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之歌(1959)

অপুর সংসারUP:2021-04-06

大树之歌

评分:8.7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 编剧:萨蒂亚吉特·雷伊
主演:松米特拉·查特吉 / 莎米拉·泰戈尔 / Alok Chakravarty
类型:剧情
片长:105 分钟地区:印度
语言:孟加拉语
影片别名:阿塔的世界 / 阿菩的世界 / 阿普的世界 / Apur Sansar / The World of Apu
上映:1959-05-01
IMDb:tt0052572

大树之歌简介

本片是阿普三部曲(大路之歌、不屈者、阿普的世界),第一部是与生长的地方的联系,第二部是与父母的联系(在第二部里,阿普的父母相继弃他而去),第三部是与爱人和孩子的联系。全片最突出的地方,是以一位不满十岁的少年的视线界来观赏人类与大自然生活的共通性。
  “阿普三部曲”奠定了萨雅吉雷在印度电影发展史上崇高艺术地位。 萨雅吉雷的电影是很难定位他的电影类别及风格。但可确定的是他的电影是印度传世经典之作,具有文学艺术价值,他具有普世价值的电影故事,永远深值人心。
  日本名导演黑泽明(Akira Kurosawa)对.萨雅吉雷有极中肯的评价:如果我们泠静深沈的观察,了解人类对爱的演进,在萨雅吉雷的电影中你必有所感动和共呜,.萨雅吉雷电影是电影工业的指标。
  印度电影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曾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奖。三部电影每一部都自成佳作,它们以朴素、强烈的感情和视觉上的独特美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从而确立了Ray在世界顶尖导演中的地位。

简评

这不就是印度的新现实嘛,但你不需要和意大利片一样出卖眼泪,少了密集的对白,人物聚焦与小提琴,多了印度风格的悠扬配乐。看过才发现这是三部曲的最终曲,这也有好处,可以让我更多关注于影像而非剧情。导演真是富有电影才华,同内容的中远景切换用得最为顺畅,主角热爱文艺向往自由,置身小说般的剧情陷入虚幻与真实之间,当然会容易情绪化。好的电影永远是以好的视听为基础得以流传,他懂得在适合的时候把摄影机远离故事,适当加入些意象,比一些意大利导演聪明很多。

“阿普三部曲”终章|观感不如前两部,剧情安排也不能打动我(阿普多多少少算是一个知识分子,没谈过恋爱最终却阴差阳错娶了一个富贵家老婆—还是因印度乡下封建制度的巧合,没想到老婆还不嫌弃阿普的贫穷,搬到阿普家发展到了一种让我很不适应的“纯爱”,不能说这种爱情—跨贫富、跨教育程度的爱情不可以发生,只是导演并没有说服我);1:14:50处男主准备自杀的镜头衔接很喜欢(第一个长镜头的留白似乎想表现男主内心一片空白的失落无助感);火车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意象—逃避惨痛现实;总的来说三部曲更喜欢《大地之歌》,它所探讨的东西却更多一些

阿普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三部描绘了印度独立的后殖民地时期的市井生活与人生价值的探索。想起以前的一位朋友,她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传承,传承基因,传承文明。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强调人世的轮回,因此几乎是全世界最看淡历史的国家。阿普接触科学并选择了理科,同时他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小说家,周围的一切,世事的轮回无时无刻不在把他拉向大地,而他追寻自由,随遇而安,浪迹天涯。

没有了《大地之歌》的自然主义,也没有了《大河之歌》的现实主义,《大树之歌》完全沦为了庸俗的情节剧。此时阿普这个角色让我无比生厌,他就像个巨婴一样,因为这搞笑的主角光环莫名其妙自我打脸娶到了年轻貌美的富有妻子,婚后继续跟妻子唧唧歪歪你嫁给贫穷的我是不是很后悔之类的话,说白了就呢种捡了便宜还得你天天安慰我鼓励我的呢种男的,什么玩意儿。最后的父子和解我的白眼已经翻到不行了。别拿什么男人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这套说辞,就是想啥事不干责任不负好处全占。这种直男癌视角下泛滥的对于男性的同情,satyajit ray拍的也不行,不好意思,我先吐为敬了

第三部与一、二部存在着某种断层,妻子死亡而孩子降生意味着不幸的接替,但这种不幸开始在人物的挣扎与爱中得到和解了。所以,最终曲是在弥补之前的不幸。即使他们还是没来得及与所爱之人好好告别,可一旦他们开始接纳这种不幸的发生时,不幸已经成为常态,而不是突发的痛苦。相较前两部,《大树之歌》中现实主义的影子已经淡化了许多,在塑造阿普作为一个存在主义的怀疑论者时,颇有欧洲现代主义思潮的风格。雷伊开始把宿命转化为对人物本体的讨论,阿普不再是被动接受一切了,而是决定去选择与拥抱,这是完美的结局。

本片可全然视为对大河之歌后生活的续写,因爱情元素的存在,也是三部曲中描绘人物精神状态和戏剧化处理最突出的一部。大树以妻儿之情完整了对人类基本情感问题的探讨,并最终给出了三部一致的,相对理想化的光明结局,为阿普在面对充满挫折与别离的世界中成长,面对并接受责任的道德问题画上了句点。三部曲在展示跻身于世界,为了生存而斗争的人类精神的同时,还携带出印度社会中普遍缺失文化的女性境况,和整体落后的意识形态。最后的感叹,雷伊镜头中的失落感构图是真厉害。300

三部电影更像是印度版的《活着》,都是以云淡风轻的口味,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来窥视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心态,不同的是前者的时代存在感更强,后者则更凸显命运的无常。三部电影对应的意象大地、大河、大树也都非常具有隐喻性,第一部阿普的出生象征着孕育生命的大地,而且第一部中始终不愿离乡背井,只想扎根故土的阿普一家也像极了故若磐石的大地;第二部阿普成长时代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自然对应着充满流动感的河水;第三部阿普成年过后从异乡飘零变成最后的携子归乡,正好与大树枝叶落叶归根的特点相吻合。自此,三部曲正式完成了人作为个体生命,从小到大成长经过的相似境遇。除此之外,大树之歌不似前两部那样平实统一,而是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前半段相比前两部多了大量的轻松幽默,到妻子难产,整个气氛急剧直下,对比鲜明

阿普的世界最终曲。一开始穷困的单身生活,但仍富有理想,命运的离奇,莫名而来的婚姻,幸福的时光却总是短暂。命运降临给阿普,是无法承受的重压,在最幸福的高点折断,折回人间的地狱。树林,日出,海浪都是史诗级的镜头,凝住了大自然的奇观。最后阿普与过去和解,收养儿子,展开未来的世界。整体风格恢弘,光影富有层次感,凝住大自然的壮丽,婚姻的美满感,父子的刹那间融洽。

《阿普三部曲》之三,到了结尾整个故事又回到了起点,三代人的经历形成了一个轮回,其实三部曲完全可以看作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只是主角的名字被沿用下来而已,毫无根基的乡镇苦学青年来到城市即使大学毕业也很难有更好的出路,最后不得不重新回到那个久违的乡土社会,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娶妻生子度过注定平凡的一生,阿普前半生的际遇也大抵如此,只是不幸与孤单始终笼罩在他周围,欲过平凡人生亦不可得,此生大概注定要如飘萍飞絮一般继续飘零下去……不过三部曲看完有个问题一直让我有点困惑,阿普家应该是婆罗门吧?高种姓家庭怎么都混得这么落魄?

雷伊延续了自己的水准和风格——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流动;幸福、痛苦,所有的状态都是短暂的,雷伊的电影就是试图用这种流动性来打动观众。除了这些之外,我觉得《大树之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纯视觉的世界。Apu同意娶突然出现的女主和女主愿意下嫁说白了完全是因为两个人长得好看,他们“看见”了彼此。而Apu无法接受爱人的突然离去和几年不愿意见自己的儿子,直到最后他决定和儿子一起浪迹天涯,也是因为他“看见”了儿子那天真无邪的双眼,似乎看见了《大地之歌》里自己小时候的模样。这个故事似乎在说,人是一个视觉的动物,他通过不断地“看见”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也许也是人类的局限所在。

变了,主要人物在城市景观中穿衬衫或者带花纹的衣服,再次回到树林里面也拍不出大地之歌的水平。充满印度东方禅意的白色破旧披巾和斗篷也没有了,演员也变成了体毛旺盛的偏白皮肤的婆罗门。打光变得明亮,场景成了聚光灯下通俗家庭剧中的舞台,连运镜也浮躁急功近利。再加上男女主跨阶层跨种姓的“强婚”剧情,真得是怎么看都不对味。不能说这纯粹是“穷书生艳遇千金闺秀”的阿三爽片不是阿普三部曲,但是流俗是它差于其他两部的原因。最后二十三分钟可能扳回一城,但阿普在爱人的死亡中陷得最久,对比父亲和母亲的死亡,说明雷伊确确实实是落入了儿女情长的俗套

情节弱于前两部,没有进入作为小说家的Apu的文学观(可能看得不够认真),从而对人生母题、时代主题回应都不明晰,和前两部连续性也是,这部和中国叙事的共同性也淡化了。经典寻父故事的倒转设置,而且完满结局了。不能认同无人生还就被说印度版《活着》,就像人多就是xx版《百年孤独》一样(虽然这两部作品对我而言份量差别很大),儿童视角的死亡变故和一个中年农民、纯然的顺民差别很大,Apu的人生有别的发展,虽然拍得不重,人物性格思想清清淡淡也是弱点,经历的亲故死亡逐步成为叙事的脚注(用词太轻,只是并非创作、呈现的目的)。儿子太好看了,长大也得是个Al Pacino

获得奖项

  • 第1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1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2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2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大树之歌演员表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