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和白(1999)
Ying He BaiUP:2021-03-28
评分:8.2
导演:张以庆
编剧:
主演:白玉陵
类型:纪录片
片长:51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英与白
上映:1999(中国大陆)
IMDb:tt8924474
英和白简介
白(白玉陵),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年届不惑的女人,在业已过往的14年时间里,她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另一个生命。那是一只名叫英的雄性大熊猫,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可被驯化的大熊猫”,它和驯兽员白在武汉杂技团寂静的大院里长相死守。言语在方寸空间里永远失去效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将彼此的心意传达。她熟悉它的生活规律,它似乎明白她的心意。她们甘于这份寂寞,在繁华闹市乱中取静,固守着这块几被人遗忘的角落……
本片荣获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音效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
简评
构图太好了,和幼儿园有相同的感觉,就是精妙,不管是不是摆拍,就是精妙,没话说。音效做的也好,英和娟的画面交织很有趣。电视机里的时代背景把控的也很到位,让我想到前两天看的《方舟》,看起来好像也是在介绍时代背景,但怎么说,有种割裂感,好像是为了让新冠成为一种噱头而作的,这部就很好,虽说关联方面也没有那么明确,但就是给人一种感觉:嗯,她和他的孤独是与这个时代有关的,自然而然地串联,这一点是方舟没有的。不是说这件事情不存在,而是导演没有去挖掘所以也就得不到呈现。很好很好。
不是严格的纪实,构图和配音有美感和象征。今天傍晚刚到的乡下实习,去超市都需要走三公里,桌椅陈旧,空气里散发着潮湿的霉味,四个人的寝室只住了三个人,恰好是专业里两个一开口就尴尬的女生,有一搭没一搭的在聊天。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实在是孤独到要哭出来。但是看到后来孤独感慢慢消逝。英和白达到了真正的相通,影响了彼此,并且选择了与世界隔绝,未尝不是十几年人生的一种磨法。铁路沿线也是,一开始看觉得好惨,看到后莫名感到一种生命力和轻松。流浪北京就是彻头彻尾的难受,精神不知道要去哪里窘迫和不安。
诗意模式的纪录片需要耐心看。我觉得《英和白》五十分钟时间里讲的就是人和熊猫相处的一种生活状态,作为自己的“类“各自孤独,又相互亲密。对英&白来说,好像14年,尤其是后面几年,时间过得很缓慢、停滞,但片子里夹杂了大量电视新闻片段和背景音——他们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可外面的世界一直在变动。英的身份、白的家庭背景铺垫到很后面才简单交代,比一开始交代更好,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的关系上。看完忘不了英和白一起在窗边看外面的背影还有跨年夜白湿润的眼眶,那个年代,没有新冠,中国不断努力地融入世界,主席是长者,联合国秘书长是安南,《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还在写着”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个我必须要来说一下了,就是我纪录片理论课程最后考试的一道题目,差不多时隔一年了我都还大概记得是让我们分析这边片子的年代特色什么的。转回来就是原来这个熊猫和我印象里的温温柔柔的那种动物园里的大熊猫还是不太一样的哈,还有那个坐在那里的小女孩,反转过来的镜头,夜晚趴在窗台上的白这些的印象比较深。
最开始没太明白,突然发现是99年的片子,瞬间明白了一些。新闻不断出现,就像那段点睛之笔的采访:世纪之交,所有人对媒体咨询的吸收其实是很膨胀的,但是人的心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萎缩。人是群居动物,熊猫却极力避免与人的接触,飞速发展的都市生活又带来了什么呢。仔细想想90年代一系列的影视作品,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其实真的跟美国60年代有点相似呢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发掘。首先是英与白这个名字,英代表熊猫,白代表她,两个不同的物种在一起生存了十几年。他们已经超越了驯化的过程,因为他们彼此已经联系在一起,一个眼神,他们都互相明白。其次,镜头中有几个是站在熊猫的内心世界来看外面的世界,表达的熊猫不仅仅是动物,它也有着看电视等自由的空间。最后,让我们总体上对影片感到有质疑的,那应该是白了,24小时的不间断陪伴,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10年呢?
片子的设计感挺强,导演的意图表现得特别明显,甚至有点扎眼。整个片子有种在消费英和白的感觉,尤其是片尾那段假惺惺的字幕出来的时候,这种感觉达到了最盛。导演的伪善在此表露无疑,片中的各种明示暗示看了挺不舒服的。但是英和白那种无言的陪伴状态我很喜欢,虽然是以牺牲双方的自由为代价。然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再如何揣测,也是无法完全明白那些隐藏在一个个动作和眼神中的弯弯绕绕,就像白说的,这个世界上谁也不理解她,就像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英一样。
#纪录片课 观看与被观看,笼内与笼外,雌性与雄性,动物与人,经济的快速腾飞与心灵的纷乱萎缩,结尾的世纪之交,在静默无声状态下的生活片段拼贴,却绕开了单单的日常行为表述。窗外、霓虹、铁笼和电视机构成了一套影片的符号系统,文明发展与群居生活,在疫情封闭的环境下似乎更具有指向性。
重看了一遍英与白,上学时就看过张以庆的所有作品,严格来说,他拍的几乎都不是纯粹的纪录片,是通过剪辑配乐字幕组织起来的纪录电影,有主角有故事有中心。这部,英是男主,全世界唯一一只作为演员的公熊猫。白事女主,中意混血儿,大龄单身贵族,从小陪伴英,像英的姐姐也像女友,小女孩娟是英的映衬,导演用无数镜头对比体现娟和英的关联。电视新闻里无论多宏大的叙事,对英来说都是看不清的倒影,只有音乐来时他能跟着摇摆。对白来说,半年只再出一次的她生活里只有英,她已经习惯了孤独,就像英习惯了笼子,没有了笼子,在窗边仰望天空的英也不会爬出去。不知现在的英与白如何,甚念,祝好……
困与兽。我不认为爱动物的人会爱看国际政治新闻。也不认为爱熊猫的人会把因为动保公约再也无法登台的熊猫困在杂技团。《长江日报》:一天,武汉杂技团女演员白玉陵在窗外看“英英”训练,正好被夏菊花看见,就问白玉陵:喜欢大熊猫吗?白玉陵回答喜欢。夏菊花又问:你来训?白玉陵回答干脆得很:好啊。就这样,夏菊花确定由白玉陵担任“英英”的驯养员。英英在武汉杂技团期间,团里有一个6人护理组。最主要的照料员是白玉陵和丈夫丁少安,堪称熊猫妈妈和熊猫爸爸,其他四人则负责做饭、看病、做卫生和陪它游戏锻炼。万霁说,白玉陵老师对英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自己的孩子因此都有点吃醋。
上课所看,主题是“孤独”,电视上长篇累牍地放着新闻,世事变迁,却都与这房间里的一人一熊猫无关。世界离他们这样近又那样远。配乐重抒情,摄影多用前景的栏杆遮挡,表现环境对人物的包裹以及压迫,人被孤独异化,变为符号,感觉可能受到一些德国导演(荷索,法斯宾德)的影响。
拍的好,构思好,寓意好,镜头好,一切都好。人和熊猫一样,都是孤独的个体,焦虑烦躁迷茫空虚寂寞。被禁锢在重重框架里面。我们通过媒介看世界,吸收各种信息,实则我们死守家园寸步未离。多个人围绕着熊猫照顾他,可是他依旧不开心。因为大家只是因为工作而照顾他,可人们也牺牲了所有的精力。电视机是个框框,熊猫的房子,我们的房子,小女孩的院子,金鱼的玻璃钢,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个框框。世界与家园,自由与安稳,活动与枷锁,人类与动物,原来如此的亲密,亲密到互相牺牲。我们都是给他人带来欢乐的好演员,但也是最孤独的个体。我们一直在听到吸收,却未曾回应与表达。现代人类最大的症候是无法沟通,失语,和人类生活久了的动物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