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真的(1981)

If I Were for RealUP:2021-01-17

《假如我是真的》(英语:If I Were for Real)是1981年发行上映的台湾电影,由王童执导,谭咏麟、胡冠珍主演。故事改编自沙叶新的同名剧本,讲述中国大陆文革之后官僚特权、走后门等荒谬情况。本片获得第18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及最佳改编剧本大奖,谭咏麟亦凭此片得最佳男主角。《假如我是真的》起初在香港被香港政府禁映,理由为「影响与邻近地区关系」;至1989年六四事件前才解禁。

假如我是真的

评分:8.3 导演:王童 编剧:沙叶新
主演:谭咏麟 / 胡冠珍 / 崔福生 / 雷鸣 / 张冰玉 / 吴巧玲 / 葛香亭 / 常枫 / 陈慧楼
类型:剧情
片长:99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If I Were for Real
上映:1981-08-21(中国台湾)
IMDb:tt0289112

假如我是真的简介

李小璋(谭咏麟 饰)是下放到东风农场的知青,某日,他进城看戏,被剧团的赵团长(崔福生 饰)、文化局的孙局长(雷明 饰)等人误认为是首长的儿子而接受了诸位热情的招待,李小璋一时之间找不到机会解开误会。
  李小璋有一位名叫周明华(胡冠珍 饰)的女友,两人于农场相识,交往多年,彼此之间感情十分要好。然而,周明华已经托关系将自己调回了城市,李小璋依旧留在农场,因此,周明华的父亲坚决反对两人的结合,可是,此时周明华的腹中已经怀上了李小璋的骨肉,如果不能及时结婚,她将身败名裂。如众星捧月般的李小璋受宠若惊,决心假戏真做,他利用有求于他的赵团长和孙局长,为自己搞到了回城的介绍信,然而,谎言总有被揭穿的那一天,身份败露后,李小璋站在了被告人的席位之上。

第1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 第1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男主角谭咏麟 第1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改编剧本张永祥

简评

没想到那个年代台湾拍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故事,拍得那么真实、精彩、令人深思。几乎完全脱胎于《钦差大臣》的作品,但却因为主角的人物设定,而完全拍成了令人心碎的悲剧。后来才发现原来编剧是大陆的沙叶新,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怪不得这么真实。谭咏麟也奉献了他几乎唯一的一次非喜剧表演,非常令人信服。

影片在思想上足以发醒民众,在艺术技巧上颇具魅力:波澜起伏却紧扣现实的故事,复杂的意涵与象征。黄建新《黑炮事件》、《背对背面对面》善于从官场内部进行戳穿与讽刺,《假如我是真的》是从官场外部的社会立场对官场的虚伪与勾结,对社会的虚伪与势利进行了揭露。令人赞叹的细节设计:一瓶四处流转的“茅台”,一个到处招摇撞骗的“高干子弟”。当”首长儿子“落网时,竟是一台的戏子浓妆艳抹探出来头来看,此处舞台的隐喻堪称绝妙,台上台下都在表演,身处社会中,所有人都不能置身其外,只得硬着头皮,演得逼真。假如我是真的尾声点题,乍听犹如一种期望,然而当镜头上摇血字在墙时,呐喊的力道穿透肺腑。结尾明显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影响,神态相似,力道不减。第二部王童,我对王童的态度上升到敬佩。在其对艺品的坚持上让我看到了其人品的可贵

想说点什么,又感觉不能说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稍微有一点现实的映射,就会赢得满堂喝彩,让人大呼真实,感同身受。而从这四十多年前的电影里,从头到尾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赤裸裸的、光天化日下的现实,甚至过了快半个世纪了,里面的现象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却也埋藏得更深。你知道,但你又不知道,因为你比以前更看不见看不清楚了。

勉强及格。海岸贡献的镭射碟片版,4:3的比例有点不对,分居银幕两边的演员经常被切掉一半。根据《钦差大臣》改编(同时电影里也在上演这出舞台剧),知青谭咏麟为了上调,借请假回家之机伪装成中央高干子弟请托上海各干部。剧情有一些对特权的揭示:看戏时优待领导、女演员与领导有私情,当然主要还是没有背景的知青只能困于农场,但从讽刺或反思的深度而言,本片并没超过同时期大陆文革伤痕创作的范畴。剧本由大陆作家沙叶新执笔,内容还是比较接地气的,cue到廖承志、李富春、李达等人(李达在本片中还是一个有台词的角色),一些戏营造的很紧张,譬如谭咏麟与书记的见招拆招。电影开场就铺垫了谭咏麟的奸猾,这角色不太可爱——刚抱怨完自己爹没本事,又嘱咐女友不要打胎,你可真是不怎么负责啊兄弟。电影处理的比较活泼,尿和酒的缀连,假茅台的流转

。大陆被封沉的剧作,却在海岸对岸开出了新花,搭配最后两岸通用而又讽喻性十足的字幕,让电影本身不止于特定时代的伤痕回忆。台湾创作的基调让电影在细节在瑕疵颇多,但对人性的观照却连接两岸、直抵如今,更令人称奇的或许在于对「权贵阶层」超前且精准地预测。「假如我是真的」确是一句无奈而悲愤地呐喊:主义是假的,特权是真的。

改编自沙叶新的话剧剧本,电影加了三个角色:主角的情敌、王副市长、女演员乔虹,主角与女主角、情敌构成三角关系,主角又与王副市长、女演员乔虹构成三角关系,两组三角关系成为一条副线,推动情节。新加情节跟原来的情节合起来,却显得有点散乱。原作的主要人物:赵团长、钱处长、孙局长、李小璋、周明华、吴市长、郑场长,电影加入王副市长,倒是符合百家姓原则。为何惟有乔虹例外?

没想到香港校长还拍过改编自大陆剧作家的台湾电影。假如我是真的,灵感来自果戈里的《钦差大臣》,趋炎附势和攀关系是权力结构不平等的必然产物,因为某人的一句话对另一人的命运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放知青中借来的茅台酒贿赂上级,又最后搞了一瓶茅台 没想几十年前茅台就是如此重要的硬通货,现在似乎也没变化,有茅台好说话。这个城市精英们被他骗了,出现在演员家里的部长,想托关系上升的领导,几乎刚正不阿的副市长,后这一切只是为了一张戏剧票,他凭借一个假身份和表演功底虚幻地拥有一切,不真实的身份让我想到了马特达蒙的《天才普莱斯》,也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冒用身份,但本片显然更悲惨,功亏一篑被抓走,女友孩子沉湖自尽,一张返乡的申请在《天浴》需要秀秀的身体作为交换,在这用生命做赌注,可可惜他最后赌输,不会有这样的电影了。

前两天听忽左忽右的节目,竟然无心中被种草了这部电影,没想到还是校长的金马之作(不说政治原因,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那时代的香港演员,谭咏麟确实演的挺好的)。看完无限感慨:这真的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的中国电影啊~原本是讽刺“封建旧社会”的钦差大臣,如今看来,政策还依然在“一改再改”,人民抗忽悠的能力却没怎么见长。

81年刚结束动荡的电影,真的牛,短小精悍,没一句废话。“假的才犯法吗?假如我是真的呢?”,真权贵谋私不叫犯法,假的做了真的做的事,就是犯法。风格掺杂了样板戏,日剧(特别是配乐的曲子,邓丽君第一次听出了汗毛直立的冷感),还有台湾浓厚的外省腔……(这角色谭咏麟演艺生涯最佳了吧?

幕后故事比剧中故事更富传奇性的电影。影片的戏剧性一半源于果戈里原作,一半自然应归功于沙叶新的改编剧本。如果没有结尾出于政治阳谋而对剧本的刻意篡改,本片不失为一出普适性的对官僚主义的讽刺佳作,尽管角色形象明显脸谱化。天才如王童,也不免沦为政治工具。

。本片对大陆的官场极具讽刺与批判意味,因其政治敏感性,此片才会被禁吧。影片剧情和片中剧团表演的《钦差大臣》故事相似,这样的呼应非常有意思。影片中处处都充斥着对当时社会官僚主义盛行的讽刺:比如剧团团长把票留给官员,对在外等候买票的普通观众却是一副不耐烦的嘴脸;明华去求孙局长把李小璋上调回上海,孙局长不鸟她,而假装成李副总理的李小璋去求他,他就立马笑脸答应。“Wu chan阶级的主人,有个屁用!”“这是个te quan的社会,我没有招摇,说到欺骗,你敢说干部们就表里一致吗?DAng的政策一改再改,不也是欺骗人民吗?”“假的才犯法吗?假如我是真的呢?”这是李小璋对那个时代的质问。那瓶茅台在片里是个点睛之笔,结尾碎了的茅台正代表了赝品再怎么真,它始终是假的,最终都会走向破碎的命运。

值得推荐的原因是剧本本身来自大陆,虽然有强烈的冷战环境下政治宣传的痕迹,但是故事中的很多情节还是很能反映现实。最违和的是制作团队对当时大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描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们也只能盲人摸象式的想象大陆的生活状态。

获得奖项

  • 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