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1980)
《凡夫俗子》(英语:Ordinary People)是一部1980年美国剧情片,是罗伯特·雷德福的导演处女作。编剧Alvin Sargent改编自1976年Judith Guest所写的同名小说。唐纳德·萨瑟兰、玛丽·泰勒·摩尔、裘德·赫希(英语:Judd Hirsch)和提摩西·赫顿主演。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和男配角(提摩西·赫顿)四个奖。
评分:8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编剧:朱迪斯·格斯特 / 阿尔文·萨金特 / 南希·多德
主演:唐纳德·萨瑟兰 / 玛丽·泰勒·摩尔 / 贾德·赫希 / 蒂莫西·赫顿 / M·埃梅特·沃尔什 / 伊丽莎白·麦戈文 / 黛娜·马诺夫 / 弗瑞德里克·林恩 / 詹姆斯·希金 / Basil Hoffman / 奎因·K·雷德克 / Mariclare Costello / Meg Mundy / Elizabeth Hubbard / 亚当·鲍德温 / 理查德·怀廷 / Cynthia Baker / Rudy Hornish / 简·奥德曼 / Marilyn Rockafellow / 唐·比利特
类型:剧情
片长:124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凡夫俗子 / 慈父严母
上映:1980-09-19
IMDb:tt0081283
剧情
故事聚焦于一对中上阶层家庭的夫妇在失去一个儿子(船难)后心理崩溃的过程。
角色
- 唐纳德·萨瑟兰 - Calvin Jarrett
- 玛丽·泰勒·摩尔 - Beth Jarrett
- 提摩西·荷顿 - Conrad Jarrett
- Judd Hirsch - Dr. Tyrone C. Berger
- 伊莉莎白·麦戈文 - Jeannine Pratt
- M. Emmet Walsh - Coach Salan
- Dinah Manoff - Karen Aldrich
- Fredric Lehne - Lazenby
- James B. Sikking - Ray Hanley
- Basil Hoffman - Sloan
- Quinn Redeker - Ward
- Mariclare Costello - Audrey
- Meg Mundy - Grandmother
- Elizabeth Hubbard - Ruth
- 亚当·鲍德温 - Stillman
- Richard Whiting - Grandfather
- Scott Doebler - Jordan "Buck" Jarrett
奖项
奖项 | 类别 | 获提名者 | 结果 |
---|---|---|---|
第53届奥斯卡奖 | 最佳影片 | Ronald L. Schwary | 获奖 |
最佳导演 | Robert Redford | 获奖 | |
最佳女主角 | Mary Tyler Moore | 提名 | |
最佳改编剧本 | Alvin Sargent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Judd Hirsch | 提名 | |
Timothy Hutton | 获奖 | ||
第3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女主角 | Mary Tyler Moore | 提名 |
最佳新人 | Timothy Hutton | 提名 | |
美国导演工会奖 | 杰出电影导演 | Robert Redford | 获奖 |
第38届金球奖 | 最佳剧情片 | Ronald L. Schwary | 获奖 |
最佳导演 | Robert Redford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Donald Sutherland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Mary Tyler Moore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Alvin Sargent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Judd Hirsch | 提名 | |
Timothy Hutton | 获奖 | ||
年度男新人 | |||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1980 |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Film | 获奖 | |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 Robert Redford | 获奖 | |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 Timothy Hutton | 获奖 | |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1980 |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 Timothy Hutton | 获奖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1980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 for Best Film | 获奖 |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Top Ten Films | 获奖 |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 Robert Redford | 获奖 | |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1980 |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 for Best Actress | Mary Tyler Moore | 2nd place |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 Timothy Hutton | 2nd place | |
1980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Film | 获奖 | |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 Robert Redford | 3rd place | |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 Mary Tyler Moore | 3rd place | |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 Timothy Hutton | 3rd place | |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f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 Alvin Sargent | 获奖 |
获得奖项
- 第38届金球奖
获奖: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 New Star of the Year in a Motion Picture - Male / 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男配角1 / 最佳导演
提名:剧情类最佳男主角1 / 最佳男配角1 / 最佳编剧 -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3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4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演员 / 最佳男配角 - 第3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Outstand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简评
无法言说的焦虑、情感涌动时的逃避、渴望倾诉的欲言又止、不断逼问自己的压迫感、期望拥抱的冲动、自我原谅的释怀。演员对心理细节的刻画很到位。对于影片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母亲只是一个要自尊的人,对于父亲与孩子的爱是没有的。或许对布克有爱,也或许那时就没有。我喜欢小儿子,至少他是在努力生活的,无论是痛苦、焦虑、无力、快乐,都好比过虚伪地活着。
拍摄手法很朴素的一部电影,朴素到在故事最惊人的一段,甚至不愿意多用半分钟蒙太奇。本片里的人们勇敢地对往日之痛和现状作出抗争,最后成败难以评判,而作为主题同为与自己内心抗争的电影,后世的《心灵捕手》是一个美好感人的结局,所以显得庸俗(并不是说影片质量有问题)、《海边的曼彻斯特》半抗争(失败)半放弃,所以有一定格调和余韵。然而看到最后我想到的是几年前的《三块广告牌》,此片因为故事而广受赞誉,但我意识到它也不过是一种新时代的古典主义剧本,这样的故事其实也莫过于一部“爽片”。并没有很多人能在故事的最后把所有郁结都斩断,我们多数时候只不过是在岩浆里打滚而已。
好莱坞少见的家庭式悼亡题材,那一年是枝裕和还在上学;虽然有放空式情绪流动但显得稚嫩了些(相比日本),不过它改成用信息量来换情感推进,n多人物+大量对话,还鸡贼得加了个心理医生,影片后半段狂出直拳,原来还可以这么拍,行之有效;很多小节里,导演会把关键信息延后,观众必须保持思考,记住前面2分钟的内容,然后在关键信息揭示后恍然大悟,导致没了日式的淡淡哀伤(情感延续),不知是好是坏,有时候真想喊出来“加音乐啊傻孩子”;孩子的回归孩子,家长的归家长,基于社会分工的相互理解;一些台词诸如“我不知道”“不是的”表明此人逆反或犹豫,这种用法可以追溯到40年代;最后,此片是奥斯卡最佳影片。
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痛苦与希望。本片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以主人公张晓蓉为中心展开,她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女性,生活贫困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描写,将观众们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并触动了观众们最深处的情感
本片可以说是《热锅上的家庭》宣传片,1980年,正是家庭心理治疗在美国刚起步没多久 正走逐渐进大众视野的时期。家庭心理治疗最艰难的一步就是不逃避,正视自己的需求 正视家庭的矛盾不仅仅是因为个体,它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息息相关。但只是在乎家庭 愿意为了家庭敲开心理医生的门 就已经赢过太多人了。
阳光普照 仿照这部的剧情也太多了吧,很难相信 钟孟宏导演没有效仿这个故事主线 两兄弟其中一人死了,另一人就活在死去兄弟的阴影里,连约会后一方自杀 这种剧情也一并模仿。只是这部比拙劣的模仿电影《阳光普照》的情感细腻多了,特别是那种画面没表现出来,仅靠演员动作和表情,所给出的情绪故事。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有好多都是家庭题材,比如《克莱默夫妇》、《母女情深》,以及这部最为触动我的《普通人》。节奏缓慢而忧伤,讲述了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经历一次事故后逐渐失去了秩序甚至与爱,儿子通过心理医生与爱情慢慢走出痛苦后还以为会是happy ending, 没想到最后父母之间反而出了问题,结局既有爱又令人心碎。几位主角的演技都十分出色,Cannon的配乐令人印象深刻。
越看到后面越能体会到本片的力量,一次家庭变故让所有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牢笼,死里逃生的小儿子永远在自责,本应该庆幸还留下一个孩子的母亲却冷脸相待,只有父亲在苦苦支撑,小心维护家庭里脆弱的平衡,同时强压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怪自己还是怪别人,都是不良情绪无处释放的表现,谁都无法释怀。喜欢最后母亲离开的结局,很早之前已经没有爱了,又何必再假装呢。演漂亮妹子的竟然是Elizabeth McGovern,小惊喜~
影片格局虽小,却深的很彻底。它深入每一个人物的灵魂,剖析他们的心理状况,赤裸裸的为我们拆解出一个满是伤痕的家庭。影片中的一些情节或是细节甚至会让人脱口而出,对的,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平稳雅致的格调 ,舒缓的音乐,完美的表演,聪明的深刻让这样一部完全没有王相的影片显得那么动人,以至于让人情不自禁的为他投上自己的一票。罗伯特雷福德对这部影片的指导赢了看似不可征服的马丁,如今看来是那么让人动容。
《普通人》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艺术片,独特的剪辑方式和蒙太奇风格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多线性叙事手法,充分展示了罗伯特雷德福的导演功力,影片在主题上偏向于男性角度,符合当时重男轻女的奥斯卡风向,从心理角度深度呈现了男性在爱情和家庭中的责任和使命感,男主的演技不是很出色,很容易让人看着出戏。
其实用冷漠来形容这个母亲稍过,只能说不对现状发生解释的前提下,家庭中的三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进行着自责和某种逃避,比较认同短评和长评里面有人说的,追求完美的母亲认为大儿子的出现恰巧达成了她心目中的完美家庭,而小儿子的出现对这种完美的平衡起到了微妙的“摧毁”作用,这是一个因为意外而濒临分崩离析的家庭,或许当意外降临时,许多人的处理方法并没有比母亲强很多,或许这才是片名“普通人”的含义,这个家庭中的三人都是那个普通人
8分!影片开始时的剧院里,舞台上演着中产阶级夫妻的交流障碍和隔阂。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可现实生活中,这对夫妻难道不就是舞台上的那对夫妻吗?当领略了这种讽刺意味之后,我们难免不从一种局外人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直到惊出一身冷汗,我们憎恨的、嘲笑的、误解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PS. 这是普通人的成长,不完美,没答案。只是有的人挺住了,而有的人选择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