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2003)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UP:2021-12-17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简介
本部纪录片讲述美国费城著名建筑师路易斯·I·康因,这位曾设计过众多著名建筑的伟大建筑师生前有关事业和家庭的故事。这是一部有关爱与艺术的影片,也是一部讲述背叛和原谅的故事。从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的地下走廊到人潮汹涌的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国家议会大厦,在这些美轮美奂的不朽作品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20世纪下半叶被很多建筑历史学家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天才惊人的创造力。然而在生活中,路易斯却是一个既神秘又矛盾的丈夫、父亲。路易斯有着三段不同的家庭生活,执导本片的导演纳撒尼尔·康恩正是路易斯的其中一个儿子。
由美国导演纳撒尼尔·康恩执导的人物传记纪录片《我的建筑师》,荣获2004年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等多项纪录片大奖。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纳撒尼尔·康 / 苏珊·罗斯·比厄
获得奖项
- 第56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导演 - 第19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比虚构更真实”奖(纪录片) - 第4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Documentary Film -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纪录长片
相关影片推荐
- 纳撒尼尔·康 Nathaniel Kahn导演
- 纳撒尼尔·康 Nathaniel Kahn自己
- 莫瑟·萨夫迪 Moshe Safdie自己
- Philip Johnson Philip Johnson自己
- 巴克里希纳·多西 Balkrishna Doshi自己
- Robert A.M. Stern Robert A.M. Stern自己
简评
路易斯 康把他毕生的精力和爱都献给了建筑,势必就会流失一部分对家庭的关注,你不能说他自私或者不负责任,这只是一个人,一个伟大的建筑师所选择的度过自己有限的生命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他把这种生活方式的全部热爱交付给了更重要的使命,给了更多人那些美好的精神场所,去慰籍无数的灵魂与梦想。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众多的被采访者在多年后提及路 康时仍被他散发的魅力而打动所在。
虽然在家庭方面,康算不上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是他在建筑方面的贡献和热爱是无可否认的。(难道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如此难以捉摸的吗?)看着他留下的建筑,似乎感觉到他的永存。即便人的生命有限,建筑却可以跨越生命,将永恒的美承载传递。哪怕是不懂建筑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伟大建筑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氛围感吧。因为在创造它的时候建筑师就已经考虑到了它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改变。
贝聿铭:多不一定意味着成功,有三四件作品要比三四十栋建筑强多了。记得在大三寒假看完了,很多镜头都历历在目。更多的是儿子视角对父亲建筑足迹感性追逐,康的建筑本身解读倒不多,惊讶于他辗转在三个女人之间,同事、妻子、知己,她们却依旧爱他。其中一个他的同事,曾在GSD和格罗皮乌斯门下学习,对康后来纯粹几何的形式语言影响很大。康后来因为事务所巨额亏损不得不前去印度讨债归来在一个火车站的卫生间里死去,康自始至终都是个不善于与人交际的人,正如他设计中那简洁纯粹的形式,只是结果或者说他更愿意探索内部的清晰逻辑。大器晚成的康在五十岁后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新的纪念性建筑,从此声名鹊起,继柯布后将现代主义推向高潮的人。以至于有人说在柯布和康之后,现代主义就停滞了……
还是挺有感触的,对个人生活不做评论,也没必要评论,那是个人的生活;感触颇深的是他对待建筑的态度、和对金钱的无感(只是钱而已),他的人生多么棒阿,一辈子满腔热血的投入到建筑中,好生羡慕;对于那样的离开,我觉得也不必叹息,只是可惜胡瓦犹太教堂未建成;片中好几个建筑挺震撼的,美的震撼。导演的寻父之旅也挺成功的,让他一步步了解父亲,也让我们一点点认识他的父亲。
死在厕所,在追梦的路上,也是很幸福的啊。外貌和血统让他受了不少苦吧。人都是复杂的,不能因为单一面就喜欢他,也不能因为第二面就讨厌他,他是复杂的合体,无法用世俗标准去评价,因为存在所以美好。单身母亲,或感性浪漫,或离职坚强,人生没有标准模式,只要他们觉得不枉此生,真相什么的,都不那么重要了。当人面临死亡,所求的不就是心安吗。相信同父异母的三姊妹兄弟最后会不计前嫌,互相扶持成为一家人,都过了而立之年,知道亲情比仇恨更重要。
尽管使用着现代建筑的材料、结构,但Kahn依然是个骨子里的古典主义者。他说“有人只需要了解一片草叶,便能重建宇宙的秩序。”,“秩序”二字贯穿了康的一生,粘合在他每一件设计上,世界上只有他,把现代主义建筑中“神性”和“仪式感”演绎得如此之精妙壮美。片尾孟加拉国建筑师的哭泣是本片的点睛之笔,这座伟大的建筑一定被赋予了太多情感和心血。抛开乏善可陈的制作和导演太过强烈的主观情感,这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值得每一位建筑生一看。最后,我太爱Neil Young的《Long May You Run》了。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本日记、一场自我对话、一次心理疗愈与和解。路易斯康的建筑,极简但体量极大的几何线条,形成某种像神秘符号一样的结构感,粗粝得像他皮肤一样的混凝土外立面,映衬在烟雾缭绕之下,真的像一种古文明。所以不同于贝聿铭、赖特作品所呈现的时代性、商业与艺术的聪明平衡,路易斯康的建筑像远古而来,又像未来来物。如果地球毁灭,那它们是像金字塔一样应该被留下、并代表地球文明的符号与象征,供外星人研读、揣测、甚至膜拜。但这对他儿子而言似乎都不那么重要,最后十分钟显然他对作品的意义并不那么感兴趣,他更在意别人如何讲述他的父亲、以及与他的关系。一座座建筑探寻完,他也终于可以和他的父亲,说再见,并和自己开始新的人生篇章。ps 真的很心疼作者的妈妈,隐忍、慈祥、善良、无私的爱。
记录片从路的儿子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与探寻,是从亲人的角度来认识路这个伟大的建筑艺术家,而不是从他作品本身的角度,而这一情感之旅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去感受他的建筑。第一次看到沙克生物研究所时,我从未知道如此的喜爱是什么感觉,正如芒福德说的“人与建筑,互为表里,人们内在的精神面貌,往往由建筑的外观表达出来,建筑做为客观存在感必定成为人主观世界最可观的写照”。第一次看到路的建筑,就被一种寂静,永恒,无可言说之感所迷住,这个记录片也让我体验到了为什么三个同样有魅力的女性也会为他所着迷。他的信,他的文字,他的投入,精神上的超然存在,情感真挚的朗读……音乐选的一流,每个片段都让人重复看的记录片,我也是第一次这么欣赏一个建筑艺术家
#ADFF 上映20周年重映。从儿子角度,揭开了建筑大师既伟大又自私的生活。私生子带着几分对父亲的不满、失望踏上寻夫之旅,一遍遍挑衅Luis Kahn作品里的那种古典美传递出来的大师形象。最喜欢他在Salk滑旱冰的场景,在一个通常在媒体只看到空无一人的肃穆场景的作品里,带着几分滑稽和戏谑的态度去与它互动。私生子内心的复杂情感,对父亲的不满和不解,都在那一幕被想象。还有很多出现在影片里的大师都在这几年相继去世了,再看到他们二十年前的样子也让人很感慨。
这是一位刚愎自用的父亲,是位固执的父亲,但却是一位孤独的天才。他的天才并没有给予家庭一点一滴,但他的天才在地球上屹立不倒。他是一位建筑师,他的作品很少有人知道,但在圈内,他却是人人膜拜的对象。他是伟大的,他的儿子经常听人这么说,但他和别人一样,并不知道他的父亲身为凡人的一面。父亲永远定格在他年少的印象中,怀念他,需要进入他的作品。他为了寻找在记忆中的父亲,踏上了寻找他凡人一面的旅途!
读过传记再来看片子,感触深得多,安和哈莉特一晃眼已经暮年。不像之前道听途说的三个家庭互不知情,康晚年,二女儿亚历山德拉已经努力联系起其他姐弟,但碍于社会和家庭压力没能圆满。片中后端三个孩子坐在fisher house的木制窗台,这部片子不只是对康的建筑记录,还是纳撒尼尔对自己身份的寻找和关系重建,斯人已去,遗憾被印刻在建筑的岁月痕迹里,这部片子才这么有力量啊
“以天空为穹,大海为祭坛,中间的流水是精神性的存在,流向远方的大海”“康说当光线触及建筑物的边缘时才知道自己有多伟大”看到建筑顶部后面就像一扇扇窗户,装置着另一个维度的世界一样,路易斯康想必也在这种虚无与存在,寂静与喧闹的缝隙中创造着,生存着。只是那种浪漫主义的宿命观只存在于女性身上吗,女性的才华在爱中就势必会牺牲,转变为一种无知的方式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