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风情画(1973)
评分:7.7
导演:乔治·卢卡斯
编剧:乔治·卢卡斯 / 格洛丽亚·卡茨 / 威拉德·赫依克
主演:理查德·德莱福斯 / 朗·霍华德 / 保罗·勒马特 / 查尔斯·马丁·史密斯 / 辛迪·威廉姆斯 / 坎迪·克拉克 / 麦肯兹·菲利浦斯 / 沃夫曼·杰克 / 博·霍普金斯 / Manuel Padilla Jr. / Beau Gentry / 哈里森·福特 / Jim Bohan / Jana Bellan / Deby Celiz / 琳恩·玛丽·斯图尔特 / 特伦斯·麦克格文 / 凯瑟琳·奎南 / Scott Beach / 德尔克洛斯 / Johnny Weissmuller Jr. / Al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片长:110 分钟 / 112 分钟(re-release) (197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73-08-01(美国洛杉矶)
IMDb:tt0069704
美国风情画简介
1962年,Curt Henderson(理查德·德莱弗斯 Richard Dreyfuss 饰)、Steve Bolander(朗·霍华德 Ron Howard 饰)、John Milner(保罗·勒马特 Paul Le Mat 饰)还有Terry "The Toad" Fields(查尔斯·马丁·史密斯 Charles Martin Smith 饰)四个普通的青年在晚上相聚,为即将去外地读大学的Curt和Steve送别。Steve把他的汽车借给了Toad,Toad需要这辆车去寻找他的爱情。Curt开车在马路上,听到一个金发女郎对他说“I love you!”,他急切想找到这个女人,却在路上让另一个女孩上了他的汽车。而Steve也在忙着处理和女友Laurie(辛迪·威廉姆斯 Cindy Williams饰)的关系。John 则准备和另一个人赛车。Toad则认识了另一个美女Debbie(坎迪·克拉克 Candy Clark 饰),两人把车开到了郊外,却意外把车给丢了......在这个夜里,这四个青年的活动为我们展现了六十年代初美国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本片被提名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等几个奖项。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加里·库尔茨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乔治·卢卡斯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坎迪·克拉克
获得奖项
- 第26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2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Bronze Leopard - 第31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男新人 / 最佳音乐/喜剧电影
提名:最佳音乐/喜剧类男主角1 / 最佳导演 -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剪辑 - 第2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简评
美国的历史被少男少女群像雕刻,摇摆的六十年代在卢卡斯的镜下变成由汽车交织成为的历史,在新兴群体的拥护下成为与电视一样商业文化的象征,在黑夜下关于未来的畅享和关于离别的忧伤,在一条条故事线之内塑造关于青春一代的冲动和狂放,不是关于即将离别的哀伤和注定天亮的彷徨,而是无止境的rock and roll, 电台和音乐汇编成为一场舞会的背景音乐,它是如此张扬狂妄,甚至有一丝末日的景象。美国风情画不止是关于青年一代的人生转折和命运轨迹,而是六十年代即将成为整个美国史变换和动荡的转折期,越战痛苦残忍的阴翳即将到来,以电视为代表的商业流行文化顷刻吞灭整个精神,约翰F肯尼迪死亡前的美国残景与即将威胁美国梦的民权运动,那一夜是少男少女最后的亲吻,更是整个美国在60年代最后的狂欢。
本片作为乔治·卢卡斯除了《星球大战》系列之外唯二的电影长片之一,并没有后来成名作的刀光剑影,有的只是一种半自传形式的对于青春岁月的追忆,借着片中四个主人公的毕业聚会感慨了下自己的青春,只是片中的故事有些凌乱,线索繁杂,部分剧情也比较无聊,对于没有感同身受的国外观众来说其实不太友好
;后劲强烈,看过最好的青春电影之一。乔治卢卡斯在1973年怀念1962,彼时摇滚乐刚刚发芽,beach boys的冲浪音乐还被吐槽不算摇滚;肯尼迪还是满面笑容的副总统,还没有嬉皮哈大麻,更没有越战。小镇青年度过了毫无意义又躁动的一个夜晚,迎来了离别。卢卡斯拍完这部去拍了星战,在IP上赚了大钱,就没有创作欲了,很令人惋惜。
又是典型的美国青少年脸谱,最青春的风情画,彼时还没有《早餐俱乐部》的青少年这么刻板印象;经典Rock&roll串烧;冷幽默的小笑点;几个主角的结局让人唏嘘;舞会文化、汽车文化、广播文化、摇滚乐、爱情的向往与迷茫;越战的伤痛还未发生,通宵一晚的无理由寻欢作乐纵欲,其实脑子里全是dazed&confused。
罗马风情画是从棺木里弹掉灰尘的文物,美国风情画像贩卖连环画与波普艺术的商品。摇滚、乡村乐、寻欢作乐的青年男女、快餐馆、汽车、路牌、舞会、收音机,前部分人物脸谱与定式化如同量贩的印刷品,每一处灯光、过路的每一处街景、甚至在言辞与腔调、服装风格与形象上,与其说着眼于塑造人物,不如说在打造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最终承载着未知与远方的飞机缓缓驶离这座小镇,片尾打出四个主角的结局,前半部分作为“美国”这一通俗与娱乐的喧腾与欢闹停顿于尚未落地的、空中楼阁般的笑声中,社会性被私人回忆溶解开,无论怎样浮光掠影的、匆匆的回忆片段独自摘取出来皆弥足珍贵,它们一落地,那就必定唏嘘。
来自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的的70年代的影片,让我们了解他们当中的那种青春往事。就像强和Steve Bolander 比赛赛车一般,强的车上挂着骷髅头的吊坠,这样一个镜头或许与强最后被醉汉撞死的悲惨命运有个预示作用吧。讲究他们那一代的风情往事,可贵而又值得回忆,不过很难看懂该影片当中的故事叙述这方面,所以对专门爱研究电影的人说一句,可以去细看……
我大概永远都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美国高中男生的愚蠢和肤浅,故事的时间跨度就是将要去读大学前的那个晚上,所谓尽全力挥洒的青春,就是开着车整夜在小镇四处找妹子,剧情过于松散,四个人的叙事除了头和尾基本没什么关系,这个电影主要就是让我感受了一番60年代美国高中生的精神生活状态,Johnny让我想起了James Dean,Ron Howard年轻的时候如此奶油!
或许这种看上去形式迷乱,但实际剧作线明朗至极的片子,也只有新好莱坞的初期才能诞生了——这时候有传统故事语法的继承,更有直面欧洲电影时萌然壮大的作者自觉,所以就像《最后一场电影》,看似只是几个青年的混乱生活,但却有着对美国生活更充沛和更具现实质感的表达,它在本质上是凯鲁亚克式和塞林格式的。但《美国风情画》还是止于风情二字,它相较于《最后一场电影》的那种忧伤,还要略微浮于表面。
个人观影卢卡斯第一部,林克莱特式青春片,只不过少了一种不安,多了一份快乐,但是结尾让我幡然醒悟,这算半个自传,也就足以见得卢卡斯的商业才能。更足以见得当年好莱坞的那几个哥们的电影思想:强烈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还有对音乐的执着,为了买40多首音乐版权不惜代价。那个时代好莱坞还有那个时代的美国生活确实值得被铭记。
背景是在美国即将告别50年代的纯真并将迈入剧烈变动的60年代的时期,剧中对于这段过渡期,虽不能说全面,但是有着满忠实的阐述,现在看来还有着浓厚的怀旧色彩,全片充满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美国流行乐、摇滚乐、R&B等等的音乐。电影对于当时的摇滚乐文化、Teddy Boy 的年轻人多有纪录。
果然是金曲串烧公路怀旧青春片鼻祖,尤其最后对各主角命运归宿用字幕告知观众的人生唏嘘感,成了后世效仿无数的经典手法。多线叙事的关联不大,但自然随意拍法的后世影响力说明卢卡斯的直觉是对的,这基本就是他那一代对十年前的怀旧再现,比再后来的时间距离越来越大的怀旧片优势大太多,比如那满街的老爷车就很难再自然再现了,也说明汽车文化真乃20世纪美国文化的内核代表。
,一首美国60年代的金曲串烧。,都是大众集体潜意识的体现。本片上映于73年,彼时美国笼罩在冷战阴影之下,国际上深陷越战泥潭,国内水门事件的爆发。现实遇到困难,人就喜欢怀旧,所以尚且太平的60年代就成了当时美国年轻一代的乌托邦。,而这种历史浪漫化就是远去后剥离开黑暗与堕落的一面让你作为旁观者去欣赏,所以电影最后定格于古巴导弹危机前夕,整体基调也是欢快上扬的。但结尾字幕交代儿时伙伴死于越战,无疑是对乌托邦的当头一棒。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作是——过去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