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1997)
The Opium WarUP:2021-09-02
鸦片战争简介
英国源源不断的鸦片输入令道光皇帝感到江山岌岌可危,虽害怕列强,他还是下诏委派湖广总督林则徐(鲍国安)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但腐败官吏与英国商人的勾结将鸦片贸易变得错综复杂,林则徐的禁烟行动从一开始就面临重重困难,英国商人一面假装听命林则徐,一面策划更大的阴谋。
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指挥销烟,百姓拍手称快。英国回国商人拿此事大做文章,装备精良的英军从珠江口直下塘沽,对华宣战。软弱无能的道光不派兵应战,反把一切怪罪到林则徐头上将他撤职,又派直隶总督琦善(林连昆)为钦差大臣前去与英方讲和,酿成历史悲剧。
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谢晋 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获得奖项
- 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录音 / 最佳道具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美术 / 最佳烟火 - 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第20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提名:美洲大奖
简评
鸦片战争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重要事件,这部电影的开拍时间正好也是迎接香港回归艺术工程,谢晋导演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关心祖国与民族的近百年的历史事件,他拍摄这部电影,让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学习历史,从电影中寻觅更多的体会与理解。这部电影从构思,剧本,演员,服装,道具,拍摄都体现了谢晋导演对电影工作的热爱和一种深深的责任感。
资料馆谢晋影展收官,153分钟全本。场面豪华盛大,不愧是巨制。虽仍不脱主旋律框架,但已尽力做了多维度的探索,如林则徐烧毁受贿名册,反省轻敌等细节。鲍国安被林连昆和朗雄比下去了,尤其朗雄演技太好。对西人刻画已较李翰祥火烧圆明园格局更进一步,但仍有陈套,何时可以不再借西人之口大谈孔孟,谚语、赞美中国的美食和文化? 影片当年的启迪是弱国无外交,努力图强。如今的启示:维护基于国际法和规则的国际秩序才能让“弱国有外交”。
97年的献礼片。今天上影节看了大屏幕,145分钟,老胶片拍出来的色调和质感真好,视觉上很享受。中英两地大量的实景拍摄,这就值五星了。人物刻画饱满,对道光、琦善包括林则徐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中的应对都是有贬有褒...洋人的形象也是比较丰富,一场议会下院的戏对比太和殿的戏还挺有意思的,虽然演绎成分都很多。最后有几分钟的黑屏,不知道什么情况。
#CFA谢晋回顾展闭幕电影# 90年代末的历史史诗巨片,谢晋以极其古典的叙事方式,聚焦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前后的剧情,四平八稳娓娓道来中国以极为屈辱的方式开始了近代史;许鞍华还参与协拍了英军攻占虎门炮台的戏份;非常喜欢电影当中的两个设计,一个是文本层面三次不同的钦差大臣到达广州传达圣旨,引发了性质不同的三次官场地震,进而引发了中国不同的历史走向;另一个是皇帝身后多个小皇帝的影像隐喻,展现了封建皇权统治和中央集权的根深蒂固,国家的命运也不是更改一个或几个贤臣和皇帝能拯救的。此片是谢晋在生涯后期自筹资金拍摄此片,目的也是反思民族历史如何走到了这一步,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被按在地上蹂躏近百余年,这是十分痛苦和无奈的宿命。此片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起点,为了拍摄此片打造了如今声名显赫的横店影视城。
剧本翔实台词精炼,多个人物寥寥数笔但精准生动。镜头也很美,官员围坐办公厅的自然光影;虎门销烟官兵和百姓站在石灰烟中,石灰在大海中翻腾,镜头从硝烟坑跟到大海里再转到林则徐的脸上:求和前的暴雨;最后石狮子雨中泣血,真的震撼。真的是史诗电影,而且是将如此屈辱的史实用平实的口吻讲述出来,外方戏份更是难得非常自然生动(此处拉踩现在各种媚外大导)。自鸦片战争起,中国一百多年饱受蹂躏,且自此失去了文化自信,不知道此时或者将来,还有多少年才能真正赢回。
想起看过的黄飞鸿狮王争霸,同样是在讲高层的政治态度、思维层次,可能说是那边有太多武侠的浪漫元素和排遣意味,但是不约而同都在谈最高层的进步程度,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林一代人不可能认识的太过深入,在前进边缘游走,但也只是失败之后的反思和挽回尊严,需要承认的是气节和忠义,这部电影放在谢晋序列中又是怎样呢,在了解前史的背景之后能够高度认同前作,但是《鸦片战争》的背景基于更遥远的政治经济状况,如果没有对其充分体认,一般地又会滑向历史影像化的简单理解,如此和林一代又有什么区别呢
五星。开局看到被鸦片侵蚀的同胞落泪。林天培和贪污犯,还有被评价为含蓄的芝麻官殉国落泪。结局落后而千疮百孔的中国却还不自知落泪。我是一个有民族情怀深刻的人,不是一个盲目爱国教育下的产物。电视尽大限度还原了史实,包括当时的人物心理和认知。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如何如何,有人说鸦片战争罪不在资本主义,这观点我不否认,只是悲哀中国落后挨打却不自知。我并不觉得香港回归之际播出有什么政治色彩,放在2020年的今天播出,同样让人反省。这么好的剧拿不到4么?
#电影资料馆 第一部史诗级工业大片,集两岸三地演员于一处,共同完成这部相当于以史为鉴的作品,还赶上了庆祝香港回归的好日子。中英两国人共同置身于过去充满历史感的空间当中,稍有猎奇性。很少有导演能够把宁死不屈拍得这么动人,毕竟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牺牲品。谢晋没有忘记关注历史进程下的小人物或人物的心理空间,埋了条感情的暗线,甚至还把战败拍得如此充满人性的光辉。关天培的真情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贡献了影史上难得一见的好演技。大清和英国之间的比对很有深意,大清关注的是金钱,英国关注的是长远的利益,并且英国人能够抗议决定的实施,这跟他们重视个人权利有很大关系。最后一幕几个皇帝跪倒在地,用到了大俯拍颠倒镜头,谢晋的胆子太大了,真是震撼人心啊!
本应该被忘记的一部电影...最近某站又有人动手cut...作为最后一批系统接受XXXXXX教育的小学生...扫墓,看电影,上街散步,自然一个都没落下,所以是去电影院当的观众...电影本身的视野还算开阔,立场比较客观,制作在当时来说也算精良...印象最深的是英国议院那场戏,总觉得导演有更多的话外之意,只是当时不懂...当然现在看,一群英国莎翁话剧演员的演出确实完爆了电影里其他群演们呐2333,印象深刻的原因不止是台词...
。谢晋拍史诗也是政治情节剧底子,政治方面中英双方及不同利益集团的层次捋得比较清楚,清廷这边就不说了,英国那边利益方面的拆解倒真是有趣(尤其女王的戏份,啧啧)。今天看的时候居然还能被调动起些许民族主义情绪,不得不佩服谢晋功力还真是到位。本片说到底还是电视剧了一些,彼时清宫剧虽然还没有日后这么泛滥但也基本成型了(《雍正王朝》也是基本同时代嘛),美服化道及剧作和表演上也并没有高出同类太多。产业意义上本片还是相当之大,第一部“大片”(自筹经费)并两岸三地较深入地合作,另外副产品则是影响至今的横店影视城。
很有历史厚重感的电影,适逢香港回归,将香港被割让给英国的起因缘由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联系到一起,在这个历史节点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剧作方面,人物群像的落实深浅不一,懿律口中深不可测的林则徐并没有被着墨过多,只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足以体现出他的“深”;反倒是作为男二号的琦善被刻画的很立体,见识过坚船利炮才知以和为贵,帝王一怒,千里焦土,战争牺牲的无非是大清的子民。不过一浅一深的对比,反倒让故事真实,“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这也可以理解为林则徐说给自己的。剧作切入东西两方视角,走入英国的议会,女王说“谁得到了中国就得到了十九世纪”,是彻头彻尾的真理。电影的文戏拍摄着实考究,服化也彰显东方传统美学,战争的拍摄却有点言过其实。不失是一部观赏性强,有自身意义,但艺术价值平庸的作品。
再看鸦片战争,发现了更多有趣的细节,并非对林则徐全部赞扬,也有一笔带过的批评,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也没全部围绕琦善等主战派展开,对道光皇帝的描绘也不是腐朽无能,主战派和主和派似乎都意识到了大难临头;英国人也不是全部主张战争,议会讨论很多人都反对战争。哪怕林则徐也只是觉得需要正视西方的崛起,并未找到办法。总之影片信息量很大,很多观念都和现在的很多学人认知一致。但是为何很多普通人的观念并未发生多大改变——对鸦片战争认知还是停留在近代革命史观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