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字体(2007)

HelveticaUP:2021-09-23

剧照演员表影评
传奇字体

评分:8.6 导演:加利·哈斯特维特 编剧:
主演:Michael Bierut / Neville Brody / Dimitri Bruni / David Carson / Matthew Carter
类型:纪录片
片长:80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海维提卡
上映:2007-09-12
IMDb:tt0847817

传奇字体简介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

简评

我一定是太闲了,开始看无处不在的helvetica字体了。结果,哇,这么有意思的吗?真是太逗了,设计师们的吐槽都那么高雅或者低级,这想象力,这比喻。然后居然还有个大神用zapf dingbats字体打印文章,这TM怎么读啊?谁能想到承载信息的文字的字体,在我们不经意间,居然有那么多的故事和表达。还顺便知道了serif和sans serif的区别。

看现代和后现代两代人、科班和非科班的观念冲突挺有意思的,所以设计没有对错之分,是否有高下呢?有时我也不懂如何评价。看到事物的发展总是突破——混乱——回归。一些熟悉的作品和名字及形象终于对上了号,意外的是MB,我总觉得他是个“德高望重”的老头,昨天听播客才发现年纪并不大,今天一看影片,还真不像个设计师,倒像个搞金融的或是理工科教授。

本纪录片好在以helvetica串起了六十年代至今版式排印设计的各种思潮和试验,视角多元,开阔视野,真的很有意义(不仅要会做设计,还要懂设计从哪里来啊)。作为一种字体,六十年里helvetica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并影响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个六十年的设计会是怎样的呢?或许真如纪录片中所说,我们早已走在历史的终结,剩下的就是不断重复轮回。但,或许我们也可以期待新的事物出现。

讲述了Helvetica的诞生、繁盛、争议和未来,更反映出字体背后蕴含的时代美学和行业变化;不同年代设计师光谱式的观点,有Massimo Vignelli对于现代性的极力维护,到Stefan Sagmeister对于字体个人化的创作。或许Helvetica特别的正是其即是资本主义的,又是社会主义的;即是无形透明的,又是显著存在的。

【B】本来以为是字体特刊,结果是极简现代设计史。赫维提卡,瑞士体作为议题载体确实再好不过,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冲突实在是老生常谈,但字体设计师在概念上常常高估了自己的能动,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所有的披荆斩棘,炸裂的观点,冷酷或者滚烫的概念,最后都不过是背景的脚注。伟大如赫维提卡,象征着标准,永恒的字体也在19年做出了它的更迭,从设计批判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早在70年代的爆炸中轰然倒塌,瑞士体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它的生命被PC,橱窗,工业标签,和善于自我催眠的设计师强行延长了,他们坚信标准化的拯救,坚信插在南极洲的十字架和热带雨林的没有什么两样,坚信本不该有的“正确答案”

几乎隐形的字体的种种背后。给出被讲述对象之后,摄影机在社会场景中进行了高度敏锐的观察。设计者的访谈也提供了充分多的观点,的确在影像中提供了平常并不被注意而事实上极其重要的视角(甚至三代设计师话语的前后编排也隐约表现出字体以某种符号作用表现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想起来我和港中深同学在杭州散步时遍历街边字体的经历,现在再想或许会有更多理解。有趣的是外挂字幕竟然也从形式(外观)到内容与本片的讲述紧密贴合。

我记得我是刚去美国就看了这部片子,后来去art school也看过,今天上课和学生又一起看了一遍,真是觉得看多少次都受益匪浅,而且甚至还有点想念在art school的日子(虽然我对saic没太多爱)。真的太适合给初涉设计的学生看了,字体设计、平面设计的意义都在里面。话说最喜欢片子里说helvetica是个特别socialist的字体,哈哈。

60年代瑞士设计文化对美国五十年代视觉环境的改造,Helvetica(瑞典拉丁文国名Helvetia的形容词形式)通过官方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传播渠道击败了CocaCola。“它是一种现代字体,一种非常清晰的字体”,并且“适用于一切必须明确传达的现代信息”,因此批评它无异于“问你如何去评价乳白色的墙漆”。Helvetica成为了城市异化体验的象征:清晰并不意味着正确,简洁有力和空洞乏味之间的界限其实很模糊。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主题可以考虑,早期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不同领域的争锋,以及和中国书法的相互影响(比如现在“负形”的观看方式被广泛教学),中国有自己的Helvetica吗——德里达曾讽刺中国社科院像引进CocaCola一样引进后现代主义。诸如此类。

接近完美的,纯粹理性的,如今被普遍使用的Helvetica的前世今生。从众多设计师采访中了解到的他们对这一字体的认识与各自的设计理念反映了对Helvetica的多重认识,有极力推崇的正面看法,也有对这种普遍性秩序性的反思与反抗,还有在新时代下的重新认识,层次非常丰富。配合着在日常街景中对这一字体的应用的探寻,细致搜罗Helvetica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以为也会和别的纪录片类似,从历史讲过来,讲Helvetica是如何发展的,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是多么的万能与实用。这些片中也有体现出来,但显然不仅仅只有这些。有支持的声音,除此之外反对的声音也很多,理由很充分(听到这些我很激动,目前的我是站在这一方的)。突然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了Helvetica的包容。即每一种声音都很重要。“人们永远都是时代的孩子,无法跳出你所处的时代”。字体会永无止境的发展下去,一切都会如此。

可能我不是学设计的,我没有那么深的感触……作为字体设计入门倒是挺好的。介绍了Helvetica的前世今生,50年代的创立、60年代随着“现代社会”的兴盛、70年代开始受到“后现代”的自由字体的冲击……直到50年后。纪录片拍摄于2000s。如今Helvetica已经知天命了,依然是使用最广的英文字体,连Burberry的新商标似乎也开始向Helvetica看齐,感觉暗合了纪录片最后的说法:“设计师使用Helvetica、从Helvetica出走、最后还是回到在Helvetica的基础上表达更含蓄的设计。”可谓Helvetica的正反合。

获得奖项

  • 第23届独立精神奖
    第23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比虚构更真实”奖(纪录片)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