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梁山伯與祝英台UP:2021-10-11
《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语:The Love Eterne)是一部1963年由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改编自知名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由李翰祥自编自导,「邵氏当家花旦」乐蒂饰演祝英台,新人凌波反串演出梁山伯。全部歌曲皆采用黄梅调演唱,曲曲流传皆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幕后主唱者为凌波、静婷、江宏。
剧情
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镇祝员外有女英台(乐蒂饰),貌美才高,求学心切,于是说服父母赴余杭读书。途中,祝英台邂逅会稽梁山伯(凌波饰),两人情投意合,折柳代香,结为兄弟。三年同窗,两人情逾骨肉。梁山伯一直不知拜把兄弟原为女子,祝英台却渐渐爱上这个义兄。祝员外见女儿三年不回,连书催归,祝英台只好退学。临行前,祝英台托师母(高宝树饰)为媒,代为撮合。梁山伯回到书院,得悉真相,飞赴祝家镇;谁料,祝员外早已将女儿许配马太守之子文才。祝英台百般哀求,无奈父亲执意不肯退婚。梁山伯来迟一步,晴天霹雳,回去之后相思成疾,一病不起。祝英台惊闻噩耗,痛不欲生。出嫁途中,祝英台脱去吉服,到梁山伯墓前哭祭。突然天地变色,坟墓裂开,祝英台投墓殉情;两人化作一双彩蝶,永不分离。
登场角色与演员
角色名称 | 演员 | 备注 |
---|---|---|
祝英台 | 乐蒂 | |
梁山伯 | 凌波 | |
银心 | 任洁 | 祝家侍女 |
四九 | 李昆 | 梁家书僮 |
祝英台父 | 井淼 | |
祝英台母 | 陈燕燕 | |
梁山伯母 | 欧阳莎菲 | |
孟继轲 | 杨志卿 | 尼山书院教师 |
师母 | 高宝树 | 孟继轲夫人 |
学生甲 | 蒋光超 | 依原始上映版本演员表角色名称列记。但此角色日后常遭误认为马文才,实际上在全片中马文才此一角色仅见于对白,并未出现。 |
学生乙 | 王冲 | 依原始上映版本演员表角色名称列记 |
学生丙 | 苏祥 | 依原始上映版本演员表角色名称列记 |
学生丁 | 尔峯 | 依原始上映版本演员表角色名称列记 |
学生 | 丁宁 | |
学生 | 方盈 | |
学生 | 夏仪秋 | |
学生 | 李香君 | |
学生 | 潘迎紫 | |
学生 | 莫愁 | |
学生 | 黄曼 | |
学生 | 乔庄 | |
学生 | 关山 | |
学生 | 顾媚 | |
唐丹 | ||
石燕 | ||
冯强 | ||
金汉 | ||
罗马 | ||
李婷 | ||
张丽珠 | ||
樵夫 | 朱牧 | 本片助理导演之一 |
马府家丁 | 谷峰 | |
马府家丁 | 金天柱 |
电影原声
曲序 | 曲目 | 演唱 |
---|---|---|
1. | 远山含笑 | 静婷、凌波 |
2. | 草桥结拜 | 静婷、凌波 |
3. | 同窗 | 静婷、凌波 |
4. | 求媒 | 静婷、凌波 |
5. | 十八相送之一 | 静婷、凌波 |
6. | 十八相送之二 | 静婷、凌波 |
7. | 十八相送之三 | 静婷、凌波 |
8. | 十八相送之四 | 静婷、凌波 |
9. | 十八相送之五 | 静婷、凌波 |
10. | 十八相送之六 | 静婷、凌波 |
11. | 是男是女 | 静婷、凌波 |
12. | 回十八之一 | 静婷、凌波 |
13. | 回十八之二 | 静婷、凌波 |
14. | 铁树开花 | 静婷、凌波 |
15. | 楼台会之一 | 静婷、凌波 |
16. | 楼台会之二 | 静婷、凌波 |
17. | 楼台会之三 | 静婷、凌波 |
18. | 楼台会之四 | 静婷、凌波 |
19. | 楼台会之五 | 静婷、凌波 |
20. | 永诀 | 静婷、凌波 |
21. | 花轿先往南山旁 | 静婷、凌波 |
22. | 哭灵 | 静婷、凌波 |
23. | 化蝶 | 静婷、凌波 |
奖项
颁奖典礼 | 奖项 | 名字 | 结果 |
---|---|---|---|
第2届金马奖 | 最佳剧情片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李翰祥 | 获奖 | |
最佳女主角 | 乐蒂 | 获奖 | |
最佳演员特别奖 | 凌波 | 获奖 | |
最佳音乐 | 周蓝萍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姜兴隆 | 获奖 | |
第十届亚洲影展 | 最佳彩色摄影 | 贺兰山 | 获奖 |
最佳美术指导 | 陈其锐 | 获奖 | |
最佳音乐 | 周蓝萍 | 获奖 | |
最佳录音 | 王永华 | 获奖 | |
第七届旧金山国际影展 | 优异影片奖 | 获奖 |
《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视为1960年代极其重要的电影之一,在台湾、中国大陆和香港红极一时,并且获得第2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女主角、最佳演员特别奖6项大奖,以及第十届亚洲影展最佳彩色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乐、最佳录音奖。在2005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票选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之一。
获得奖项
- 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金马奖-最佳演员特別 / 最佳剧情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非歌剧影片音乐 / 最佳剪辑 / 特别奖-个人
简评
去年六月份的时候武汉剧院有一场梁祝的庐剧表演,因为热度实在不高,干脆免费送票,我跟好友闲着没事便领了票去看。戏曲中十八相送一段是记忆点最深刻的,祝英台的频繁暗示与梁山伯的呆头呆脑对比起来十分有趣,朋友说梁山伯应该会忍不住怀疑自己贤弟是有断袖之癖哈哈。李翰祥这版内容上与戏曲段落几乎无异,布景与制作上下了大功夫,十分精致,尤其乐蒂的表演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戏内戏外双重反串的设置挺有趣,戏里是祝英台女扮男装,戏外是凌波女扮男装。主线剧情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了(从李翰祥拍历史戏的调性来看,他其实更偏向民间视角一些,所以拍民间故事也算是适得其所)。作为黄梅戏电影,黄梅戏段落倒是塞得太满了,而且听起来基本上都是一套旋律套不同的唱词,高兴也是这段,伤感也是这段(但乐蒂得知凌波死讯后坟前化蝶一段唱词确实好,将全片格调升华了一个层次)。凌波和乐蒂一路下山一路唱,乐蒂几番展露情意,而凌波总不解风情的段落现在看起来还是俏皮得很,怪不得被刘镇伟搬到《天下无双》去用了。相较于存在感更高的乐蒂,凌波的表演和人设都无甚特别(而且她的冲天眉画得太夸张了),不知道为什么金马专门给她颁了个特别演员奖,难道因为当时反串还未成风气?胡金铨是执行导演之一,可能上手拍了某些段落。
梁祝这个传说,光是电影至今就已经至少拍了十多个版本了吧?更不要说粗制滥造的电视剧版本了,但现在再看六十年前这版《梁祝》,仍然感觉很不错,首先当然是乐蒂和凌波两个主角选对了,而且任洁的丫鬟角色也很抢眼,胡金铨这次又客串了一个随从角色,戏份还不少。李翰祥执导的这部电影忠于原著、制作严谨、美轮美奂、效果出色。
乐蒂的祝英台可谓永恒的经典。一颦一笑,既具有英气书生的风流倜傥,也不缺千金闺女的端庄娴淑。在十八相送中,能看见乐蒂为祝英台设计了许多小动作,例如被梁兄指责后那半忍着笑的委屈模样,还有在想各种花式暗示前的眼球转动以及调皮模样,第二届金马奖影后,实至名归。她的男扮女装才能说服观众相信梁山泊为何看不出她是女儿身的啊!当然,凌波和静婷的唱功,导演和剧组的用心制作也是促成一部好电影的主要因素。
凌波一炮而红简直没天理吧,明明乐蒂英俊美貌太多了。香港观众是没见识过任剑辉吗,凌波形象表演气质跟葱油饼干一样干瘪瘪的竟然也能受欢迎。乐蒂的表演不错,脱离程式进入真实,但受形体限制太大。我想吐槽一下香港戏曲电影里老旦真是含糊啊,唱念做演和行头没一个认真的。这部电影最大优点是摄制技术,成熟布景棚好看,阔气敞亮。另外热评在放什么屁,演员声音根本不能听好吗。
该片应该是李翰祥最好的黄梅调电影了吧。在剧作打磨上十分用心,其中梁山伯和祝英台较桑版都更具反抗意识。显现出李翰祥的美术功底,典型的中国古世界,诗情画意,大量空镜头,渲染烘托,尤其在构图上,很有中国画的意境和全景主义。唯一不足的是较桑版,化蝶那一处显得拖泥带水,不够利落,主要原因是桑版是真正的戏曲越剧片,而李版更似歌唱片。最爱最后两人衣带当飞,凤凰于飞。
要看邵氏电影摄影棚布景的精良程度,前有李翰祥,后有楚原,当然李翰祥刚执导筒那会儿就心心念念的是拍实景,影棚里搭天地,终究是不得已。这一版梁祝,拍的是规规矩矩,精良且乏味。凌波个子比乐蒂矮那么多,演梁山伯太别扭。曲调唱来唱去就那么四五段,很容易就听厌了,而且有段悲情主题的,听上去唱呲了好几回。不管什么剧种,反串都是常见配置,这跟清朝的娈童风气是互相促进的,这份影响甚至在90年代还有《新白娘子传奇》来延续,有趣的是学堂里那些同学的龙套角色里,也有很多女的反串。就算对梁祝这个故事不熟,现在的剧情分配也不算好,现在是后边重前边轻,而后半段的故事,无法回避梁山伯是个孱货的现实(得知祝英台已许配别人后,第一反应是埋怨对方),这样的一个人物性格,也实在令人打不起兴致
【四星半】已经高度固化、传播饱和的文本竟丝毫不觉枯燥,横移镜头带动移步换景,徒步游目观景至缠绵悱恻的游心,将镜头内的液态、气态抽象之动赋予气韵生动之灵,注重以栏杆、枝条的“隔断”进行再构图,于精巧中重筑遥远的文化想象。而女性反串则将传统话语延伸至一种暧昧处理,别赋一派现代气质。而主角情感展呈十分细腻,“十八相送”段落太好磕了
“受到国内于1955年后陆续公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的影响,香港的邵逸夫爵士打算以崭新的方式拍摄黄梅戏电影。当《天仙配》于1956年在香港上映时,盛况宅前,吸引了26万观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票房纪录。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便是英国女王于1960年代初期亦观赏过由严风英及王少舫主演的黑自电影《天仙配》,并对这出电影有颇佳的评价,特别喜欢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分别是凡人及天仙,但在客套的话语中仍提及影片美中不足的是演员年纪略大及缺乏色彩。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或多或少会增加了邵逸夫将要拍摄的黄梅戏电影的号召力。”
,最好的华语歌舞片之一。耳熟能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不过演员上梁山伯是女扮男装,所以隐文本是拉拉恋情)。运镜/场面调度精准娴熟,各种黄梅戏段落都很好听好看,摄影美术皆古典精美且高水平。但作为传统故事片角色表演方式照搬戏曲实在败笔。
布景绝佳,化蝶设计很好。对梁祝的讲述基本和越剧一致,也把握了内核。乐蒂远优于凌波,无论是演技还是扮相。凌波有种调皮小屁孩的面相,扇子玩得很花,白玉环还甩来甩去,略轻挑。前面梁还赞同女子读书,三年同窗却开始持红颜祸水的狭隘观点,好在被祝点醒。过多贬低马文才不好的设定不好,祝父这部里面对梁的死居然没有丝毫触动,属实有点冷血了,祝母实在不行,念白能这样……
且看那些置景、摆设、舞台、美术、服饰、建筑、妆容,尤其这人物举止神态,更不用说这韵味十足的黄梅戏情调了。太考究了,可能是中国古代文人爱情的最佳展示,含蓄曼妙,雅致纯澈,性别错位情节犹有情趣,还有点女性平权的意思,往后几个版本竟然再也还原不出这味了(唯一的bug是晋朝的屏风是不该出现唐诗)。两位主演,乐蒂眉清目朗,凌波的呆萌和倔傲,加之戏曲举止,一见形象便是难忘终生。电影的古典主义,文学的浪漫主义,当时南下的几个导演国学修养真是没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