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三段回忆(2015)
评分:7.6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
编剧:阿诺·戴普勒尚 / 朱莉·皮耶尔 / 尼古拉·萨阿达
主演:康坦·多尔迈尔 / 露·罗-伊莱科内 / 马修·阿马立克 / 蒂娜拉·卓卡洛娃 / 弗朗索瓦兹·勒布伦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 / 奥利维尔·雷堡汀 / 本杰明·思科索 / 吉勒·科昂 / 莉莉·塔耶布 / 提奥·费尔南德斯 / 安妮·波努瓦 / 梅洛迪·里夏尔 / 艾瑞克·拉夫 / 安德烈·杜索里埃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23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俄语 / 希伯来语
影片别名:追忆灿烂年华(台) / 那些年狂热恋情(台) / Nos Arcadies / My Golden Days
上映:2015-05-20(法国)
IMDb:tt4048050
青春的三段回忆简介
演导俱佳的法国影帝马修亚玛希,继首次拿下凯萨奖影帝奖座的《国王与皇后》,再次和法国名导阿诺戴普勒尚合作《追忆灿烂年华》,饰演人类学家保罗,回忆自己从童年至青年的青春往事。深受楚浮影响的导演阿诺戴普勒尚,以丰富多变的场面调度,带着优雅的法式情怀,深入男女主角缠绵却感伤的爱情,宛如法国新浪潮还魂再现。
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阿诺·戴普勒尚 第41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32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阿诺·戴普勒尚
获得奖项
- 第4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新人男演员 / 最佳新人女演员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32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世界电影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SACD Prize (Directors` Fortnight)
简评
当影片落幕,我略显激动地鼓掌,不仅仅出于对能在影院现身的法国导演阿诺德斯普拉钦的礼貌,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或者说我从Paul的身上读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瞬间涌现的曾经对爱情与存在的反思。印象中他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由调度复杂的长镜头组合起来的,这一部新作的手法确实让我大感意外,很有可能是跟题材有关。本篇与本片看似荒诞无稽,实则希望通过这喧哗这躁乱一探这个人性这个时代的本质
镜头语言真丰富呀,电影新浪潮手法太适合拍摄回忆了,让诸多细节洋洋洒洒散在角落,记忆就是如此,像窥探一般的不断的闪回。于是,如果真的整理出线条来,倒觉得无趣了。回忆掺杂着痴狂,尽管是“一家之言”,那就在自己的世界里像散落的信纸随风散落撞击着自己,才想起来,有一段生活,是两人安静的赤裸的躺在床上看书。狂就狂吧,青春的几处回忆而已。
你的脸庞就是世界全部的意义。我分不清哪部分是我的,哪部分是你的。两个人像是一种对焦与虚焦的过程,走近却又变得模糊。这样甜美的爱情总是能一口咬住我。和《鲁贝之灯》在叙事上有相似?有点儿摸到戴普勒尚的风格了,但不是很喜欢在一段配乐独白内交叉讲述过去(上一段故事的文本引入)、现在(表演性质的阐述)、未来(下一段叙事)?碎片到有些嘈杂了…
那么多释怀、看开的爱情小品在市面上流传,无一例外地被捧成情怀至上、肺腑万分的动情之作。既然如此,中年男人回首青春带着点儿酸涩的恨意,借着酒入愁肠的勇气,道出那点儿故作潇洒却又放不下、不甘心的苦楚,这份不吐不快倒有种别样的姿态。这是青春里的三段回忆,但望向青春的是被这些回忆组成、影响、改变的已然时过境迁的自己。
我很喜欢!第二段赴明斯克的冒险简直是一个精巧的短篇,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文眼。他把护照送人引发了开头的身份之谜,也呼应了最后女孩的那句“我确认你是原版的”。一个人活过,是通过情感和记忆来明证的,而非一纸证明。还有一段印象深刻,看着电视里的柏林墙倒塌,他说“我的童年终结了”,一代法左青年的情感与时代氛围的共振很微妙。
青春的三段回忆,一段比一段长,不均衡的篇幅也是对我们回忆的正确表达,毕竟我们的记忆随着成长一点点的离去消散。政治性的暗示表现了导演想要对叛逆的表达,女教授人物的出现与死去也是对主人公对女人依赖程度的增加提供了依据。而电影的旁白除了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故事,更是为了让我们与旁白站在一起,共同来进行回忆。
两年后在中亚当间谍的段落成了《伊斯梅尔的幽魂》,并且主角都是阿马李克。三段青春回忆占幅从小到大:与母亲争吵后寄居在苏联流亡者祖母辈家中、为犹太复国者提供帮助、求学经历与恋爱。类型片套路玩的非常流畅,但爱情线就非常无聊的:情侣间因为距离而分手,角色不停对镜头念白,还要加上喋喋不休的旁白,十分催眠了。几处露点不错。
假设这真是一段真实的回忆和过往,按照剧情彼此衔接和制约的各个事件排列成序的“文学化”叙述,时间流程定格为一系列时刻,人物心理就必须有流变,当然片子也确实是为了模拟流变,而尽力安排了最起码三个不同叙述者来大段的直接讲述,但压缩为“文字”要点的骨架,朝着预定的现在时目标推进的同时,还一定要联系过去来解释因果,所以从改编方法起始,结构就已经定死了,所谓长篇“小说”就总是要压缩成短篇,甚至内容提要,而又当你想要回看的时候只能靠想象而不是影像,所谓“电影”也就沦为了“区区两小时带你速读普鲁斯特”。
#FIFF16#整部电影美其名曰“三段回忆”,实则前两段回忆看来只是用来凑内容的,无论是男主人公的儿时经历还是一段俄罗斯的历险到了后面却只如用过则弃的工具一般变得毫无意义。真正重要的还是第三段有关于女主人公的故事,可是这一段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用极具哲学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解析法国人这种随意烂漫的爱情方式实在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由隐忍到爆发的情感呈现模式也着实不能让人接受。一种对于观众来说不甚熟悉的文化氛围如果用对了表达方式,那自然会让观众接受,但一旦用错了方式,便会让观众心里更添堵 就像本片最后所表现的那样,只让人觉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不知所云。难道乱交是你炫耀的资本吗?我搞不明白这种电影有什么好吹的,福茂打发到导演双周做得好罢了。
又一部情诗电影,想疯狂截图(可是我懒)“但我却无法为你提供我的可靠,我将它献给了我自己”男主跌倒,我的心也沉到谷底,当然要怪罪前面埃斯特的无我焦虑,继承到了我也继承到了男主那里。男主拿煤块抹脸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最快乐的时候,仍然是“无我”地为他人活着、与他们相融(爱某人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的那些时候,等到他们离去,一部分的“我”当然也会死去,然后人类无法逃避的,单调沉闷的不朽才被我们再一次记起。(不过整部片是真的看不太懂啦,三段回忆是哪三段也暂时没认真思索)
如主角所言乌托邦式的爱情,那种奋不顾身与铭记于心的爱情是只属于青春的。而这种凌驾于性与情之上的爱,只有法国电影能够深厚而纯粹的表达。《青春的三段回忆》以章回体叙述,但比例失衡的时长分配都可以看出,除去主角二人的坎坷爱情,其他段落不过都是引子或序章。那些在爱情前后无关同样的时刻,不过都是引发回忆的动因。在书信往来,或是跳出第四面墙后角色的诉说告白,都不断将观众的情感拉入其中,倾听着他们的感受与故事,分享到导演在影片里赋予爱情的诗意。
演导俱佳的法国影帝马修亚玛希,继首次拿下凯萨奖影帝奖座的《国王与皇后》,再次和法国名导阿诺戴普勒尚合作《追忆灿烂年华》,饰演人类学家保罗,回忆自己从童年至青年的青春往事。深受楚浮影响的导演阿诺戴普勒尚,以丰富多变的场面调度,带着优雅的法式情怀,深入男女主角缠绵却感伤的爱情,宛如法国新浪潮还魂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