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人子小命呜呼(1990)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UP:2021-09-15

剧照演员表影评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评分:8.4 导演:汤姆·斯托帕德 编剧:汤姆·斯托帕德
主演:蒂姆·罗斯 / 加里·奥德曼 / 理查德·德莱福斯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17 分钟地区:英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顿之死 /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
上映:1990-09-12
IMDb:tt0100519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简介

Rosencrantz(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饰)和Guildenstern(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是莎翁名剧《哈姆雷特》里面两个小角色,本片即从他们的行为出发来看待这出悲剧。俩人在回丹麦Elsinore的路上,发生了不少奇怪的事,比如Rosencrantz扔的硬币永远是一个面朝上,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剧团。他们来到皇宫,遇到了国王和王后,王后让他们去接近王子哈姆雷特,了解他闷闷不乐的原因。于是他们把剧团推荐给了王子。于是王子利用剧团上演了一出杀兄篡位娶嫂的故事,让国王极为不快。国王于是命令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两人秘密将王子带至英国处死,不料哈姆雷特无意中发现了两人的信件,得知自己即将被害的事.....
  本片根据同名戏剧改编。

第4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汤姆·斯托帕德

简评

”在终极否认的死亡面前,在无法改变的死亡面前,还有什么下次,还谈什么经验?“不,这样远远不够。一直到现在都没人给个交待,到了最后还是不愿给个答案……但是没有人死后又站起来,也没有人给你鼓掌,只有静默和一些二手衣服而已。这才是死亡。”而其实,在死亡的终极意义上,他们并不死于海盗之手,不取决于那封被置换的信,也不是死于绳索,而其实死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设置好的命运,一句最后的台词是他们永远不可逃避的结局。

比起电影更像是一部《等待戈多》似的舞台剧,这种从小人物角度对名剧作“哈姆雷特”的解构非常有趣。如果说Nobody从出场的命运便已经被注定,那么那些探索的过程是否都也是命运设计过的必然。注定的死亡面前,主动地找寻意义的过程是否也是一种钦定,所有的事情源于不是创造而是被赋予。语言被事先创造便于我们被轻易误解,思想被提前设定才好让我们进入圈套。

从问题游戏开始感到震悚,原来是对应hamlet的那个问句,大量的问题抛到空中,像球网上的不可见的球,抛来抛去。问题悬而未决,面对虚空的沉默,无法再用严肃询问世界,只有以游戏,以戏仿,荒诞,闹剧才能够继续生存。然而在这个交织嵌套的戏剧里,总是有两个人,虽然遗失了姓名如同遗失存在,遗失过去,遗失目标,不清楚原因,不清楚何时何地,不明结局,但如果我非我,则我是你,这是唯一的确信,他对他而言永远在场。被揉皱的纸飞机好痛啊。戏剧的必然与世界的必然相同,被吊死的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这种浪漫可以用来对抗一切。台词和演员都美不胜收

一部让Tom Stoppard名垂戏剧史的作品:《哈姆雷特》里几笔带过的两个小角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部戏。他们搞不清名字和记忆,讨论着概率、命运、死亡,一个进行哲学沉思,一个醉心科学发明,还看了一部透露哈姆雷特和他们命运的“戏中戏”。他们似乎为自己创造了时间,创造了一个拥有细节的世界,以此确证自身的真实。然而一句话的命运早已注定——“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这部莎士比亚同人被视为对莎剧的解构,但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莎士比亚自己埋下了自我解构的种子。在他的独白中,他喜欢冒险“放任人物为了自身目的使用比喻”,在他们的话语中掺入大量的无效信息。有那么一瞬间,角色们似乎可以从他的故事里自由地创造出自己的故事。但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成为主角的剧本里,他们依然不可能改变创造者为他们定好的结局。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是我看过有关哈姆雷特的最好同人,剧本真是神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原著像命运悲惨的末代公主,身着锦衣高唱哀歌绕梁三日不绝,同人就是路边卖艺的疯女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无所谓,把生活当成巨大的玩笑,最后她死了你也不会难过只觉得一个滑稽故事over。156次硬币向上、风向影响人发疯、浴室里漂浮的鬼魂、最后关头的伸缩刀还有皇宫里的政变死伤一片时英国使者前来汇报两个小人物的死亡,荒诞,荒谬,看完以后只有这一个感觉漂浮在心头,连今日城市上空的乌云你都会疑神疑鬼是否有某种神示在其中。还有演员太可爱了,特别是青葱的蒂姆罗斯一直卖萌,你和奥德曼的cp我觉得可以写一百篇同人谢谢。

最了不起的哈姆雷特同人!诙谐的语言下各种哲理性的对话和思考,展现内核如死亡、命运等悲剧因素;R和G经常用的被动句"we were sent…",以及戏子表演时两个上吊的小角色,这些电影中魂灵般响起的命运暗示,强烈而隐秘;尾处戏子“死而复生”让人恍然大悟,一切从开头就只是一场戏,入戏结戏,剧团就是王国,拿着权杖的戏子才是掌控一切的国王和写下一切的莎士比亚。如此新颖的表现形式倒也符合近些年英国盛行的莎翁现代化。我非学者,莎翁的戏剧不很了解,所以小命呜呼这个剧本给我的感触甚至要深于很久以前读的哈姆雷特原本。被英语语言又勾引了一回,我立刻找剧本来读!(另R的发明/发现如汉堡、万有引力、蒸汽原理等,已笑疯,英国人的点子全在这上面了)

。看得出是部牛逼的电影,但就是不喜欢。本片场景单一,除了开头在森林里的场景,之后的剧情几乎都在男主在宫廷里一个劲的瞎逛,舞台剧风格明显。台词很多且非常文学化,没点文学修养的观众看起来非常费解。剧情主线主要是讲国王让两个男主调查哈姆雷特奇怪表现的原因,但情节却是东一搭西一搭的,在森林里讨论抛硬币的概率、森林里的剧团表演、两个男主的“网球比赛”、澡堂里洗澡等情节都看似和主线剧情毫无关系;还有男一对很多自然现象都很感兴趣,比如:铁球与羽毛哪个先着地、钟摆、浮力与纸船的沉浮、用蒸汽制造风车、用剑鞘敲击木柱等;两个男主间对话非常快且喜欢讨论些神神叨叨的问题,无效对话很多,搞得高深莫测,看得人云里雾里,整部片就是透着股明知主线讲什么但实则让人看不懂的气质。小人物成了主角,但终究逃脱不了既定的命运。

90年左右英国出了些先锋话剧感明显的电影,包括本片和《奥兰多》、格林纳威等等,不知有怎样一个时代背景。编导演都有明显的舞台剧痕迹,电影里也有个剧团贯穿始终点出主题(他们直接暗示两位主角将死),奉献了美术和表演精良的舞台演出。《哈姆雷特》的两个小配角,这里升任主角,他们在故事主线之外不停玩着语言游戏,将电影氛围安置在迷离荒诞的虚幻之境,但对于主角们的阴谋与对抗懵懵懂懂,以旁观者的状态茫然又无可奈何的走向死亡,编导也许表示了对这些龙套人物的同情,但更多是对“大众艺术指挥角色死亡”的揶揄,用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构筑徒有其表的死亡哲学,编导这种潇洒、无赖、黑色的状态挺迷人的。布景上超现实的趣味不知是否有致意奥利弗《王子复仇记》等前辈的意图,罗斯和奥德曼演得好,但那些啰里啰嗦的台词有点拿脑子

无关系列:每次C一个人留在上海,家里时不时打电话过来,要跟他视频通话,他就会感到好烦,好烦好烦,为什么要来联系,让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着不好么?家人在老家有吃有玩有朋友陪不是挺好么,为什么还要打电话来,是关心他么,是爱他么?显然不是,只是想看看他在干什么。他无非是在吃饭、逛街、睡觉、看电影、看书,他还能干什么?这么乏善可陈的生活让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活不好么?干嘛要知道他去哪里?能不能不要破坏他生活的连续感,能不能让他思维顺畅地流淌,能不能不要在他独自生活的河流里踩上一脚,还他妈地要附加上关心他的名义。C又想,如果根本没有人来联系他,他会不会感到孤单,或许他心底里也是希望有人来关心他呢?C想去他妈的,还是最好不要有人来烦他,他太清楚了,身边真的没有人要来给他关注,他们只想来束缚他,让他按照他

选取哈姆雷特中边缘人物的二创,理解故事的重点在于理解剧团。时间的重复,记忆,疑问句和语义的析读,“一处的退场是另一处的上场。”,死亡,逃离,何为悲剧。在哈姆雷特里演哈姆雷特:命运的既定性,死亡的同一性。设问:是否每个人都在一场舞台剧之中,而正因如此生活才如此困惑。重中之重:看TR和GO卖萌。GO不断发现自然科学原理这点真的很好玩,他们俩玩的那个问句游戏也真的很有意思sos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君臣人子小命呜呼,非常精彩的同人,戏中戏真的几段十分经典了,“不是六具尸体,是八具”,早已注定好的结局,荒诞主义,理性和超自然的解构,想起了《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镜头和分镜好好看啊,截图都能做古典油画了。british humor偶尔还是很搞笑的,两个龙套出演的也很可爱

一出有些许解构意味的后设荒诞喜剧。从主角选在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开始就赢太多,更不用提有勇气在哈姆雷特改编剧中加入莎翁的原作台词。一些文本实在太精妙,最典型大概在以提问对决的那一幕,而在此之下布景与调度也毫不落后,更不用说还穿插了数个物理学neta。这才是文艺逼应该津津乐道拿出来吹逼的电影呀。值得一提本片还是应当看/听英文的原台词,不然乐趣恐怕要丢失近半。

获得奖项

  • 第47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47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帕西内蒂奖-最佳男演员
  • 第7届独立精神奖
    第7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