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原产地·云南(2019)

风味原产地·云南 Season 2UP:2021-06-14

剧照演员表影评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风味原产地·云南

评分:7.5 导演:胡志堂 编剧:
主演:杨晨
类型:纪录片
片长:13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Flavorful Origins: Yun Nan
上映:2019-09-09(中国大陆)
IMDb:tt1120342

风味原产地·云南简介

《风味原产地·云南》是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和企鹅影视联合制作的地域美食纪录片,腾讯视频全网独播。《风味原产地·云南》作为该纪录片系列的第二部,拟通过短片每集发掘一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云南独特食材、食品和味道。

简评

《风味原产地·云南》并非《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制作,虽然后者在风雅之余不乏浮夸,更有诗情画意的铺陈,但前者仍然别有风格。饮食是文化之一部分,文化之别,在地域,更在族系,所谓异域风情,首先表现为异族风情。西北与东南作为汉地,在风味上的差异,实际上小于民族众多的西南与汉地东南。比如云南的“饵”,以米线捶打而成,这种由块成线,又由线成块的迂回工艺,在汉地是罕见甚至没有的;还有以生肉为原料的“撒”,怒江人的“漆油”与“侠拉”(有些人或有过敏反应)的运用,对极端口味(比如极酸)的运用,也都与汉地“温柔敦厚”的儒家文化迥异,因此更具特色。

还行吧,猎奇居多,云南山野之地,各种野生食材太丰富,民族众多,自然环境也差异极大,别说外省人,就是省内各个州看对方吃饭也是一头雾水看不懂,纪录片多表现滇西南的饮食,其他地方野比较少。话说我这种在云南都吃过幼虫喃撇鬼火绿蘸水炸猪皮炸牛皮炸青苔还有蜥蜴炖鸡汤的人,看到苦撒和生猪血撒也是心里发怵呐!

@@@(2019-09-09)风味原产地·云南(Flavorful Origins: Yun Nan)(1-10)(这次采用了多线叙事,但我觉得这个篇幅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有种破碎感。云南的吃食还是有点生猛啊,我未必都敢尝试,比如喃撇、撒。火腿是我喜欢的,乳制品也想尝尝。漆油,普通人吃了真的不会过敏吗?)

还是和甘肃篇一样的问题,饮食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时间与风味的关系多有提及,但是民族、地区与当地特色饮食的线索还不够明朗或者说明确,应该可以挖得更深的,或者来个能贯穿的线索?揇撇乳扇还是很想吃的,但是那个酸蚂蚁还有漆油泡蛹啥的就算了,论吃虫西南地区真的slay。

讲了喃撇、饵丝、火腿、酸水果、芭蕉、撒撇、腌菜、奶酪、漆油和鲊,十种云南风味。这里面我看饿了的有火腿、奶酪和鲊,因为我的确是喜欢肉蛋奶类食品~撒撇个人有点接受不了,腌菜炖肉应该也很不错,酸辣口味我也很喜欢。就纪录片来说,一集中介绍不同人的食物制作过程采用了平行叙事的方式,有个别集中稍显凌乱,旁白能听出来专业能力比较强,但是感觉有点没有感情,听感略别扭。

这一季云南向选题剑走偏锋,更像是出于猎奇,带有某种人类学的视角,对边远山区饮食风貌做某种记录式的整理,好不好吃已经退居其次,而重在奇和怪,诚如有评论说的,这些带有浓重的前现代痕迹,说白了就是工业化之前的饮食风俗,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保存食物的手段匮乏造成的,没有冰箱,所以需要各种腌制来料理食物,进而催生出独特的风味,但是好不好吃就见仁见智了。对于观众来说,同样是猎奇的意味大于美食的诱惑,即便在云南当地,可以说也不是主流,或许编导就是不想流俗于全国都能吃到的云南菜馆里的那些经典滇菜吧。

感觉不能叫云南特辑,这大部分讲的是滇西或者滇南…根本没有囊括全云南…应该像潮汕那一季一样起名~不过从纪录片的水准来说,是不错的。大部分滇东北或者滇中小伙伴估计会哭晕在厕所……讲云南美食可以,但创作者在注重技术和美食观赏的前提下,侧重点不要将云南过分当做一个猎奇食物王国来刻画,滇菜也有不同派系,可小资,可细腻~

镜头一般,故事线琐碎,配音太单薄,这大概是原产地纪录片没出圈的主要原因吧。云南篇没有贵阳篇出彩,镜头还是太单一了,食物和人文也草草掠过。但是依旧很敬佩纪录片导演的耐性和付出,想去云芒市、德宏、瑞丽等等边陲小镇了!!(PS 苦肠生猪血etc真的…. 呜呜呜呜正吃饭被恶心到了!

越发觉得云南跟欧洲诸城可以结成友好城市 火腿奶酪香料腌菜生食真的同步!对于碳水爱好者的我来说之前也觉得云南没什么硬菜(我爱米线乳扇!)现在觉得云南菜在突出原材料风味+各种调味+分子料理实验(??)方面是一骑绝尘的 可能种种原材料的不易得也限制了其大范围传播吧 看片子看得有点饿 但那个猪血撒/蚂蚁撒我还是不行!

之前看圆桌派的时候就发现陈晓卿在全国各地采风探寻富有原住民野性的吃法。而且开始尝试用化学原理解读。云南系列就是一个体现。虽然文笔依然是舌尖的那味儿,但是立意结构,拍摄手法,讲解思路都做了很多尝试。微距摄影,移焦表现食物质感,同一种料理方式在一个省份里的不同演绎。你也许会说里面选取的食物过于小众引起不适,但我认为正是这样开启了更丰富的味觉想象力,更多的美食灵感。人类处理食材的历史长于文字史,一饮一食都保存有生活的智慧。在果腹的同时如何保留或者激发鲜美,体现生存之外人对于生活的理解。整个系列逻辑方式都很理科,一个元素衍生出的相同和不同,然后用化学结构加以解释(这样便于复制和衍生新的美食体验)。不失人文风土的介绍,但不过于抒情,保留理性的含蓄,很平衡。

第一集,喃撇 傣族风味,认识了树番茄,看到“舂”捣菜、捣鱼肉,用的石棒,与裴李岗文化的石棒一摸一样;第二集,饵,在云南跑过野外,品尝过,还有在蒙自待了近一个月,早餐就是米线,勾起回忆,“饵饼就是云南人早期的压缩饼干”;第三集,酸水果,在大理、迪庆、兰坪、剑川等地,柠檬鸡、木瓜鱼…回北方,喜欢上吃薄荷;第四集,火腿,老窝火腿,下次到云南一定带回来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