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之东(1955)
East of EdenUP:2021-08-05
伊甸园之东简介
导演是伊利亚·卡赞,取材于约翰·史坦贝克的作品,是圣经中该隐和亚伯故事的变异,演变成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伦理电影。故事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加州,一名聪明伶俐而多愁善感的农家青年,由于一直得不至严厉父亲的爱,故意想法打击天真的双胞胎弟弟,把母亲未死而沦为老鸨的真相揭露出来,最后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
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伊利亚·卡赞 第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伊利亚·卡赞 第13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
获得奖项
- 第8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第6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最佳海外电影 - 第40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DVD/蓝光套装 - 第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Film - 第29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13届金球奖
获奖:特别成就奖 / 最佳剧情电影 - 第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剧情电影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经典修复 / 经典回顾
- 伊利亚·卡赞 Elia Kazan导演
- 朱丽·哈里斯 Julie Harris演员
- 詹姆斯·迪恩 James Dean饰 Cal Trask
- 雷蒙德·马西 Raymond Massey演员
- 伯尔·艾弗斯 Burl Ives演员
- 理查德·黛沃洛斯 Richard Davalos演员
简评
看片名以为又是个神神叨叨的的宗教片,除了脱胎于该隐与亚伯的故事之外,其实并没有太多宗教元素(生日宴会上兄弟送礼应该是对应《圣经》里该隐亚伯向上帝献祭的情节)。故事围绕多愁善感的少年卡尔展开,表面叛逆的他其实最想要的还是来自家庭的爱与关怀,小到帮忙卸货,大到发战争财来填补父亲亏损。仍被父亲拒于心门之外的他嫉妒成狂,险些酿成悲剧,好在最后还是收在了卡赞式的家庭小团圆戏码上。詹姆斯·迪恩唯三出演的电影作品之一,也是我第一次看他的戏。令人又爱又恨,怅然而迷惘,敏感而脆弱的不羁坏男孩,散发着多重魅力的迷人矛盾体。怪不得总将他与《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作比,两个角色的精神内核大概是互通的(迪恩去和母亲借钱的戏可以和《阿飞正传》里母子重逢的戏对比着看,两对母子间那种微妙的平衡感很值得玩味)。
家庭情节剧。聚焦于两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兄弟俩在严肃父亲身旁成长的故事。不被爱的魔咒从父亲传递给儿子,大儿子正直、善良,但也伴随爱无能,女友无法控制自己对弟弟的倾诉欲望和移情别恋。卡尔不放弃寻找母亲,从她那里获得了爱父亲的金钱成本,没想到母亲已然预见到父亲的不接受。小卡尔出于嫉妒打破了哥哥对母亲的美好想象。剧本没有太大的冲突,围绕儿子寻母、爱的索取与给予、兄弟夺爱等关键情节展开,台词不乏金句。片尾父亲的脑溢血是为情感推波助澜的巧合设计,情节剧的惯用手法。
摩天轮上的那个吻真的好浪漫,或许James Dean已经变成那颗最美丽的行星了吧。Carl才是最有情义的那个人,他去寻找母亲,从摩天轮上下来为弟弟打架,为父亲还钱,得到的却是亲人们带来的scars,真的好想抱一抱carl啊,抱一抱James Dean,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就像你那黑夜中如星星一样的Blue Eyes。作为纯女座,第一部电影,演技毫无雕琢浑然天成,或许他演的那个孤单叛逆的小孩,就是他自己吧。
1955年,曾经的左翼导演卡赞已经完全走出了他之前的“告密事件”,更是用前一年的《码头风云》为自己做了巧妙的辩护,他自己的左派观念(《欲望号街车》)已经转为另一层面的家庭导向的右转传统思维。前后矛盾的立场选择注定了这部电影的内在矛盾性,与相处同一年且同为詹姆斯·迪恩主演的《无因的反叛》相比,本片除去那份大团圆的结尾,它自我的精细打光、倾斜构图以及那份闪人夺目的摇镜是可以和尼古拉斯·雷的那份精细摄影与主管镜头相提并论的,更是同样探索了宽荧幕构图,但大团圆的结局,堵死了本应得到完美解读的战后精密隐喻和精神分析的通道。但卡赞依旧有自己的闪光点,自我发掘的詹姆斯·迪恩,用起来的确比尼古拉斯·雷要精彩,这位60年的超级偶像,在本部片里用那个精彩绝伦的拥抱即兴,完成了战后一代对父辈看法的淋漓展现。
詹姆斯·迪恩燥郁又脆弱,仿佛一头独自舔伤的小兽。这样的人怎么会成为五十年代美国年轻人如痴如狂如疯如魔的偶像的?或许是死得太早了,银幕形象与个人形象从此高度重合,都是被主流价值抛弃,或者怎么也融不进主流价值里的可怜儿。在这部电影里就更可怜了,说来说去也只是想获得价值观完全迥异的父亲的认同与爱啊。“天伦梦觉”,这一古早的译名虽然忽略了影片的圣经故事背景,但也异常惆怅动人。
家庭、伦理、道德、父爱、二战。电影的某些伦理观不敢苟同,男主的成长还是值得看的。视听语言部分的几个经典斜构图特别显眼,男主荡秋千与父亲对话戏的镜头语言不知是否别有深意,同时当然还有壮观的宽银幕效果,很可惜我是在电脑上看。关于故事高潮部分的设计非常有意思,值得学习!
圣经解构下的代际隔阂,台词出色,改编后的核心冲突显得羸弱。Dean的表演比在《无因的反叛》中贴合很多,没有谁比他更像一战年间加州海滨的农场少年该隐。荒凉而自由的东方本是他的宿命归属,他却被父爱的幻影留在了曾经憎恨的伊甸园。“你总是原谅我们,却从未爱过我们”,“当我不再爱他时便能原谅他”。然而父权结构终未被打破,自我放逐的叛逆少年成了自欺欺人的床前孝子,虚伪道德继承者的亚伯却真挚而绝望地奔赴战场,所谓团圆结局更像一场倒错的悲剧。
层层铺垫,几乎为每一个细节在做铺垫。特别喜欢那个在生日送钱为了达到买爱的情节,几乎是整个电影高潮。看似现实的电影反而悲壮而柔情,在家庭里有一个以圣经这样价值观来衡量家人作为水准的话,几乎是这个家庭的悲哀,那圣经都是上帝的活。上帝的道德标准,那是人能达到的么?说白了其实人不相处不能以对别人严格而对自己放任。
卡赞对画面造型的把控相当出色,通过各人物占画面的比例、人物间的距离等将角色微妙关系视觉化,尤其几个倾斜构图强有力地显示出权利博弈,在柳树下三人重叠站位也十分惊艳。这种形式主义也贯穿在整体影像结构中,当角色位置置换时熟悉的构图再次出现,让观众了然于胸,平淡的情节也能被影像唤起强烈的压迫感。当然,詹姆斯迪恩的表演简直炸裂,当他奔跑起来那摇摇欲坠的身躯仿佛一尊古希腊雕像,揪心它碎掉又期待它那不稳定的刹那。
(),虽是构架于圣经故事,但宗教意味并不浓烈,伊甸园的动荡被浓缩于家庭之中,又被放大在战前的时代之下。虚伪父权的摇摇欲坠已经不起任何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撼动,对于be loved偏执可怜的追求在最后看似圆满的温情结局里用伪善和罪恶的命题所打磨的利器进行了一次道德谋杀和重塑。光影运用和倾斜画面赋予了影片基于视觉上更强的情感冲击,而James Dean的表演真的成就了这部电影。他游离于puerility和manhood之间的混乱气质太过迷人,在纯真热忱和冷酷邪恶之间碰撞出反叛的巨大能量,而乖戾背后是无比落寞的脆弱和悲伤,不愧是beat generation性感图腾
故事的大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无法从原生家庭得到认可的儿子对家庭展开的激情式报复。父亲完全以自己的立场信念为核心,从没爱过儿子,也从不需要儿子的爱;母亲被父亲的独断专行伤害后,转而离开家庭并全面否定家庭关系;儿子最可怜,努力维系全家的感情,却处处被否定,唯一能给他认可与关爱的却是自己哥哥的未婚妻。一眼看来似乎儿子是唯一的受害者,实际上每个家庭成员都在自我折磨。意外的是,故事最后父亲在病床上提出的要求,以及成长性的结尾,为影片增添了一点点微妙的幽默温情,也奠定了影片的真正基调。
这个家族的爱恨情仇还是比较drama和狗血的,剧情上就是那个年代流行的melodrama。不过James Dean演的还是很自然,几乎是本色出演。在那个他和他妈妈借钱的段落尤为明显,演母亲那个演员一颦一笑满是演技,而James Dean只是本能的接着戏。还好他气质很符合角色,本色也能感染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