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的迷宫(2014)

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UP:2021-05-10

缄默的迷宫

评分:7.8 导演:朱利奥·里奇尔利 编剧:伊丽莎白·巴特尔 / 朱利奥·里奇尔利 / 艾米丽·西贝尔贝格
主演:亚历山大·费林 / 安德烈·谢曼斯基 / 弗里德里克·贝希特 / 约翰内斯·克里施 / 约翰·冯·比罗 / 罗伯特·亨格-布勒 / 汉希·乔奇曼 / 卢卡斯·米科 / 格特·沃斯 / 蒂姆·威廉姆斯 / 沃纳·沃班 / 蒂莫·迪尔克斯 / 迈克尔·施森塔纳 / 莉萨·马丁内克
类型:剧情 / 历史
片长:124分钟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谎言迷宮(台) / 大话迷宫(港) / 宫 / Labyrinth of Lies
上映:2014-09-06(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3825638

缄默的迷宫简介

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西德,乔汉(亚历山大·斐林 Alexander Fehling 饰)是一名法院公诉人,专门负责处理违反交通安全法案的诉讼案件。一天,在法院里,他偶遇了一位名叫托马斯(安德烈·席曼斯基 André Szymanski 饰)的记者正在大声的控诉一位中学教师,他指认对方在二战期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监视人,如今却逃脱了法律制裁。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乔汉深深的思考,他开始关注起周围的人对于德国曾经的暴行的认知和态度,结果令他震惊。于是,乔汉决定开始着手寻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并且让他们指认现在仍旧逍遥法外的战犯。随着调查的深入,乔汉震惊的发现,这整件事情牵连的人数之多,就连自己也难逃其咎。

简评

德国对于二战的反思态度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为人称道,这部作品里所表现的法兰克福审判至关重要,毕竟在当时离战争结束只有20年的时间,德国社会里的很多人都有和纳粹或多或少的瓜葛,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要拿出面对历史真相的勇气,直面自己的错误甚至罪行,是需要良心、理性和勇气的,而这部作品就是讲述这个关键节点的过程,叙事的角度,起承转合比较好莱坞化,好处是看得非常流畅,坏处就是挖掘稍显浅了一点,这就隐隐然会造成批判力度的减损,对于人物的塑造也略显脸谱了一些,都是影响了这部作品上限的问题。

作为电影是无功无过的剧情片。当然关于奥斯维辛是永远也讲不完的,也不应该有哪天觉得这个话题已经讲得足够多了。因为这件事的存在,任何人作为人类中的一个永远应当不断返回到它面前,按住自己的头强迫自己面对它、试图理解所有关于它的叙述方式、置身于其中。影片没有很深,但很完整,有各个方向不同的声音被呈现,因此大概每个观众都不难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引发一点思考,这其实就足够好了。

宣扬英雄伟业的趋之若鹜,而揭示那些历史中本国所犯罪行却阻力重重。因为,很可能真相让大多数人无法把罪恶仅仅归之于少数人。揭示真相的目的不在于惩罚或者复仇,而是要让受害人的故事重见天日,如果后来者没有机会或者不能面对这样的事实,不能看到人类有可能的罪恶下限,那么就无法真正迎来民族与国家的重生,这样的罪恶也就随时会卷土重来。

- [ ] 德国反战片,法兰克福审判,对二战期间在奥斯维辛主观故意杀人的纳粹们进行审判。二战结束后,德国以缄默掩盖一切,德国青年,不止青年,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当时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罪恶,也许周围的人战时都是纳粹,战后却又融入了平凡的生活中,教师、面包师,有时甚至仍居高位,而没有得到一丝惩罚。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历史,而不是以沉默封口。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更自信一点呢。

德國的二戰片從來不會讓我失望,儘管這部沒有太多槍砲塵土間的衝突,但它的立意在於對反思的反思。片中所有人的表演都很驚艷,印象最深的是前後兩段對比的面部特寫剪輯⋯⋯很多人都覺得最後的結尾平淡了一些,確實如此,但要把這個大矛盾集中在男主一個人身上他也只能承受的了這麼多。也有很多人遺憾還有非常多前ss官員戰後仍在德國高層任職的現象沒有得到影片的表現,事實上,他們在現實中也沒有在這一點上得到多大的表現,這不是這個電影的遺憾,這是所有人的遺憾。

明明题材和角度都很不错,结果怎么会那么幼稚?男主像有躁郁症一样,递出辞职信的时候我只有满头问号。你记下了那么多亲历者的故事,居然就因为发现这么多人都是纳粹所以放弃了?那你之前到底在干嘛?说是性格问题么,豁然开朗的方式又太简单了。故事走向也很套路,场景一出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去女友家就是要吵架,去亲历者家里吵了一架、然后肯定会开始讲故事……本以为会对纳粹身份的复杂性做一点基本的梳理,结果只在面包师现在的善良小小地带过了一下,整体只粗暴地将人分成几类:不知悔改的纳粹(更深的情感原因呢?)、经历过的纳粹(更细的分类呢?)、隐瞒的人和相关的人。涉及后两类人,台词就相当刻意和说教了。明明题材那么好(再次),呈现成一个三流剧本真的好失望……

平淡到音乐响起只显得突兀,对比度太重失去历史的真实感,一些人物冲突不明所以,配角的塑造过于平面,善恶两极的冲突具象化为主角与“坏人”的对立就变得幼稚无聊。好在后半段以主角的迷失与返回修正了这个印象也让全片主旨升华。西服的裂口象征民族的伤痕,大到无法修补,不如买一件新的(战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但裂痕总归还是要修补,即便不可能达到所有人的正义,只是为了让受害者的故事被听见。但是,过度紧张的叙事节奏和过多的人物冲突大大限制了思想的表达,也没有给观众留出足够的反思空间

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法兰克福审判如何开始的电影。我很惊讶原来那一代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政府急于遗忘这段耻辱的历史,建立一个新的繁荣盛世。但罪恶的魅影不可能凭空消失。虽然约翰在调查过程中受到冲冲阻扰或者说懈怠应对,但他却并没有受到来自政府高层,或者社会其他势力实实在在的威胁或者打压,多少让我有点惊讶,也有点庆幸。有时我想,现在这个世界又有多少罪恶,在几十年后需要如片中约翰这样的执着和努力才能揭露真相。而我参与的这个时代,我是否也在行驶着平庸之恶?我们要如何自处?德国一直不断有反思二战的影视文学作品,可惜世人并不会吸取教训。又或者有些恶真的就是刻在dna里的?

1963年发生的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看守们的审判,其实是战后德国的自我反省,和对全世界的道德交待。因为纽伦堡审判是盟军对德国战争行为的惩罚,用的是盟国法律,而只有用德国法律对这些罪犯进行审判,才是真正的忏悔。同时,18年的时间也在客观上无法用确切的证据对太多人进行指控,对国家内部的撕裂也减到最低程度。但无论如何,德国人正视过去,忏悔罪行的行为非常值得赞赏。

作为电影很失败,叙述过于工整,人物形象刻板,男主的设计好失败,为了理解他的行为,整个观影过程都很费心。其实电影的立意绝妙,它不叙述恶性引起反思,它探究反思,“这个国家包裹着糖衣,它不想知道真相。”可以概括一切。德国乃至世界对纳粹的反思与教育并不是纳粹倒台之后立马开始的,奥斯维辛是人的所为,反思奥斯维辛也同样是人的作为,需要启动与推动,遗忘和视而不见远比进行道德教育轻松得多,人的惯性使然,想要找出凶手,却发现所有人都是凶手,想要给他们判刑,却发现无法弥补造成的伤痛,这种无力感在电影前半部分表现得很好,结果越往后越刻意,于是恐惧与紧张感也随之尽失。第一次问询受害者,司法部长走进来旁听时真的有吓到我,我下意识地被镜头吓得猜想他也是隐藏的前纳粹,这是唯一让我想看下去的动力。

以口述和后记的方式尝试再现不可再现的人性深渊,战争系统性摧毁人性堤坝的叙述足够巧妙,商业意义的女性形象和部分不可信的衔接却让效果大打折扣。或许是出于事实改编的桎梏 或是无法直面上帝之死的惶恐,最终竟然呈现了所谓“终于审判伪善者”的绝对正义尾声,把二战之谜扭曲为少数人的邪恶,于是走向了“幸好不在场”的伪善,走向了遮蔽深渊的平庸,走向了当代“缄默的迷宫”的互文,太可惜了。

挺工整,但我不是很喜欢;电影以一个面,站在精英主义的制高点,去指责过去发生的纳粹暴行,男主角以难以置信的正义感,去追寻真相,最后却发现人人都是凶手,还是一贯的德国片呼吁大家反思的性冷淡风格;但问题是,战后几年,德国青年真的一个个纯真善良,对过往嗤之以鼻吗?那么多人,那么多过去,历史本就是多元视角的;而本片就是,设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然后把“现在”和“过去”完完全全割裂开来,以达到“我是我,你是你”的效果,以高傲的姿态反思过去;而那些“罪人”,全部变成一个个片面的符号,承担了所有罪责,以满足“后来”的价值需求

获得奖项

  • 第42届土星奖
    第42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国际电影
  • 第13届印度国际电影节
    第13届印度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孔雀奖-最佳影片
  • 第65届德国电影奖
    第65届德国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金奖 / 最佳男配角
缄默的迷宫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