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婆(2018)
UP:2021-04-18矮婆简介
讲述了留守儿童小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 12岁的小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辛苦与快乐交织在这个夏天里。冬天来了,小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小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
- 蒋能杰 Nengjie Jiang导演
- 孙亮 Liang Sun执行导演
- 蒋云洁 YunJie演员
- 蒋美林 Meilin Jiang饰 美林叔
- 罗丽 编剧
- 肖海平 Haiping Xiao监制
简评
【M084】无比沉重。和奶奶一起看的,里面的情节,多少和我俩的童年重合了,所以不再以旁观者居高临下的角度进行评论。另外是因为,在片尾看到导演把自己的微信和收款码都贴上去了,只觉得心酸。矮婆去年上映的时候,就打算去电影院看,结果正好遇上疫情。刚刚看到就算院线上映,标记看过的人也才区区5000来人,更觉得难受了。奶奶也注意到了,矮婆从头至尾没有笑过。最后一幕我终于松了口气,那一刻她不是要照顾全家的小大人,不是过早承担起责任“矮婆”,不是留守儿童,只是一个会为初潮欢欣而羞赧的少女。
作为乡村儿童出身,对我来说这个片太真实了,是一部剧情片但有点类似纪录片。作为留守儿童,读书不好就会立刻被送出去打工,成为车间流水线的一枚螺丝钉,所以看似突兀的突然就去打工了,其实都很真实,整个片子都是偏于克制的,固定镜头的拍摄,还有牛铃声,又令我觉得悠长而沉郁,对于小女主蒋云洁全程没有欢颜我是很能理解的——对她来说的确也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特别最后奶奶故去,她的情感依赖可以说突然崩了,她敏感而懂事,所以导致了她沉默而克制。映后交流导演说这部片拍于2015年,但据我所知目前乡村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最近还听说上了初中高中成绩不好的学生连考大学的机会都没有——被半强制的要求去考专科学校或者大专,乡村问题的核心一直都是偏于静态的缓慢改善对比今天飞速发展的世界来说,那种割裂感尤其强烈。希望越来越好
0418广图电影展映交流展蒋能杰导演:1现实更残酷,但大多只能点到为止,深入了怕是审核通不过还是要剪掉,且这次是剧情片不是纪录片,资金在燃烧。2蒋导:我自己是幸运的,我是有根的人,我还能回去找到承载我回忆的人,我老了会回家乡度过。但是很多人现在都是漂泊着,城市留不下,家乡回不去。3最后的结局是开放了一个正能量的口子,要不然怕审核通不过,但也是蒋导自己认为确实人生是可能有一点点光亮的。4以前常去高校分享,总有些学生傻乎乎地站在道德高地问我怎么解决,我一个纪录片导演,除了做好自己我能怎么解决。5剪辑师廖庆松,台湾新电影的“褓母”。30多年来和杨德昌、侯孝贤等几乎台湾每一个重要的导演合作,剪辑报价比市场低很多,算是前辈扶持;6音乐林强,多次获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配乐)奖,也算是前辈扶持。
在某一次学校的线下放映会第一次看蒋能杰导演的电影,映后的交流也很自然亲切,说自己是一个野路子导演,不懂大理论,一点没有导演的架子,后来加了微信,也经常看到蒋导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拍片日常及家乡图书馆的现状,真的是一个非常热爱电影与家乡的人。这部影片大多是固定机位,缓慢移动的镜头充满乡下的自然美感,平静真实,放牛的孩子、独坐的老人、残破的土墙及漂亮的山村,回归自然而又充满力量,但贫穷的村民与不堪的生活条件又是那么真实,在矮婆稚嫩的脸上,很少看到心酸与无奈,更多的是默默的承受与坚持,美景与现实,强烈的反差。没有过分渲染感情,只是抛出一个问题,引发大家关注与思考,这是本片最大的意义。
非常感动的一部电影,矮婆相继失去母亲、父亲继母、牛、朋友、奶奶,唯一一次能与爸爸团聚,实现做小孩的机会,也因为无法在城市入学而破灭。虽然是为了好养,才取名矮婆,但矮婆跟奶奶真的很像,少言寡语,从来不解释,从来不哭泣(奶奶连去世都不想麻烦别人,断气的前一晚自己换上新衣服),都有一颗苍老的灵魂。矮婆最爱奶奶,可连奶奶都不理解她,考试前夜因为半夜要接房顶的漏水没考好,还被奶奶抽打。小小的矮婆承担起家里的所有,承担起不属于自己年龄的重担,她好像被生活越压越矮,我甚至担心她这样的女孩,能不能长大成人。摄影很加分,像在纸上晕染开的水墨画,如果不是这里的贫穷和不属于矮婆年纪的生活重担,我甚至觉得这里就是人间天堂。如何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挣到钱,成为当下农村最尖锐的矛盾。
一部再次让我冒出「冷门好片少人问津,热门烂片票房大卖」感慨的电影。全片基本都是使用固定镜头拍摄,有些许侯孝贤的风格,不过影像质感还是逊色一筹。虽然故事情节有些松散、结尾收得令我略感仓促,但蛮多内容勾起同样成长于农村的我的相似童年回忆,部分剧情甚至与我曾经写的故事存在异曲同工的之处,真是让我有些惊喜的巧合。影院公映不易,票房收益挺低,后续如果可以在电影频道播放,或者像《树上有个好地方》在视频网站上线,应该能赚点版权费吧?祝好运!……附注:朋友2019年北于资料馆观看《矮婆》后在朋友圈推荐过这部电影。
用拍纪录片的方式拍的剧情片,整体结构还是有点散,这可能跟导演以往的纪录片拍摄习惯有关。说两个我觉得对影片结构有影响的段落:放牛和河里洗澡。看的时候就觉得有些突兀,直到映后导演交流说这是他的童年经历,我才明白加入这两段的原因,但在情节设置上能否有更好的办法融入?大概是这个题材拍了太久,导演自己也拍麻木了,所以有些小细节片中并没有交代,需要去看导演以往的作品才能发现,深度不够。片中有些刻意的部分,我不喜欢,最后结尾云洁初潮,也许因为是男导演,所以把女生第一次来月经这件事拍得有些理想化,当时放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旁边的姐妹立马吐槽矮婆第一次来月经不应该是这种反应,我赞同,结尾的隐喻是否可以更高明?最后夸夸云洁(小朋友表现真不错),夸夸美术,也夸夸坚持了这么久的导演,会继续支持,未来也要继续努力呀!
小时候拥有和矮婆同款书包,粉色的,上面印着夸张的动漫形象,文具包括衣服都是穿哥哥姐姐留下来的,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虽然现在年纪不小了,但提及父母还是会有无法和解的恨意。看到矮婆给奶奶拿寿衣的那段忍不住哭的稀里哗啦,第二天矮婆去学校听到玻璃碎了,就像初中时回爷爷奶奶家路途中下的那一场小雪,没有人关注这转瞬即逝的征兆,到家听到爷爷突然去世的消息也是傻愣愣的,不知道如何反应才好。留守儿童的困境在于自己无法靠任何可借助的力量摆脱生活的困境,外界于自己如同格格不入的他者,隔了好多年才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一段话,“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固定机位以长镜头安静记录乡村一隅的真实生活,导演坦诚这也是对侯孝贤的致敬,鄙人以为,这不仅是电影语言的致敬,也是中国现代化记忆和艺术表现的一种耦合。关于剧情片和纪录片的界限,导演说不用刻意的表演,这就是矮婆她们的真实生活,想起戴老师过去一年间反复分享的一些情感:电影应该是窗,是及物的,是爱人的,我们要看见他者,看见远方,看见真实。至于字幕的歌曲,是导演家乡的民谣,不仅出于版权的考量,还在于恩情和亲情的主题。雨水淅沥沥地敲在屋棚上,在幽暗中想起编辑部的流水哗啦啦,电影里矮婆一个人孤独静坐,想起北亭那个和我深夜拉勾的小女孩。向蒋导致敬,你是我想活成的人生一种。
以前看到留守儿童的话题只是觉得他们十分可怜,在看完陆铭老师的《大国大城》,对造成留守现状的原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后再看此片,心中五味杂陈。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问题是中国特色,户籍制度一天不改,他们就要多品尝一天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苦果。城市的发展亏欠农村太多,即便加大对落后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提升落后地区的教育和社会保障水平,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问题,毕竟有些问题是无法用钱解决的,比如亲情缺失。片中“业余”的表演表现出的是真实,如果用欣赏艺术的角度去衡量此片的质量,可谓因小失大,忽视了故事题材的社会意义。五颗星献给导演,也希望有更多朋友关注留守人员,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心,更希望国家能有所行动,早日破除城乡壁垒,让人们进得去城市,也回得去乡村。
题材内容大于拍摄成果。聚焦留守儿童,乡村生活,城乡问题,诸如进城务工,儿童上学问题等。可以感受到导演对社会的观察和关怀。而且是有比较鲜明的导演个人特色的,虽然是剧情片,可是随处可见纪录片的影子,固定镜头拍摄,跟随拍摄较多。在观影中,我多次陷入,开始怀疑影片的虚构与真实。矮婆是一类人的代表,父母在外打工,在乡村与老人为伴,经历着亲人离世,无法融入城市,虽然一切都那么难,但导演所展现给我们的依旧是美好的,那飘着柔和白云的广阔天空,那抽着新芽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多肉都焕发着生机。
去年在广州荔湾的一家小影院看的。由于观影之前没有看影片简介,加上对于导演身上“纪录片”标签的刻板印象太重,完全没想到这居然是一部剧情片。其实看到开场几场戏的固定镜头就隐约觉得设计痕迹很重,演员的表演虽说贴近日常生活但也略显拘谨和僵硬;甚至看到溺水和打架片段的时候还质疑过导演为什么不停机做道德干预。直到看完全片才发现原来真的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剧情长片。影片中的情节是虚构的,但矮婆的经历和心境却映照着影片外无数乡村孩童真实的成长轨迹。看着矮婆的懂事和坚强,作为女性的我也倍感心痛。如果她可以不这么懂事、成熟,而是任性一些,她该快乐多少。很喜欢结尾的处理,在经历了这么多本不该是她这个年纪承受的事情,矮婆终究还是长大了。花开了,希望她也能迈向一个温暖明亮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