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梵高(2016)

China's Van GoghsUP:2021-03-08

剧照演员表影评
中国梵高

评分:7.7 导演:余海波 Haibo Yu / 余天琦 Kiki Tianqi Yu 编剧:余海波、余天琦
主演:赵小勇 / Yongjiu Zhou / Yue
类型:纪录片
片长:82分钟(电影版) / 52分钟(电视版)地区:中国大陆 / 荷兰 Holland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2016-12
IMDb:tt6013920

中国梵高简介

《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 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在多年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之后,如何面对现实、对面自我、道德、艺术追求的多重选择。 《中国梵高》记录了大芬画工转型的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挣扎,绝望与希望,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与妥协。大芬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21世纪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转型中的复杂与矛盾,也批判了当代主流艺术圈的排他性,和社会赋予艺术价值的荒诞性。

第15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 优秀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 第4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简评

感慨非常多的一部作品,名作仿画在中国深圳的一个角落以流水线的形式大批量生产,工人与画师画上了等号,背后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超时工作,特别是与商人卖价相比。等他来到阿姆斯特丹,欧洲的城市与他想象的高楼大厦完全不一样,自己的画作原来也是躺在纪念品小店,而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画廊。卖价与他的售价相比,翻了近十倍,他的失落和落寞完全的写在脸上,心中五味杂陈。即便看上去是一种剥削,但是赵小勇等因为此入门艺术的世界,特别是通过20年如一日的绘画,仿佛与梵高建立一种深层次的链接。梵高生前的不得志和穷困潦倒,在大芬村这些贫苦出身的画师看来,仿佛更能感同身受。在梵高美术馆,在梵高墓前,还有最震撼的是在咖啡馆的原址激情作画,这些感触是无比真挚,超越了只是一个作品,一个商品,一个任务。

从头到尾的核都是悲的。纪录片以主角要去欧洲看一次梵高的真迹为主线,先是展示工作和生活的困苦,见到真迹后又呈现廉价的劳动力与天才之间的差距和时代不识杰的相怜,而这次梵高之旅又让主角重新思考并决定从临摹到原创。真品和赝品,消费品和作品,艺术家和画工,出身限定了主角只能停留在模仿的谋生层面,但艺术最重要的是原创和颠覆。当主角决定自己创作时,既动人又悲哀,因为终究所谓的“原创”也只是借刻在骨子里的梵高笔法去创作,这终究不是艺术家。导演借这个人物作为剖面,呈现了中国的劳动力特点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资本关系以及工人仍属于利益被挤压的状态。另外,主角长得好像李康生。

感谢余海波和余天琦导演拍出这部片,告诉世界关于大芬村的故事,还拍的如此细腻如此真实。赵小勇拿到欧洲签证的时候眼角皱纹都是激动的。全片我哭了好几次,他盯着梵高自画像看了许久之后,说“颜色不一样”那里,仿佛有人重重捶打了我的心脏。他在梵高墓碑前点了三根烟,用中文告诉墓里的他“这是我从中国带给你的”,近乎疼爱又充满恭敬地抚摸了墓碑最后深深给他鞠躬那里,我哭到失语。最后赵小勇自己的作品,虽然画的是中国农村的人和景,但每一个笔触,都是梵高,他已经溶进了他的血液里。尤其画室那副作品,是我这几年看过最meta的影像,后劲儿真的很大。“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今年一定要去一次大芬啊!!

滤镜有点BBC那味儿。前半段有点“假”,画室冲突那段有点像演得。但是去荷兰那段很真实!中国梵高在艺术品店里表现出的失落很真实,在梵高坟头点烟也很真实。题材挺有意思,这题离我的生活挺近。我小学在画室学画时,就听说:“中国有一批农民只会临摹,不懂艺术。败坏了市场风气。” 可是,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那些“农民”的人生也是真实的。他们也有自己追逐的东西。临摹二十年,的感情也是真挚的。梦想本来说就是痴缠与妄念,没必要分个三六九等。就算画了二十年作品也还是纪念品商店里的小商品,但又怎样呢?

整个故事真的非常的妙,有着强大的现实力量。除了讲述底层人民实现梦想的样子,还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讲述了艺术这个最虚幻和神秘的领域怎么样渗透在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第一个让人唏嘘的部分是小勇作为画工的敬业精神和不忘理想的状态,第二个感叹的是小勇看到了自己客户的商店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纪念品商店,自己生产的画作以几十欧的价格被随意出售着而不是他想象中的画廊,第三个令人振奋的转折是不只是小勇画了奶奶和家乡,以及后来许多人因为这个纪录片造访大芬村,发现了村中大小画廊开始转型原创。这个纪录片能看到文化创作的微缩发展过程,从无意识的模仿先进者,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接着在有意识的表达,最后在无数创作者里有可能诞生的佳作。这个纪录片不只是选题精妙还隐含深刻寓意,祝福中国的文化产业能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不屈的生命力。

半个人生都挤在狭小画室临摹的赵小勇眼神好澄澈,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老人的人生:在恶劣的条件中堆砌大量的时间精力努力打拼,一项重复劳动,一干就是二十年,殊不知这二十年的成果,在荷兰只是挤在逼仄的纪念品商店里的商品,仿佛听到了他的梦境碎裂的声音。在这二十年的临摹后,梵高已经渗入他的画笔,大芬村画室是昏暗脏乱的,但在他笔下也带着梦幻色彩,这可能才是临摹梵高的意义。

一群光着膀子的男人,怎么看都不像画家;一间像农民工宿舍一样的屋子,怎么看都不像画室。可就是在这群人笔下、在这间屋子里,成批成批生产着梵高的临摹作。高雅的画作和杂乱的环境形成的视觉冲击,也正是画工们内心矛盾的映射“我到底是艺术家还是商人,是画家还是画画的民工?”看这部片子之前,对大芬村也略有耳闻,那时我内心是不屑的,把艺术创作变成流水线作业,这不是对艺术的亵渎么?可是,当看到赵小勇虔诚地瞻仰梵高真迹,看到他和同事们聊梵高时溢于言表的崇敬,看到他一路循着梵高的足迹,细细体会梵高的一生,我意识到我错了,这明明是多纯粹的情感啊。不管原创还是临摹,那不都是为了生存么

听完播客补的片,画室的样貌竟然跟我想象中的并无二致。主角赵小勇倒是让我有点意外,听声音以为是刻板艺术家的形象,真人长相就真的很闰土。这反差足以让人敬佩…一个初中没毕业的“画工”到“画家”的觉醒之路,艰难又励志。不管他的初心是不是商人本质,但在阿姆斯特丹看到真迹的时候,赵小勇觉醒了,真正的作品是有个人意志的。有被那个渴望又自怜的眼神深深触动到… 印象深的是梵高墓的烟头,氤氲着“艺术超越生死与国度” 题材很喜欢,作为纪录片,叙事不行,剪辑不行。

大半夜看纪录片,原作比解说震撼太多了,震撼我的不是故事带给我的思考,而是故事本身,我完全走进了赵小勇的世界:深圳的大厦,邵阳的农村,酒桌的谈论,他个人的精神世界,女儿的哭诉,贫困的过往,把我拽回到最原始的记忆里。我并不能真正体会他来到阿姆斯特丹的时候的心情,可他紧皱的眉头、嘴里的烟圈、泛泪的眼睛明明已经诉说了全部,他们夹杂着荷兰的雨声,以脱离文字的方式重重地敲击着我。醉酒的呓语、墓前的香烟、路人的玩笑…数不尽的细节使我飘忽于绝望与希望之间。而再次从国人角度看荷兰让我又一次体会到地域冲击。拍摄、剪辑、叙事、音效、角度、转场、构图、情感共鸣全面爆表,满分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没有纪录片技术的真实纪录片,正是这个原因和这样内容带来的触动、感动与思考才是我们需要的,这才是“记录”片,而非只是技术的纪录片。在整体的拍摄过程中,许多细节处看见略略瞧见赵小勇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是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真实来源。从模仿套作到艺术创作,究竟要走什么路?从生存到生活,究竟要怎么发现?到结尾给奶奶画画让人动情,从“画工”到“画家”究竟如何实现?答案就在眼前。

观察大时代下底层画家的生活,从他们的工作环境入手,深入到他们的梦想,并在“朝圣之旅”的喜悦过后重塑与反思自己的道路。纪实的影像与摆拍相融合,刻意却不做作,生活化,真实,并在全球资本化盛行下,展现了中间的差距。从湖南到深圳再到欧洲,路程变长而梦想渐远又渐近,从期待到失望,在异国他乡的十字路口,在火车轰鸣声中,一代代大芬村人在狭窄的房间里临摹创作,可是真实却与实际有很大区别,而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坚持,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勇敢,这点是让人动容的。

艺术不是什么高尚的东西,它是一种本能,仅此而已。/ 赚钱讨生活的人,偶然将艺术作为生计,它面对艺术时带给我的感动,不亚于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带给我的感动,也许是因为那其中有我一直想要学习的,日常的交流和融合。/当一个临摹梵高二十年的人,终于在美术馆看到真迹,他与梵高自画像目光交汇,各自双眼中盛满了哀伤;在梵高墓碑上用三支烟祭奠,燃成灰的烟杆慢慢弯曲;“你要想的是怎么表达自己,怎么让别人认可你”,和MP对于塞尚的怀疑的阐释如出一辙;年轻女孩小鱼想要学画画,但害怕梵高那样的悲惨结局;最后他开始画自己的画,每一笔都沾染着梵高的色彩,而他看到梵高真迹的第一句话就是:“颜色不对。”

获得奖项

  • 第15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第15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获奖:“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最佳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
  • 余海波 Yu Haibo导演
  • 余天琦 Yu Tianqi Kiki导演
  • 赵小勇 Xiaoyong Zhao自己
  • 小鱼 Yue自己
  • 周永久 Yongjiu Zhou自己
  • 余海波 Haibo Yu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