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68)

If....UP:2021-05-30

《如果》(If....)是一部英国电影,内容讽刺英国独立学校的生活,由林赛·安德森导演并制作,于1968年上映。电影与1960年代的反传统文化运动有关联,以描述在一家公学发生的残暴反抗而闻名。根据戴维·舍文和约翰·霍雷特的电影剧本《反叛者》改编而成。

如果

评分:8.1 导演:林赛·安德森 编剧:大卫·舍温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 大卫·伍德 / 理查德·沃里克 / Christine Noonan
类型:剧情
片长:111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68-12-19
IMDb:tt0063850

如果简介

英国老牌男生寄读学校。新学年开始了,低年级学生米克·特拉维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Malcolm McDowell饰)和他的一群年轻朋友们整日心神不宁、无所事事。两位死党约翰尼(大卫·伍德 David Wood饰)和华莱士(理查德·沃里克 Richard Warwick饰)跟米克一起喝酒聊天,打发空虚而压抑的生活。一日,在观看橄榄球比赛后,米克与约翰尼偷偷溜出学校去咖啡馆和女招待调情嬉笑。此事让二人受到校方严厉的处罚。米克等人怀恨在心,决心报复学校的粗暴与野蛮。然而校方对米克等人进行了更加暴力的侮辱与虐待,米克等人与校方的关系愈发紧张。米克领导着低年级学生反抗着高年级学生的压制与欺辱,更竭力对抗着来自校方的独断专横和非人的压迫。
  由英国自由电影主将之一林赛·安德森执导的影片《如果》,根据戴维·舍文和约翰·霍雷特的电影剧本《反叛者》改编而成。影片拍摄于巴黎学生运动爆发的1968年,对英国寄宿生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控诉。本片荣获1969年第2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70年第27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英语外国片提名等多项大奖。

第2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林赛·安德森

简评

,彩色片中的黑白片段通常用来营造象征意义,现在用的不多,因为过于造作及明显。但导演似乎就像造成间离效果,一些章节的隔断以及用唱诗歌来过渡,为了真正客观的审视学运运动,并非单方面控诉专制独裁的一方,影片的主题其实借一位老师之口说出,“你们也可乐观的认为这只是关乎邪恶独裁者的简单问题,而非邪恶民众的问题,比如我们?你们不觉得这个历史观点很肤浅吗?”

看得剪切版…不想说话了…情节非常跳tone!大概看了下有3处。Malcolm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在演员中非常罕见,很evil但是又很特立独行,Kubrick后来也选了他。校园环境对于我本人来说比较压抑,老师大多没有责任心,对学生专制无理,同学之间各种攀比、嘲讽与欺凌,不该如此,但又偏偏如此不堪,即危险又可怕的是这种境地会永久性的改变某些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催生出抑郁症、躁郁症、甚至是暴力以及反社会人格,心理上的影响貌似无形但却是根本性的变化。最后一幕,滥杀无辜令我完全无法接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之前也是无辜的,不该受到那种对待,所以希望在未来这些校园问题会得到改善。

①制度对人的迫害,这种压抑向内是伤害自己,向外就成了暴力。这套叙事逻辑不管是对个体、学校,还是社会都是适用的。从《操行零分》—《四百击》—《如果》—《全金属外壳》—《我的美国舅舅》—《死亡诗社》等延续下来。②麦克道威尔的眼睛真是漂亮,有种天真和邪恶的混合感。③本片大部分是远景和中景,黑白和彩色影像来回切换。④超现实色彩:烧鳄鱼模型、柜子里的婴儿标本、抽屉里的大人。⑤结尾停留在麦克道威尔的脸上,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但随即片名if出现。所以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最后的暴力是主角臆想的。⑥隐约的同性情节。

这种校园欺凌我们以为只是个体之间的,在英国这种寄宿学校,我们以为是老生对新生的某种秘而不宣的“传统”,但本片直指学校领导方面其实是最大的欺凌者,他们教导学生的那些美好品质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是本片的意义。只是本片选角让我分不清老师和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也不大能够区分开来。

《发条橙》里的主人公们,可以这种感觉未必准确,但有这样一种直觉。·范·桑特的《大象》有着惊人的一致(后者看过这部英国新浪潮电影吧?)(尤其是男生寄宿学校)的影片较早的应该还有法国导演让维果1933年的《操行零分》,而且这部《如果》跟《操行零分》应该属于同一个脉络。、毛主席等人的画像和照片,就贴在男子寄宿学校学生的宿舍之内,这是再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革命/反叛的60年代?

看得如坐针毡,一开头就开始恐男,后来觉得没剧情。几十年前的学校管理体制现在看来严厉得违背人性,算是全景式展示了私立学校的方方面面,学长制下的霸凌新生和等级制,男校等级制下的同性恋,鞭刑(想到新加坡),很多老牌学校的坏毛病源远流长。中间有部分觉得像是《猜火车》压抑越深反抗越疯。相比之下霍格沃兹还真的算公立学校向大多数人敞开了,规矩少了很多。早几十年中上层的学生也既没有尊严又没有自由。

影片分成八"章",每章都冠以标题,点明这段戏的主题,以这种形式制造"间离效果"。为达同样目的,他还在彩色片中穿插一些黑白片段。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一些超现实镜头的运用。安德森在本片中将现实和幻想段落完全置于同一层次,不用任何手段将两者加以区别。具体来说,影片的前半部分非常写实。到了后半部分,尤其是宿舍管理人的妻子在宿舍裸体行走后,超现实的镜头便不时夹杂在现实事件的镜头中。

。真正的厨房水槽余波,《长跑者的孤独》之精神续作。林赛安德森用远高于厨房水槽的大制作规格演绎了又一出校园微观政治戏码,以纪录片风格的写实镜头构建了一个混淆幻想与现实的世界。反抗,革命,斗争,建自由,哪怕只是幻想,哪怕只是如果。片尾同样的赞美诗在《长跑者》中也听到过,这巴洛克风格的古典旋律让人不禁想跟着唱“愿荣光归大英”。

大概是因为我至少在表层人生中没有早到过体制的压迫和摧残,因此叛逆青春片一直戳不到我点。《坏孩子的天空》那种通过青春反逆讲述人生选择还稍微能共情,《如果》用反逆青春讲极权压迫和政治反抗就显得有些大题小做了,况且讲得也很刻板,过于表层。但是,马尔科姆是真他妈好看啊,顶着一双蓝眼睛问trust me的时候,我:命都给你

主体为章节式叙事,又以考究的弥撒曲过渡,“现实”得不能再“现实”,但林赛·安德森穿插进来的带有浓厚隐喻色彩的“if(幻想)”桥段,简直比骤现的黑白影像还神鬼莫测。私以为安德森其实是拍了两个平行宇宙,因为平行宇宙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和人物相同,事不同,所以这个结尾的“爽”可能不只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压抑,更是“if”世界本身发酵的结果,使得这两个拥有同样黑暗氛围设定的宇宙在碰撞时迸发出了毁灭性的力量。此片构思之复杂某种程度还在维果前辈的《操行零分》和格子的《大象》之上。

林赛安德森对整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回应,大量意识形态暴力机关与权力体系的指涉,一场形象化的反抗行动,最后的枪战演绎了整个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反抗与镇压的布拉格之春、五月风暴,侵略与反侵略的越战阿尔及利亚战争,林赛安德森奖从制度的历史的思想的所有问题都放置在一间学校内,将整个六十年代都化为贴在墙上的一张张拼贴画,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类所有的反抗都失败了。

为了一个可能的“镜头”观看这部DVD时代很热门的电影,虽然我认识碟封画面,但是我肯定没有看过,借着高清版本重新看过。其实,一起就是青春的假设和“如果”也叫假如… 黑白和彩色画面交替场景出现暗示青 6 8 年的反叛逐渐转化愤怒,但是光开枪没有流血和死亡的画面等于青年人的白日梦一样“反乌托邦”,而出现了“与时俱进的”领袖照片,说明那个时代的“革命的”普遍性。

获得奖项

  • 第21届戛纳电影节
    第2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27届金球奖
    第27届金球奖
    提名:Best English-Language Foreign Film
  • 第2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2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第22届戛纳电影节
    第2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