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之王(1976)
Im Lauf der ZeitUP:2021-02-24
公路之王简介
电影放映机修理员布鲁诺(鲁迪格·福格勒 Rüdiger Vogler 饰)开着大卡车在德国乡间四处漫游,为乡间放映厅打些零工,期待着能找到一份工作,并能遇见生命中的女人。儿童语言学研究专家罗伯特(汉斯·齐施勒 Hanns Zischler 饰)与妻子分手后,开着车独自奔驰在路上,途中车子被驶入河中,他似乎在企图自杀。路过的布鲁诺正巧遇见,帮助他脱离困境。之后,罗伯特心有默契地搭着布雷诺的卡车行驶在德国乡间,一同为电影院放映电影。他们共同见证了美国文化对德国电影业的侵袭而致使德国电影的衰败,一同体会着沿途的孤寂与疏离。正当他们的友情更加亲近时,早已习惯孤独的两人又不得不面对着背道而驰的分离。
《公路之王》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公路三部曲”继《爱丽丝漫游城市》、《歧路》之后最成功的一部,获得1976年戛纳电影家影评人费比西奖。
第2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维姆·文德斯 第29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维姆·文德斯
获得奖项
- 第2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导演
- 吕迪格·福格勒 Rüdiger Vogler演员
- 汉斯·齐施勒 Hanns Zischler演员
- 丽萨·克鲁泽 Lisa Kreuzer演员
-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演员
- Franziska Stömmer Franziska Stömmer演员
简评
我们终将失败,失败是生命的主题,甚至都无嘘唏的必要,感伤也纯属多余。我们要的总是和我们得到的差了一大截,谁都是这一片灰里面的火,直到燃无可燃。这一切那么的朴素,那么的平常,没有什么英雄史诗,英雄也要拉屎和性交。我们能够唯一懂的,甚至连上床的女人都不懂。跟着我唱:这一切是那么的平常,我们一样的沉默,一样的交谈……你我都是公路之王。
公路三部曲之三,这部更加随性,情节也更琐碎,就是一路的见闻,前半段略无趣,二人初次分开后渐入佳境,美国文化的侵蚀、对电影业的隐忧、文字困境,都被安插其中,孤独、迷茫是三部曲一贯的主题,也是这部的情节推动点,房车或许也正是一种牢笼,隔绝着个体与外人、世界;影像处理则是文德斯导演一贯的风格,回归黑白,依视角剪辑、镜头移动、画面渐入或音乐串联,其中影院与报社的平行剪辑非常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①正如简介所写:放映员和语言学专家两男主四处为电影院放映电影的公路片,中途见证了各种年轻一代的迷茫和美国文化对德国的殖民入侵。②弥漫着一种孤寥萧索又散漫洒脱的浪漫,相关技法如:极少台词,更多靠演员们精准的表演等视听元素叙事抒情;美而稍显疏离的黑白摄影(光线、构图、浪漫而空旷萧瑟的置景、等);生活流叙事;大量“在路上”的开车和游离的「运动」的浪漫以及各种动人细节的捕捉;画内外各种配乐的选择;自然音(河流、风、行驶、虫鸣鸟叫、走路、等)的巧妙强化;大量固定或丝滑缓慢运动的运镜;一些空镜头。③拍的太长了,把散漫洒脱拖成了疲倦困乏。
作为“德国电影新四杰”之一的维姆·文德斯,是世界影坛一个独特的存在,他酷爱美国西部片与摇滚乐,却在欧洲广袤的大地上创造了欧陆风味的公路片范式,以无尽的行走、无边的孤独传达现代人萧索的离愁、分别的疏离、相遇的淡然,以高度的诗意拍摄大千世界的丰沛与虚空,开启了一个终将相遇又终将离别、永无止境的诗意旅程。
文德斯最佳影片之一。从逃离、到在公路流浪、回溯,我的父亲二战期间在战场消失,而我的母亲在我回归的时候已经不见,德国二战后的历史也映照着这场漫长的流浪之旅,父辈的社会规则与价值在纳粹结束后彻底坍塌消失,而在二十多年后的回归,德国文化的精神母体早已离开。我的故事就是我的历史。而之后的我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当然,除了历史的浓缩,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①正如简介所写:放映员和语言学专家两男主四处为电影院放映电影的公路片,中途见证了各种年轻一代的迷茫和美国文化对德国的殖民入侵。②弥漫着一种孤寥萧索又散漫洒脱的浪漫,相关技法如:极少台词,更多靠演员们精准的表演等视听元素叙事抒情;美而稍显疏离的黑白摄影(光线、构图、浪漫而空旷萧瑟的置景、等);生活流叙事;大量“在路上”的开车和游离的「运动」的浪漫以及各种动人细节的捕捉;音乐和配乐的选择;自然音(河流、风、行驶、虫鸣鸟叫、走路、等)的巧妙强化;大量固定或丝滑缓慢运动的运镜;一些空镜头。③拍的太长了,把散漫洒脱拖成了疲倦困乏。
两位主人公行驶在公路上,没有什么特定的故事线,只是他们的漫漫旅途,以及旅途中的遭际,同时文德斯也在表达美国电影工业对传统德国电影的冲击,当然也不止电影,美国的方方面面已经在“同化”德国,但文德斯表达的并不是一种排外的纳粹主义,而是对心中那份美好将要消失的担忧。
接近三个小时但一点也不觉得冗长,反而是感觉结束得很快,就像旅途终有结束的一天,相伴从来都没有许诺过永远。至爱迷影情节,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开着车,去全国各地修复放映机,无论人们有多么迷恋电影,“生命却难免于此迷失,无论人们有多么热衷于电影,生命还是会逐渐消逝”,但或许,我们看电影正是为了彻底得迷失和令人着迷的消逝,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很像选择上路,在路上从相识到分离然后重新上路,新的路途同样有它的终点,但早已不重要了,只是一种生命的存在状态,或者忘记生命已然存在。对其中故意插入的美国元素倒很难有太大感觉,这种文化入侵是文德斯一直在反思的,更喜欢一些让人完全沉醉的镜头,比如透过天窗看飘渺的云,有着难以言说的窒息一般的美。另外文德斯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的好,听得如痴如醉了。
很疏离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自觉距离文青还需要锤炼。一个孤独的男人在旅途中遇到另一个因生活而身不由己的男人,于是在结伴的旅途中发生的故事。电影本身并没有叙述什么庞大复杂的剧情,跟随者导演的视角我们像摄像机一样在公路上行驶,游走在每一个地图的方位,邂逅他们邂逅的人。如果我有一个酒吧,我会将电影投在酒吧的幕布,优美的配乐和空旷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体验。或许我无法讲自己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但我的精神仿佛在接近与它的共鸣,我喜欢文德斯,于是就当我爱屋及乌了。
维姆·文德斯(生于1945年)—— 七十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眼睛”、当代德国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一位有着安静内敛气质的大师。他的公路片,被视作此类型领域里的标杆之一。“迁移、旅行、寻找、流浪”是他电影里永恒的母题。公路之王是有关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修理电影放映机的布鲁诺开着卡车沿德国边境旅行,而心理学家罗伯特在逃离自己的过去。当罗伯特将他老旧的大众直接驶入易北河时,布鲁诺把他救出。他们由此开始共同穿越德国无人区的旅程,这一旅程引领着他们离开吕内堡,前往巴伐利亚森林。
文德斯的《在路上》,之前不敢看是怕催眠睡着…现在看下来其实挺有趣的。战后德国人的虚无比美国人更彻底,也更全面,欧洲虽大,但已经无路可退,身后就是美国佬的文化侵袭;放映电影,既是情书也是缩影,思想上想要攘外也想安内,自我割席却割不断,怎么办?割的是过程,反正人人都在阴影里,“我认为我完成过了”就已经足够了,哪怕是在沙地里take a shit…
文德斯第二部。于我(公路片迷)而言是一种惊喜。文德斯不专注于讲故事,甚至把情节一再淡化,强调视觉上一种状态的呈现,有一搭没一搭的感觉,温暖冷静又疏离,给人以一种沉浸式的公路电影体验。信手拈来的文艺构图和没落的公路情绪处处体现。十分喜欢了。关于公路行,还是要找到默契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