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幻想(2013)
Third PersonUP:2021-07-24
出轨幻想简介
据导演保罗·哈吉斯描述,该片结构类似《撞车》,不过它是三条爱情线交织,故事以非常奇特的方式发生在纽约、巴黎和罗马三个城市。其中连姆·尼森饰演一名新闻记者,奥利维亚·王尔德的角色是一位纽约八卦专栏作家,其它演员尚未定角。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保罗·哈吉斯
获得奖项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天坛奖入围影片 / 最佳影片
据导演保罗·哈吉斯描述,该片结构类似《撞车》,不过它是三条爱情线交织,故事以非常奇特的方式发生在纽约、巴黎和罗马三个城市。其中连姆·尼森饰演一名新闻记者,奥利维亚·王尔德的角色是一位纽约八卦专栏作家,其它演员尚未定角。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保罗·哈吉斯
简评
中文名应该直译成《第三者》更为妥帖。一条现实一条虚拟(虚拟里又三个故事同时并进),双线叙事,现实中,男主因为第三者而忽视了对儿子的照顾,结果儿子溺水去世,无法面对现实的夫妻两人渐行渐远,男主是位作家,于是独自一人在法国巴黎通过小说的形式吐露真相,表达自己的愧疚、思念和爱情,直击人性。故事结构很特殊,要慢慢看才能理顺,小说即电影,电影即小说。8分/10分。
虚构和真实的交织,在结尾的高潮部分再次揭晓,是的是再次揭晓。之前已经做了一些交织的铺垫。考虑到故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城市,每个故事的主角居然能擦肩而过,这种奇幻的观感在后面直接点出“虚构或真实”后变得无限放大。奥利维亚·王尔德和连姆·尼森的故事最有冲击力和爆炸性,因而作为结尾,在女主的被至亲侵害身份上再叠加一层报复或者是自我折磨的力度。第三人称书写,而不是第三人的破坏。,台版要好多了。
故事结构类似于导演保罗哈吉斯之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三条故事线同时发展。观影的过程或许会有些混乱,但是故事的推动还算抓人,如果能够留意一些细节会发现更多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联系。每个人可能会对结局有不同的理解,故事之间是如何互相映射?故事要表达的主题是谅解?是悔恨?
前两天微博上看到本片一个桥段,连姆尼森和王尔德调情那短短两分钟就勾起我想看本片的欲望,搜了下片名再配合本片云里雾里食用让我有点觉得这根本不算出轨幻想吧,英译中的准确翻译是第三者,其实应该用第三视角更合适,三线剧情我理解应该是只有单一一条连姆尼森这一线,期间有许多道具上有着时空连接,比如那张写着电话的纸条,比如那摆满鲜花的203等等,我怎么把一个爱情文艺片看出了爱情悬疑片的感觉了…两段架空时间线既有肉体出轨也有精神出轨,不管哪种只是表面上看的过瘾,实际想要在现实中和解靠做梦是无法解决。
不是很能相信这是《撞车》的导演搞出来的作品,三个小故事单独看起来都还行,强拉在一起却结合并不好,所谓多线叙事,只有“多线”而不去好好搞“叙事”终究是想不通的,当然,明星还是一如既往的多,超级满足,庄周梦蝶一般的结尾也别有一番韵味,只可惜展开的方式和落脚点算不上高级,止于一部无亮点的平庸之作。
美版海报特别棒,安娜的背影化为稿纸,这正是整个电影的基本框架,三个故事都是作家创造的,为的是自我救赎。在这个框架下看,一些显然不合理的小细节就可以理解了,为何纽约的旅馆服务员写的纸条会出现在巴黎的酒店房间里之类的,因为那都不是真的。茱莉亚的故事最真实,你总是有很多理由,但这就是你。
我是在微博上看到还浴袍的那一段决定来看这片的,当时译名好像不是现在这样spicy 的,还不如译为出轨营救算了。连姆尼森演作家总有点让人出戏,就像毒液里汤姆哈迪演记者一样。整个故事比较冗长混乱。中间搞丢便签纸那里应该是穿帮了,两个房间不是同一个房间,沙发套款式不一样,注意到这点后我就一直在想,不是吧不是吧,这都能搞错?难道是有意为之故意误导人有什么反转?结果没有。
三条看似不相关的故事线,因缘际会的有所连结。“偶然”足以改变现实,人为努力常常不及一个意外来得影响大,人生的问题何其复杂与脆弱,众多关系网络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讲述“偶然”的还有《match point》,令我印象深刻。此外,电影也探讨小孩与婚姻等主题。
。更认同片名应该是《第三人称》。兜兜转转好几次半途而废,至此总算了一心事。总体的感觉是不明觉厉。也许只是基于男一在一边写作一边和和女一(安娜)厮混,而幻想出来的的故事,也就是男二女二、男三女三的故事,关于孩子、爱情、信任的故事。这部片子断断续续地看过,这次终于看完了。一个感觉,作家不好当。
三位主要男演员都是我喜欢的,不然中途肯定弃了,因为三个故事都幼稚且俗。但结尾金贝辛格湿着头发出场,电影忽然就好看了,三个故事设定上的低品质也完全合情合理了,甚至想起出版商两次对作家说的话,严丝合缝。所以这是一个关于解释/试图自救的故事。男主真的很自责,而且他还在惦记妻子的恢复状况,不过我想说,惩罚自己的情人,实际上很小气了。不过还是但愿他之后能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