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星座(1962)
狮子星座简介
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名寄居巴黎的音乐家皮埃尔获得了一份意外的遗产,这似乎是他命运的转机。但很快,这转机就从正面转向了负面。遗产落空,而好友此时都在外地。就在一次短短的旅途中,他一步步沦为了流浪汉。这几乎是侯麦的电影中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但这戏剧性情节在影片中也仅仅只是一次契机。
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在一天天的窘迫中丧失,他的尊严也几乎荡然无存,周围的一切对他而言也已经完全不同了。在这里,事物呈现出的是对于不同境遇的人而言的相对性。主人公的境遇可以使得周围一切事物的意义发生改变,商铺小贩的叫卖,也许平时在主人公耳朵里只是噪音,而对于已经食不果腹的主人公来说却像是欲望的引诱;而周围的游客们的怡然自得对比的是皮埃尔对巴黎的咒骂。影片最后,转机再次降临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仍如前一次一样振臂高呼。结尾给出了不断叠化、不断逼近的狮子星座的图案,似乎是在对应影片的名字,对应皮埃尔对自己命运的笃信。
但命运如同星座一样不甚可信。星座的命名由人所赋予,如果没有人的命名,它们只是散落在天空中的亮点,更不可能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几乎所有的旅游地吸引游客的地方就在于此,如果不能赋予这些风景超出日常生活之外的意义,它们便与其它的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别。一块石头、一棵树、一片沙滩当然会有所差异,但至少没有主人公们想象的那么大。故事所给出的训诫,并不是情节所讲述的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内隐于情节与主人公所想象的自己的命运之间。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个“道德故事”。正如影片中皮埃尔的画家朋友弗莱德所说的,钱也许会埋没皮埃尔。当然在这里,侯麦并不是要重复一个古老的谚语。关键是,对于皮埃尔来说,他的价值会存于何处?
皮埃尔的奏鸣曲被那封带来遗产的电报所中断,而也正是那首未完成的奏鸣曲才让他的好友认出他来,摆脱了厄运。或许也正因如此,那首奏鸣曲可能永远无法完成。而这与遗产的得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面向,情节也因此并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终,主人公的命运好像真的应验了,但那也未尝不是一个圈套,抑或一种障眼法。
在巴黎街头,皮埃尔对着石筑的墙壁捶打、咒骂。他并不知道,他攻击的正是他自己的名字(在法语中,他的名字Pierre与石头pierres完全相同)。石头正像一面无法照见面孔的镜子映证出他自身的存在。皮埃尔在沦落中,几乎沉默不语,没有人能认出他来,即使是就在他身边的朋友(画家弗莱德和皮埃尔坐在路边同一条长凳上,却都没有注意到对方)。是小提琴帮他发出了声音(这一次皮埃尔的演奏并没有像上一次在聚会上那样发出刺耳的声音),并让他重新融入到了他所咒骂的巴黎。但之后的故事,也许只是这个故事的不同的变体。结论也如狮子星座的图案一样暧昧不清,皮埃尔在沉默中所想的正是这个故事真正令人发想的动力,即使他所想的和我们所想的并不一样。
简评
“命运如同星座一样不甚可信。星座的命名由人所赋予,如果没有人的命名,它们只是散落在天空中的亮点,更不可能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几乎所有的旅游地吸引游客的地方就在于此,如果不能赋予这些风景超出日常生活之外的意义,它们便与其它的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别。一块石头、一棵树、一片沙滩当然会有所差异,但至少没有主人公们想象的那么大。故事所给出的训诫,并不是情节所讲述的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内隐于情节与主人公所想象的自己的命运之间。”
1962年在法国拍电影真是太简单了,配乐就是一把小提琴,看起来很多景很多群演,镜头全是偷的,素人和部分演员随便看镜头,各种穿。一台能录音的机器带一个脚架就全搞定了。故事也是简单到不行,一开始说过生日要转运的时候就猜得到结尾了。落魄巴黎的不停走走走,怎么把鞋穿破,怎么去偷吃的,半小时能交代清楚的硬是拖了一百分钟,完全撑不起来。另外必须吐槽的就是露宿小桌椅的时候,因为着凉,掏了下手帕,明明两张票,凭什么就飞一张出来???第一部侯麦,有点无趣。
相信星座一套说辞对自己的狮子星座支配幸运大言不惭马上就陷进被支配的命运中去/侯麦首部长片原来不是熟悉的男女情爱道德而是男人落魄街头的忠实记录/大篇幅地客观记录街头徘徊的影像枯燥乏味的同时用刺耳反复不停的默片式配乐营造了男人对生活大起大落最悲惨的无能为力/印象深刻的是落魄的百万富翁最终投入了流浪汉的热情怀抱在他的婴儿车上一起做街头小丑最终因为音乐而崩溃让人难忘/侯麦并没有给出恢复身份的后续怕是可惜这可怜男人不过好了伤疤忘了痛并没有从流浪的经验中收获人心险恶经验/
我从来不相信星座,也毫无兴趣,关键在于星座的测不准定理,就像《狮子星座》中的男主角,笃信四十岁之前会一夜暴富。然而命定的偶然,让他沦落街头,成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流浪汉。最为戏剧性的转折,最终他还是继承了梦寐以求的遗产,从流浪汉一跃而成了“白人男性有产者”。同为法国新浪潮主将,《狮子星座》作为侯麦的长片处女作,不如特吕弗的《四百击》、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惊艳。影片的出众之处在于对主角流浪状态的描摹与刻写。那是一种仅仅指向个人的封闭的流浪状态,以线性的时间与立体的空间展现个人状态的渐变,精到传神,印象深刻。
感觉有点像写实主义电影的那种风格。刺耳的小提琴配乐烘托着煎熬与难捱,戏剧性的冲突在电影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巴黎再怎样肮脏不堪,结尾也会被狮子星座笃定的信念所拯救。假设狮子座不是最高贵的星座,那份信念还能支持男主在巴黎走下去吗?答案显然是个未知数。如果没有人的命名,它们只是散落在天空中的繁星。结尾镜头一点一点拉进满天的星系,似乎也验证了这种关系。碰巧的是,电影里男主生日是8月2日,我也一样。算是给自己看的星座电影吧。
.0很疑惑侯麦的长片处女作,竟然是风格最不新浪潮、最脱离巴赞现实主义的一部。塑造角色的同时侯麦戴上了有色眼镜,少见地加入了配乐,用一种莫里哀谐谑的方式,在莎士比亚式的种种巧合之下,营造出了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效果。流亡的尤利西斯式的情节,在一步步走向潦倒的过程当中人物的尊严也尽失无存。侯麦玩弄自己的文学性的体现,既是前后出现点题而又隐喻着什么的星空中的狮子座;也是主人公反复敲打石头(pierres)也就是反复捶打自己(pierre)的文字游戏;更是不经意间的许多小细节的处理。强烈而不显刻意的戏剧冲突埋伏在情节之中,是主人公与玩弄/被玩弄的命运之间的暧昧不清。这就是侯麦笔下的巴黎。
失德者失得。作为道德故事的前奏,真是叫人暗爽。一个人如何得到他应得的东西呢?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老子曰,欲不欲。什么意思?以「不欲」为欲。除了老天赏赐的天赋和实打实地努力,显然还要有点运气。如何判断这份运气是好运还是厄运呢?这似乎是一门学问。因为按照「德尔菲神谕」的说法,妄立誓则祸近。这不,迷信《狮子星座》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男主最终随着那记响亮的枪声——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在优雅与狼狈共存的巴黎街头,在不知是为了艺术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艺术的塞纳河畔,这位随波逐流的音乐家似乎终于在漫长的求生过程中顺势而为——卸下体面的中产阶级伪装——找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和归属。而我们借着大快人心的滑稽表演和略显悲情的尾声,也看清了流浪艺人与江湖骗子的区别。质真如渝:大音希声,大器免成。侯麦,绝非浪得虚名。
片中有关人情的部分几乎涵盖于所有人物关系中,利益从属是诱发主因,但本片历害在每个人物角度看都在情理之中,正如皮埃尔偷窃之时同情的众议声与店主的叫骂声。而最主要的讽刺性在于皮埃尔艺术家身份所注定带有的反社会和控诉性倾向所造成的完全和大众想象相反走向,因放不下身份而困惑,再由此不断瓦解人格自尊,最后在本人第二次拿起提琴演奏之时,却在财产回归而果断地回到开片还没清醒的派对梦,对自我价值属性见利忘义与背叛,加上象征功成名就的星宿预言应该是本片最大的悲剧。
(虽然烂字幕也有很大责任),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和初见端倪散漫的拍法(主角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逛)并不能很好适配,在我看来意义更多是作者或电影史层面的分析,类似主题的《城市之光》、《游戏规则》、《卡比利亚》等等都好得多得多。、尖刻又乐观的态度在这部都已经有所体现了。戈达尔也有个奇怪的客串戏份,故事和风格上也许都是侯麦与新浪潮核心圈靠得最近的一次。
狮子星座,被命运安排作弄之感。穷途潦倒,朋友都去度假,工作难寻,热浪天气中西装闷人,下定决心有面包被揪着领子打,鞋子裂口,水面上漂过的食物用尽气力去够最后就是一堆垃圾。成为无产阶级流氓之后便又继承了两倍遗产,被朋友推搡着走,却像范进中举一般发着疯。有钱的时候巴黎才是美丽的,对流浪汉来说,巴黎由肮脏的石头构成。导演的镜头有着一种怜悯的幽默,但看着却心惊肉跳的。#桃花岛观影团
#无德者无得。作为道德故事的前奏,真是叫人暗爽。一个人如何得到他应得的东西呢?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老子曰,欲不欲。什么意思?以「不欲」为欲。除了老天赏赐的天赋和实打实地努力,显然还要有点运气。如何判断这份运气是好运还是厄运呢?这似乎是一门学问。因为按照「德尔菲神谕」的说法,妄立誓则祸近。这不,迷信《狮子星座》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男主最终随着那记响亮的枪声——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在优雅与狼狈共存的巴黎街头,在不知是为了艺术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艺术的塞纳河畔,这位随波逐流的音乐家似乎终于在漫长的求生过程中顺势而为——卸下体面的中产阶级伪装——找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和归属。而我们借着大快人心的滑稽表演和略显悲情的尾声,也看清了流浪艺人与江湖骗子的区别。质真如渝:大音希声,大器免成。侯麦,绝非浪得虚名。
作为处女作可圈可点,虽然剧情编排显得生硬了些。但值得玩味的是,当主角流浪于巴黎街头,那里的街道,那些谈恋爱的年轻人,以及午后公园游玩的人们,等等在之后侯麦作品中相当常见的元素,作为大的背景呈现,并表现为主角境遇之外的东西,与之隔离开来。哪怕当男主最终重返侯麦式的有产阶级生活,仍留下孤零的流浪汉。总会有人是被拒绝于现代文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