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2014)

UP:2021-10-24

演员表影评剧照
棉花

评分:8.1 导演:周浩 编剧:周浩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3分钟 / 83分钟(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Cotton
上映:2014-11(中国台湾金马影展)
IMDb:tt4920272

棉花简介

丝棉缠绵,正蓬鬆扩张的,不只是棉花,还有整个中国。
  硬铁路串起软棉花生产线,从边城棉田到城市加工厂,一粒新疆的棉花种子如何成为美国时尚舞台上正伸缩跃蹬的牛仔裤?纪录片视线紧贴产业链,第一线直击,由棉花的种植、採摘、纺织、製衣,而至销售出口,目睹中国棉花产业之全貌,直探棉花覆盖下各式产业相关人士生活,无论棉农、纺织女工、中盘商、大宗出口。棉花活儿从来不简单,指上柔软蓬鬆,日子要怎麽硬挺才能过去,一团棉花揉出千百种生活型态,耗时八年,银幕上呈现今日中国棉花史,也是一页农工生活史。
  「在中国,与棉花这条生产链相关的人数以千万计,我们解读棉花,也想从中解读『中国製造』之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周浩

第51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纪录片 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 最佳纪录片(提名)

简评

镜头对劳工的注视几乎携带着可以触着的爱欲,濡热工厂里活泼泼的肉体和肉体的耗损,逼仄空间下彼此的谈笑、照护,孩童鼻翼的疲倦翕张。周浩把最大的景别、最美的光影、最鲜活的身体感觉交还给被“滑县劳务”标示的不可见的劳动力商品,同时把消费市场的交易及其生产出的醒目的肉感化约为一串数字、几个符码,从而在镜头语言的象征秩序中颠倒了现实秩序里剥削/被剥削的权力关系及其生产出的美学表达。56分钟《花木兰》一开腔,除了流泪还能咋地。

广州的制衣厂。看着好熟悉。那小姑娘一边干活一边跟对面的小伙聊天,暂住证,居住证,抓人,罚款,那就是我刚来广州时经历过的事。新疆的棉花地,漯河的纺织厂。去新疆摘棉花的滑县老乡。滑县的棉花专列,满满当当的绿皮火车,过道行李架厕所全都是人。慈周寨乡。

看的上海纪实频道的83分钟版,估计是有重新剪辑删减。说是用了八年时间拍摄,但展现出来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零散碎片。在棉花产业链上有种植、纺织、外贸销售、采摘,全片缺少明确的主题线组织,对每一段几乎都是一次拍完,没有跟随八年的变化发展。这样看,更像是偶然拍了一些与棉花有关的素材,差不多能攒到两小时,就凑一起出个片子。

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太复杂、太一言难尽了。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同一批人在不同的时间,都有完全不同的经历。真相太多,谎言也太多,但无论如何,苦难是真实的。新疆的地里一株一株地看护和采摘棉花的农民、河南女工、广东纺织厂里三班倒的纺织工人,人人心里都清楚,这种极其辛苦的劳作(血、汗、泪)换来的微薄收入,是很难在自己身上实现幸福生活的。生活的希望多被寄托在下一代,甚至仅仅是女儿“不要再用手摘棉花”这么朴素的愿望。纪录片里的那些人去了哪里?今天有多少人走到了“幸福”的生活?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发展总是充满无情和无奈。

听了周浩在一席上的发言了解了他的心路历程和拍摄趣闻再去看他的纪录片,会更认可他和作品。总算看了棉花,没有想象的好。它被宣传为了解棉花了解中国跨越东西和无数人连接中外的庞大产业链,但它并不是很聚焦于产业结构生产出口流程等技术方面,而是对人的状态和生活方式抱以最大兴趣。尽管她来自河南乡下为了生存奔波受累,她也会有存在主义危机,会问“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周浩导演牛掰!一开始还有点没看进去,后来当一个产业链,一整幅图景慢慢展开,心里直呼牛掰。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那个不重男轻女的种植棉花的家庭,那个爸爸感觉真的是很好的父亲,还有从河南到新疆去摘棉花的女生,从她在家里的片段到她老公送她走的那里,觉得好难啊好难啊,好多女工在车上唱戏的地方眼泪哗哗流,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们的脸上都是坚定,是对生活的不屈,是对家的责任,是想要多一些自己对命运的掌控。

周浩摄于2006-2007,成于2014的纪录片。。。当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拍了一部适合2021题材的纪录片。。。无耻的外媒应该看看,哪里来的鬼强迫劳动;国内的愤青也应该看看,她们为什么“自愿”去新疆摘棉花。。。从新疆当地种棉花,到坐58小时绿皮火车去新疆采摘棉花的女人们,纺纱厂女工,广东牛仔裤加工厂,与外商的低价交易。。。这一条产业链,其实表达的东西没有新意,之前都了解。。。但贵在真实,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真实的语言和想法。。。那个小女孩思维谈吐都很成熟,一定会有前途,祝福她。。。那个采棉花的年轻妈妈,有颜值有思想,生在大城市就是一妥妥的独立女性。。。火车上大姐的一曲豫剧,唱得是真好

几个印象比较深的情节:去新疆摘棉的河南大姐羞涩的在镜头前中气十足的唱了一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棉花地里,另一个河南大姐一边摘着棉花一边说,很多事不能想,不然真的都没啥意思;质朴的新疆棉农大叔永远都是笑嘻嘻,他心疼自己的女儿,不让她干重活,不希望她以后跟自己一样摘棉花。在留言区看到有人说片子里想读医的小女儿真的已经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并且正在读研,她父亲的心愿实现了,真好。

早上起来去带助教之前,边收拾东西边看的。之前想看主要是因为金马获奖以及一度沸沸扬扬的抵制这个抵制那个的新疆棉花事件。社会纪录中,不外加配音旁白,让被拍摄的生活舞台的主角“真实”地表达,无疑是更为贴近纪录片自身意义的。所谓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不去关注真正活着的人,而将注意力投入想象的国际角力,这种虚浮的、失心疯的民族主义情绪泡沫的爆炸,便是普遍的精神荒原再次降临的日子。

确实也不是强迫劳动,给的酬劳也很丰富,但是这劳动强度太大了。希望更多的镜头能全面的呈现中国的现状,也希望农业生产早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对于女性力量的描述也很积极正面。至于bci,或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是否侵犯人权的标准跟我们存在很大差异吧。

种棉花,摘棉花,纺织厂,以公斤、几百件计价,做到生病很少休息,没日没夜,最后最大获益是阿迪达斯。。一条裤子出口卖6美元。鼓励外出打工,鼓励中国制造,人们感受到了一切向钱看,感受到了贫穷和压迫。手工作业也不一定能让工人生活变好,机器也需要人来管,但同时机器也会取代人,这些外出打工摘棉花的妇女如果机器普及了连这份工作都会没有,难道让舍不得离开穷家的懒丈夫外出打工吗。摘棉花的妇女没到30岁有了三个孩子,种棉花的大哥家里有2个孩子,女儿不一定会继续上学,休息日要拿出一半时间帮做农活。都活得很累,也都活得很穷,也都开始质疑活着为什么,那就说明一定哪里出了问题。体力劳动的人难道是命中注定的贫困吗。

记录棉花产业链中的三个环节,种植、纺织、销售,三条线不断切,印象最深的两个画面,纺织厂怀孕女工因为吸入棉絮鼻痒而不断蹭着自己的鼻子,河南摘棉花女工赴疆时火车那逼仄的空间唱谁说女子不如男。仅从棉花生产角度来看,十年前的劳动密集度尚且如此,十年后工业化程度又能高到哪里去呢?或许目前电视宣传所见只是一个示范区,靠人海战术以及牺牲个人所得出来的积累,总让观者无比振奋,而个人的牺牲如字面意思一样被牺牲了,但也不一定如此,或许未来的伟大成果展示中会被顺嘴提一句,所以现在继续高喊slogan,支持新疆棉花,伟大胜利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