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姝怨(1961)

The Children's HourUP:2022-01-15

《双姝怨》(英语:The Children's Hour)是1961年威廉·惠勒执导的一部美国电影。由John Michael Hayes根据1934年丽莲·海尔曼创作的同名剧本改编而来。影片主演为莎莉·麦克琳,奥黛丽·赫本和詹姆斯·加纳。

双姝怨

评分:8.1 导演:威廉·惠勒 编剧:莉莲·海尔曼 / 约翰·迈克尔·海耶斯
主演:奥黛丽·赫本 / 雪莉·麦克雷恩 / 詹姆斯·加纳 / 米利亚姆·霍普金斯 / 费伊·贝恩特 / 维罗尼卡·卡维特 / 美美·吉布森
类型:剧情 / 同性
片长:10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孩子们的时刻 / The Loudest Whisper
上映:1961-12-19
IMDb:tt0054743

剧情

 
莎莉·麦克琳和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

大学同学玛莎·多比(莎莉·麦克琳 饰)和凯伦·怀特(奥黛丽·赫本 饰)在新英格兰地区开了一所私立女子学校。玛莎的姨妈莉莉(Miriam Hopkins 饰)是一位老演员,与她们住在一起并教孩子们演说术。经过两年多的接触,凯伦终于同意了与医生乔·卡丹(詹姆斯·加纳 饰)的婚事。乔有一个亲戚是富孀阿米莉亚·蒂尔福德(Fay Bainter 饰),她的孙女玛丽(Karen Balkin 饰)正是凯伦学校的学生。玛丽是个被宠坏的孩子,经常欺负她的同学,特别是罗莎莉·韦尔斯(Veronica Cartwright 饰),当她发现罗莎莉偷了别人的手链时,她开始敲诈罗莎莉。

当玛丽的谎言被拆穿时,凯伦为了惩罚她而不让她参加周末的划船比赛。愤怒而年轻的女孩为了报复,在室友不小心偷听到的争吵片段的基础上编了一个故事,谎称玛莎和凯伦有女同性恋关系。她告诉她的奶奶蒂尔福德太太,她看到两个女人互相亲吻,蒂尔福德太太立即通知了学校的其他家长,家长们迅速把他们的女儿从学校接回家。孩子们的离开令玛莎和凯伦十分困惑。当伯顿先生解释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后,凯伦和玛莎去找蒂尔福德太太,并愤怒地质问她。玛丽重复了她的故事并胁迫罗莎莉证实她的谎言。两个女人要起诉蒂尔福德太太诽谤和制造谣言,但是她们输了官司。

当事件被当地媒体报道后,两位老师的声誉被破坏。只有乔一直在与她们接触,希望带她们离开并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他对凯伦的信任动摇了,他也认为传言是事实。在随后的争吵中,凯伦结束了他们的关系。当玛莎了解到凯伦和乔分手后,她承认了她一直认为自己对凯伦的感情不只是友谊,当听到玛丽的诬告,她终于确认自己对凯伦有着强烈的爱慕之情,确认感情后,她更加责备自己毁了凯伦的生活。

罗莎莉的母亲(Sally Brophy 饰)发现了被偷的手链,罗莎莉承认了自己被玛丽威胁并帮助她捏造事实。蒂尔福德太太获悉真相后来到两位老师家,为她的行为道歉,并保证会举行听证会推翻法院的判决并且登报公开道歉,而且赔偿她们的所有损失。感到伤害已经无法复原,凯伦拒绝了她的道歉。

后来,凯伦向玛莎谈到未来,并提出要和玛莎去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玛莎说明天再谈。凯伦离开房子去散步,而玛莎则在房间内上吊自杀。在葬礼上,凯伦独自走开,而乔远远的看着她。

演员

  • 莎莉·麦克琳 饰演: 玛莎·多比(Martha Dobie)
  • 奥黛丽·赫本 饰演: 凯伦·怀特(Karen Wright)
  • 詹姆斯·加纳 饰演: 乔·卡丹(Dr. Joe Cardin)
  • Miriam Hopkins 饰演: Lily Mortar
  • Fay Bainter 饰演: 阿米莉亚·蒂尔福德(Amelia Tilford)
  • Karen Balkin 饰演: 玛丽·蒂尔福德(Mary Tilford)
  • Veronica Cartwright 饰演: 罗莎莉·韦尔斯(Rosalie Wells)
  • Mimi Gibson 饰演: Evelyn
  • William Mims 饰演: 伯顿先生(Mr. Burton )
  • Sally Brophy 饰演: 罗莎莉的母亲
  • Hope Summers 饰演: Agatha

提名

电影获得五项奥斯卡奖提名

  •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Fay Bainter)
  •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Franz Planer)
  • 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Dorothy Jeakins)
  • 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Fernando Carrere和Edward G. Boyle)
  • 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奖 (Gordon E. Sawyer)
  • 金球奖最佳戏剧类电影女主角 (莎莉·麦克琳)
  • 金球奖最佳电影女配角 (Fay Bainter)
  • 金球奖最佳导演
  • 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电影导演

影片在英国发行时的名字是The Loudest Whisper,翻拍自威廉·惠勒1936年导演的电影These Three。

简评

不动声色却让人泪落的片子。很多角度,社会舆论困境,少数群体无法生存,人性之中的恶意。个人觉得最后的转折才是神来之笔,当认清了自己的性取向之后,连自己都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可见社会环境之逼仄与生存环境之艰难。双女主的戏份,赫本负责美,雪莉负责演技。最近看了几部雪莉的片子,觉得真是很棒的演员,而我只关心心痛,玛莎那始终无法成行的与凯伦的愉快散步,只能最后一次含泪目送她走远,直至天人永隔。

这是一个沉重且完全封闭的困境啊(虽然或许有当时面临海斯法典逐渐松动的好莱坞刻意夸大同性恋角色之“非传统性”之嫌),被默认的罪,背对镜头的控诉、凝望、哭泣、表白。她们不能在夜里一同散步,因为凯伦对乔的爱实在暗室不欺,她们不能在白天一同散步,因为玛莎对凯伦的爱仍不够光明磊落。最后直女可以昂首走进阳光,而爱着她的那个在黑夜里独自散步的女人只剩下一根摇晃的颈绳。

还是原装剧本更过瘾点。角色基本在小赫本舒适区内,毕竟是啥也不懂的善良小公主嘛,直到玛莎坦白的大特写,一个皱眉看得我爆笑如雷,之后就是妥妥被雪莉演技碾压。These Three里Hopkins和Oberon都很适合原装剧本,尤其Oberon,改良版里演真·傻白甜凯伦太浪费了。此外这版点明了罗莎莉有窃物癖,她和玛丽这样被阶级包庇不受应有惩罚的恶才是最可怕的吧

出现了,比布里奥妮更讨厌的Mary,这个小女孩的演技也是蛮好的。前面还没怎么感觉到两位女主角演技的差距,最后Martha的告白戏赫本完全接不住,导演还给特写,我都出戏了。/前半部分非常令人焦灼,我恨不得冲进电视打死Mary。在流言之下想要努力去相信一个人是很难的,怀疑的种子一旦生了根,一切就没法再回到从前。Shirley MacLaine很漂亮。

我晕,直到Martha终于开口说爱之前我一直以为她也爱Joe(每次看到他都气鼓鼓的那种表现确实很像暗恋啊),一切真的都是误会……薄情又自恋的莉莉阿姨和小恶魔玛丽这两个人物出彩但有喧宾夺主之嫌,再加上被抓住偷窃把柄的小可怜,感觉搞得过分复杂。两位女主中,人设决定雪莉更出彩,而且容易赢得观众的同情分,但是赫本演技绝对不输,尤其是看着哭着表白的好友那个心疼的表情。

这应该是最早的拉片吧?必须五星。另一个角度来说,也算是反育宣传片……?《狩猎》是从这里来的灵感吧。电影的镜头语言很好,群像类构图很喜欢,偶尔的跳切也挺自然的。剧本发展虽然很琼瑶,但是放到拉片里我会真情实感地难过!本来两个人都决定一起离开了,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话说赫本前期演技还算在线,最后高潮对手戏真是直接垮掉,我发现不会演戏的人在镜头前都只会瞪眼……我联想到前阵子在豆瓣看到几个四年级女生在课上传小纸条,内容是对新来的女老师的荡妇羞辱和身材羞辱的那件事,所以我对这部电影的情节一点都不惊讶,同时我十分赞成影视书籍音乐等等艺术形式都要分级。小孩的恶意远超想象,又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什么后果,坏起来更是肆无忌惮。看完电影真是庆幸,幸亏自己看见小孩就烦,所以永远也不会当老师。

几处剧情转折都显得太生硬了,电影里面的人物仿佛都头脑不清一样,不过舆论杀人可能就是这样蛮不讲理,无爱的未来就是这样悲伤绝望,反正五十年过去了,魔都的现状还和电影里的情形一样。奥黛丽赫本的角色很干瘪,至于其它人,在本片里都是无形的刽子手,可能唯一可爱的角色可能就是玛莎了,在一场谎言下,她终于向凯伦表白了,只是到她最后也没能和凯伦一起散步。

有一点可惜,赫本的表演确实老派没有得到更新,那场和男主的告别对手戏没有把角色所经历的处境——事业理想的破碎的变故对感情生活的不再确定…富有层次地呈现出来,后面和雪莉的对手戏看得也是让人分分钟尴尬……雪莉倒是发挥稳定,她的表演能让人感觉到她有在对自己的角色产生理解与同情。

查了一下美国同性恋非罪化的年份是2003年,反而荷兰、比利时、法国等欧洲国家早在二战结束就已承认同性恋平等的人权,不得不留心电影拍摄的年份是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代美国的社会风气根本容不下任何人传出同性性行为的谣言,而威廉·惠勒走在所有电影人之前,将不被许可的禁忌之恋搬上大银幕,是一种观念的启蒙,也一定是电影史的里程碑。也许,好莱坞的驱动力是追求题材的猎奇和叙事的转折,却不可否认核心的立意直击共通的人类情感,电影制作的言论自由受《权利法案》保护,获得了意外的观念的开化,撒谎的小孩、搬弄是非的老妇人、深陷信任危机的恋人和两个多年同性好友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却都是每个人会犯的错或者不肯坦白的秘密,大可不必过份计较,毕竟,身处糟糕的时代,角色的结局动辄会搭上性命,并没有呈堂证供、澄清真相的容错率。

预料到影片会以女主之一自杀解决问题,稍微没想到的是最后儿童的谎言会被拆穿,果然还是残存一点纯真。但是把女主写死是很软弱且黑暗的,能说明什么?难道不被世俗承认的爱注定走向个人的死亡吗?洛丽塔里的亨伯特要是有这觉悟该多好,就不会嚯嚯女孩子了。讽刺的是什么都没做的同的一点爱意会要了她的命,一点思想上的小众要了她的命,多么局外人的荒谬感。如果能改个结局,最后学生回来上课了,没有男主了,最后两个女主相伴到老也不错。不该把人写死,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反而可能有消极的引导作用,就跟把少年维特写死一样,夸大了青春期的躁动。没记错的话,剧中俩女主都快三十了,不该如此命运。但是黑白影片质感非常不错,景色很西方,音乐和摄影还可以。让人惊喜的是除了奥黛丽的经典形象外,另一女主更加符合选角。

后面看哭了两次。这个小孩简直天生的坏种,太坏了,太吓人了,随意构陷,想起来赎罪那个死小孩。。太受不了了。更痛的是玛莎是真的爱她,这种爱让她活不下去,老太太来澄清了,一切都真相大白,凯伦可以心无旁骛地出去散步,去感受。玛莎只能掀开帘子幸福地看着她,她真的没办法面对自己的爱,她好希望她幸福,一番表白之后她知道自己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在一起了。太痛了,爱上直女,,的痛苦。

在那个爱上同性还是犯罪的年代,William Wyler却大胆的将两个女孩的故事搬上了荧幕,尤其是玛莎表白时的手足无措和自我否定与厌恶,在今天看来还都如此真实。紧张压抑的空间和谎言的编织成为了情感矛盾的酿造机,其矛盾范围的宽泛更加深了影片的意义,不止是早期控诉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萌芽,还涉及到学校教育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社会道德价值观的默认畸形问题…在讲述爱的方面,玛莎对卡伦有违伦理的爱慕和卡伦与乔恋爱关系中信任的缺失,都在质疑着真爱的定义。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和她们背负了多少恐惧和歧视,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到如今对社会压力的控诉仍然是许多同志电影的主题。永远都不要吝啬尊重与理解。赫本和雪莉的摩登女性气场啊!原来雪莉还有这么可爱的名字

获得奖项

  • 第1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1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19届金球奖
    第19届金球奖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最佳导演
  •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 / 最佳音响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