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性·男女(1993)

Short CutsUP:2021-04-03

《银色·性·男女》(英语:Short Cuts)是劳勃·阿特曼于1993年导演的电影,剧本由阿特曼及Frank Barhydt执笔,改编自瑞蒙·卡佛 (Raymond Carver)的九篇短篇小说以及一首诗作。

演员表影评剧照
银色·性·男女

评分:7.9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编剧:罗伯特·奥特曼 / 弗兰克·巴希特 / 雷蒙德·卡佛
主演:安迪·麦克道威尔 / 布鲁斯·戴维森 / 朱丽安·摩尔 / 马修·莫迪恩 / 安妮·阿彻 / 弗莱德·沃德 / 詹妮弗·杰森·李 / 克里斯·潘 / 杰克·莱蒙 / 玛德琳·斯托 / 蒂姆·罗宾斯 / 莉莉·汤姆林 / 汤姆·威兹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彼得·盖勒 / 莉莉·泰勒 / 小罗伯特·唐尼 / 巴克·亨利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87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人生交叉点 / 浮世男女 / 短篇集 / 人间交叉点
上映:1993-09-04(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108122

银色·性·男女简介

警长吉恩家中关系紧张,他只能从情妇贝蒂那儿求得慰藉。贝蒂的前夫直升飞机驾驶员斯托米一直蒙在鼓里。另一对夫妇非尼根关系虽好,但他们的爱子凯西在生日前天却遭遇车祸死在医院。汽车司机埃尔的妻子多伦是女招待。多伦对埃尔的酗酒恶习深恶痛绝,一气之下不慎开车撞倒了菲尼根的儿子凯西。隔壁邻居路易丝一边给小孩儿喂奶,一边给提供SQ电话服务,这就是她的工作。她丈夫杰里对此十分反感,反而看上了女提琴师,年轻的佐伊。佐伊一直不嫁人,整日逼问母亲她父亲当年为何无故自杀。佐伊认为母亲有不可告人的事,郁郁而自尽。布什一家与凯泽一家一起去公园野餐。比尔和杰里抛下他们妻儿,去追赶两个骑着自行车的青年女子。他们好容易赶上了她们,想和她们搭讪。就在这一刹那,一场大地震开始了,正驾着直升飞机在城市上空盘旋的斯托米目睹了这一奇观。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罗伯特·奥特曼 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罗伯特·奥特曼 第51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编剧(提名)罗伯特·奥特曼 / 弗兰克·巴希特

简评

以喧嚣的喜剧讲述绝望的日常。3个小时的时长和碎片化的讲述方式,让你甚至有些盼望着这个好莱坞故事结束的那一分钟,那时,一切都可以像梦一般,不必信以为真,没有任何影响。然而电影还在继续,鸡零狗碎还在继续,懦弱冷漠贪婪嫉妒和作茧自缚还在继续,怎么也望不到头,人们相互折磨,进行着各自的表演。剪辑和声画的配合不乏炫技色彩,炫技也让人佩服。

看到湖中女尸才意识到是卡佛的短篇串联,的确也自始至终都是我爱的调性。前些日子《木兰花》刚刚打破了我观影以来多线并行的数量记录,又被本片提升至九个故事。节奏很好,一部分是剪辑的功劳,更是因为导演没有做减法;所以哪怕支线总多,却很轻松就能捋清,如果不是考虑到连看两部3h+大部头,这不失为一次惬意的观影体验。群戏非常出色,单说颜值就足够养眼,就比如医生小哥的侧颜真是优越,穿上白大褂还要更帅几分,比如罗宾斯的老婆,再比如科恩嫂的正宫…更何况还有这么恐怖的台词功底。最后以地震作结也挺好的,浅显的串联了一下众支线,什么也没说清,却一切都在不言中,这很卡佛。结尾的爵士乐选的太妙了……但纵观全片总觉得对于这188的时长,力度稍稍轻了些,人物关系的交织也不见什么创造力,没有太多超越小说本身的魅力。

影片改编自雷蒙德·卡佛的9部短篇小说和1首诗歌,奥特曼和联合编剧弗兰克·巴希特自由地改编卡佛的作品——“让人物作为交叉点,从一个故事到另外一个”。奥特曼把卡佛笔下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的蓝领阶级搬到了南加州洛杉矶的9个涵盖不同阶层的家庭中,在宽阔的郊区刻画了22个人物的形象和命运,用他的网状叙事技巧编织起了这众多人物的关系,以迷宫式的线索展现着平凡人生活中的意外、对于变质日常的困惑和被现实残酷打击后的束手无策。奥特曼在其他的群戏电影中也通过共同的时空划定来集中人物,如《纳什维尔》讲述了25个人物在“音乐之乡”纳什维尔五天中的故事;《婚礼》展现的是芝加哥上层庄园里两天一夜的婚事现场;《高斯福庄园》则记录了两天内发生在庄园中的人物互动。

。讲真,《银色性男女》这个译名远没有《人生交叉点》,“银色”是什么意思?这个译名真是莫名奇妙。来得恰当罗伯特奥特曼还是牛逼的,影片在这种多线交叉叙事下,还能做到场景调度、剪辑如此自然丝滑。本片聚焦美国民众的各种日常琐事:玛丽安露着下体与拉尔夫吵架、河中裸露的女尸、独自拉着大提琴佐伊在停车房内等待死亡、饱受丧子之痛的菲尼根夫妇与面包店老板的争执,人与人之间是不管相识还是陌生,都会交织出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都在这个网里成为某一个人生命中的过客。影片以消杀果蝇为开头、以一场地震结束,两场灾难,也像是在告知大家命运的不确定性。另外:有一点让我意外且不解,为何后面杰瑞会杀死那个骑单车的少女呢?

如同人生般,变化迟缓却又充满惊喜,本片像是导演的炫技之作,展现了非凡的调度能力以及将各种象征性的东西自然的揉捏的能力。比如本片的小丑克莱尔这种怪诞的形象,以及大提琴姑娘的自杀情节等等没有那种寻常文艺片中那种带给观众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感常常是来源于作者的过分刻意导致的匠气,打破了观众探索作者迷宫的沉浸感,这是需要作者非常强大的能力才能克服的缺点。更不用说推进情节的这几条线索相互交织却又保证各自的完整性,以及演员们强大的表演能力,这是令人愉悦的审美体验!

7分。意识流的电影配上机翻字幕拉低了观影体验。我并不是脸盲患者,然而除了蒂姆罗宾斯和麦克道威尔这俩比较熟悉的演员,其他人经常是出现了还没等我回忆起来对应的身份和人物关系,镜头就已经转场了。七八条线实在超出了注意力极限,反而没对某一段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一的惊喜可能是杰克莱蒙,一出场就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羅伯特奧特曼在八十年代拍攝的作品大多都平平無奇,本片便是他九十年代難得的回勇之作,重回他所擅長的多線敘事,強大演員陣容模式以及開放式敘事,成就了其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代表作。此片雖然改編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但大多數皆是原創,九段故事串聯在一起,述說的皆是性,謊言,暴力與死亡,人物關係不僅有緊密的聯繫,連多個故事也不經意交錯在一起,無論時間,空間或者敘事節奏都相當緊湊,形成一種快速切換的節奏感,彷彿貫穿全片的爵士樂,音符跳躍而節奏不斷。羅伯特奧特曼把一段段敘事打亂,重組再編排,形成一種萬花筒式人生百態奇觀,繁華雜亂而又千篇一律。

奥特曼对环境、区域、文化地理的观察和驾驭力令人佩服,断章交叉为一篇完整的浮世绘,各不相识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完成了每个故事该有的跌宕起伏,争吵、暴力,或是归于平静,或是陷入疯狂。奥特曼的生活观是:生活没有真相。男人无能软弱,只敢扯谎欺骗、偷窥意淫,拳头挥向更弱者;女人耽溺于情事,终日麻木过活。把暴力塞进艺术,把愤怒吞进呜咽,把空虚投向酒精,把绝望扔给死亡。此篇已演罢,新的一天又是如何?生活是好还是坏,无人知晓,对于生活,人无可奈何,人是生活的囚徒。唯一让人欣慰的是,那些变焦镜头仍在继续注视着,最大的绝望才是镜头转为静止。

非常独特的剧本,和《撞车》形成鲜明对比。同样都是多线叙事+共享时空+巧合串联,《撞车》充满的是设计感和古典主义闭环叙事,而short cuts则是在彼此交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张发散和弥漫的网。更多生活的真实与生动的人物。《撞车》是人物服务于剧情,所以充满功能性的设计,short cuts则是刚好相反。有时候人物做什么说什么反倒是次要的,但每个人物的状态都非常有厚度。最后的这场浮世绘便让人浮想联翩。(虽然个别情节的设计有点科恩兄弟的风格,比如几个死亡。但没有喧宾夺主或者被用来大做文章。)相对弱一点的是导演。完全是非常标准的altman式调度,和MASH以及Nashville几乎完全一样。在我看来稍显遗憾,并没有在调度层面把LA的特色展现到极致。以及由于高度程式化,让我觉得少了一些主观性。

可能这种超多线叙事的电影遇到的最大挑战应该是共情的稳定建立、人物内心的深入和讽刺的深刻表现。人物轮番登场退场,信息密集输出,观众还没来得及深入思考就又被带到另一条线。奥特曼的叙事功力已经神乎其神,但走马观花感仍严重。可能还是各人物不够有典型性,各男女角色处理路径同质性较高且大多无趣,他们所遇到的生活问题也只是逸事的程度,各种情感隔阂的编织有种不落地的臆造性,缺少有心观众反复细品的价值。但最后的地震确实神来之笔,收尾作用比木兰花的下蛤蟆高明很多。有意思的是片中的赤裸和床戏往往意味着冲突的来临,欧美人的“开放”仿佛成了一种刻板印象,但实际上都是放纵的道德和欲望在作祟。

三个小时看完了竟然留不下什么记忆,几个美国中低层家庭生活日常,剧情松散稀碎。就好像电影名字一样,不管是“short cuts”还是更无厘头的《银色·性·男女》,都难以抓到主线。高潮在地震来袭,一群人各忙各的,有一种看上去整齐又不知道在干嘛的荒谬感。大概生活的状态就是如此,看上去忙,又不知道忙了些啥。朱利安摩尔下身全裸的镜头让我一度以为自己眼花,穿的是肉色丝袜。并不是啊喂~

没有神神叨叨的台词,没有高逼格的长镜头,也没有难以捉摸的文艺风格表演;庞杂的人物关系,直白到赤裸的日常台词,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利坚婚姻百态。我无比热爱这样的美式电影,直击婚姻的下体又有那么一些独特的无厘头。是的,电影很长,长到需要花费一辈子去历经生活的酸悲喜后,在群里回头看,或许才有无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