支作为一种符号来探讨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摩尔通过与南方公园作者Matt Stone、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Charlton Heston和音乐人Marilyn Manson等人的互动,逐步揭示出科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和美国高暴力犯罪的根源。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迈克尔·摩尔 / 迈克尔·多诺万 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迈克尔·摩尔 第5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迈克尔·摩尔

简评

非常犀利的問題和視角,把分裂仇恨傲慢偏見都說開了。非常集中全面地展示了米過的戰爭和顛覆罪行(allende啊我要哭了T T,mllms在該國公眾人物當中都算正人君子。我記得king810好像就是flint的樂隊吧也是相當有攻擊性,去年還因為非要帶槍上舞台被取消巡演來著。:你是說今天我去學校射殺老師同學跟你們往其他國家扔炸彈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1. 一部尖锐、极具情感冲击的纪录片。迈克尔摩尔的采访具有强大的侵略性,在直击某些被采访者回答上逻辑和道德错误的同时,加以讽刺至极的影像(美国简史动画,两处查尔斯赫斯顿的演讲和被害者家属抗议的平行剪辑,科伦拜校园枪击案监控内容与受害者报警电话的搭配,幼儿园枪击案老师报警时的黑屏),狠狠地击打在科伦拜事件发生的根源之处(种族、地域歧视,媒体和政府以散发恐惧谋利)。2. 片内激进的内容很好地被几处温暖却悲伤的时刻中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结尾处摩尔向赫斯顿展示被杀6岁小女孩的生前照片,但赫斯顿却头也不回地走回自己巨大的宅邸。那个放在宅子前的、死去小女孩的照片,是全片最美也是最让人伤感的瞬间。

迈克尔摩尔一向不惧在纪录片里表现他极为偏颇的视角。但一个不偏颇的人是不可能走进超市,要求他们撤下正在售卖的武器;不可能拦下明星的豪车,要他就员工的贫穷作出答复;也不可能走进政客的家门,逼迫他看被害死的六岁孩子的照片。面对激进问题时,平衡原本就没有意义。剪辑上的黑色幽默消解了说教意味。

最后有些情绪化了,既然知道加拿大持枪不比美国少,那么枪杀事件根本原因并不在枪支上,最终影片并没有找到确切的原因,但依然把矛头或者罪恶感强加在持枪协会身上,用女孩的死来道德审判持枪协会主席在事件发后出席协会活动并不公平,我猜他出席只是因为担心受事件影响会促使控枪

行动主义纪录片。迫使Kmart90天内停售弹药,不止记录事实,还制造了事实。在课上看了最后一段,结构上从微观(枪击者的母亲)到宏观(官商勾结,制造恐慌,从中渔利)到微观(枪击案受害者的现实,以及他们的行动)。前面很多悲惨的屠杀镜头配上what a wonderful life这种歌曲,显得好讽刺。喜欢这种抽丝剥茧不断的过程,里面讲到了加拿大,也很多人种、持枪也很容易,但枪击事件却很少,美和加的区别在哪?结论是美国的人民更害怕更不安更不信任彼此。最后他去拜访progun行动的领导人,那种咄咄逼人,不吝冒犯的态度让我很羡慕。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攻击性这么强的作品吧

为什么会如此,个人觉得这个命题真的又大又庞杂,所有问题的指向,不是殖民史、现代史、经济、文化、阶级、种族、政治、媒体等单一个问题所能回答的,千丝万缕的线团纠缠在一起,想要缕清一部纪录片是远不够的,不过难得的是摩尔并不局限于一个事件,他带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他的思考与行动也让我们不断思考并追溯根源。

真是一位有良知有胆量的电影人。带着科伦拜受害者去售卖子弹的商场总部抗议,硬是得到了90天内不再受卖武器的承诺(不知这是否真的执行了);以及在影星/步枪协会会长查尔顿·赫斯顿的家里,问了一系列尖锐问题之后,拿着枪击案中6岁的受害者照片,在楼梯上叫住不悦离开的赫斯顿说,“请记住这个女孩的脸。” 令人尊敬的轴人。

正常化拿枪自卫和邻里入侵的幻想让人不适,导演说是因为历史积累已久的恐惧。这份恐惧无论如何暴力发泄出去(美国外的军事行动)最后只能指向自己(美国内的校园枪击反噬)。以NRA会员身份亲近假装自己是一份子,再给我们呈现这一份内部资料,大胆又滑稽,也是“言论自由”的践行和信奉,时刻以摄影机为枪指向资本、媒体、政府,可也完全忽略了狩猎区人们为了生存,拿起枪对准野兽的时刻。

【纪录片/120min—】在这个以“自由民主为普世价值观的美国形象”作为伪装的军工复合体的组织内部,在这个资本主义秩序根深蒂固且正处于不断向外扩张的组织内部,在这个宣称多元文化而实质上却充斥着猜忌与恐惧的种族主义情绪的组织内部,在这个贫富极端分化且社会保障政策日趋呈现私有化趋势的组织内部,试图依靠劝说,访谈,游行和示威不可能重塑秩序。资本主义秩序是最冷血,最隐蔽的魔鬼。本片所呈现的就是它在人间的代理人的虚伪性。

迈克尔·摩尔喜欢在纪录片里向受访者抛出很针锋相对的问题,很多都站在受害者角度,或许有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感觉,让人没办法违背自己价值观念只能逃避,场面的尴尬程度也会带来一定的笑点让每个观众爽到,题材内容也有一定的深度,拿出来的证据不能说完全客观也都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这部整体不错有些场面些许有点刻意只能说还是缺乏创新的点子。

和很多润人想的不同,摩尔讲述了这么一个反乌托邦的灰暗神话。美国人提心吊胆地生活在一片被恐惧和仇恨的粘稠浓雾塞满的钢铁森林里,他们是被“吓大的”,被教会保持恐惧,随时把颤抖的手指保持在上膛枪支的扳机上。当每一个背满枪支的人倒下,这些冰冷的树枝贪婪地汲取他们的血液,寄生在尸体上,壮大这一片遮天蔽日、乌烟瘴气的邪恶丛林。然后,资本和政客会告诉他们,丛林更加黑暗,角落里藏满怪物。这样他们才可以期望,被吓坏的鸟儿才可以把黑暗的种子传播得更远。他们才能隐藏自己辉煌华美的袍服,遮掩珍馐琼露的芳香,黯淡富丽堂皇宫殿的溢彩。才敢告诉人们,我们人生而平等,到不知名的土地上去解救本地人,心安理得地轰炸和焚烧怪物的巢穴……其实,阳光下世界上最耸人听闻的黑森林也许就在美国。

1、原来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但其并没有说明。2、纪录片里的资料片更使人震撼:德国屠杀波兰人,日本屠杀中国人,英国屠杀印度人,法国屠杀阿尔几内亚人,玛莉莲曼森的妆容和演出现场,911的撞楼视频等。3、纪录片拍得有些散,观点的呈现也杂。不过校园枪击事件的原因,也确实复杂。美国社会的复杂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即便如此,也应该缕出一条主线来不是。4、关于锁门的有趣现象:美国人是理解为锁住别人,加拿大人的理解是锁住了自己,所以加拿大人不愿意锁门。5、911彻底改变了美国社会的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获得奖项

  • 第5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5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观众选择奖 / Audience Award
  • 第2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外国影片
  •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纪录长片
  • 第4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4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Documentary Film
  •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55周年纪念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77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77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Director
  • 第6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55届戛纳电影节
    第5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55周年纪念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8届独立精神奖
    第18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