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图(2014)

TimbuktuUP:2021-01-03

《廷巴克图》(Timbuktu)是一部2014年法国和毛里塔尼亚合拍的剧情片,毛里塔尼亚导演阿博德哈蒙·西塞科执导,在毛里塔尼亚东南部的城镇瓦拉塔取景拍摄。入选2014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赢得“基督教评审团奖”和François Chalais奖。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赢得第40届凯萨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七个奖项。

廷巴克图

评分:7.1 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编剧: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 凯森·托尔
主演:易卜拉欣·阿迈德 / 阿贝尔·贾夫里 / 透珞·琪琪 / 蕾拉·威勒特·穆罕默德 / 梅迪·A·G·穆罕默德 / 凯特利·诺埃尔 / 法图玛塔·迪亚瓦拉
类型:剧情
片长:97分钟地区:毛里塔尼亚 / 法国
语言:法语 / 阿拉伯语 / 班巴拉语 / 英语 / 桑海语 / 图阿雷格语
影片别名:在世界尽头呼唤自由(港) /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台) / 通布图 / 群鸟之悲 / Tombouctou / Le chagrin des oiseaux
上映:2014-05-15(戛纳电影节)
IMDb:tt3409392

剧情

讲述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卫士占领马里廷巴克图后实施伊斯兰律法的状况。部分故事受到2012年Aguelhok的一对未婚夫妇被公开用石头砸死的影响。

影片讲述了几个故事:一个牧牛三口之家的丈夫因自家的一头牛在河里被另一人杀死,引起他与对方的肢体冲突,意外导致对方死亡,最后他被武装分子判处死刑;有几个年轻人因为在室内演奏音乐唱歌而受到鞭刑之处罚;一名武装分子因求婚不被对方母亲同意就抢走了他所求婚的对象;一对年轻男女受到石刑之惩罚。

角色

  • Ibrahim Ahmed dit Pino - Kidane
  • Toulou Kiki - Satima,Kidane之妻
  • Layla Walet Mohamed - Toya,Kidane与Satima的女儿
  • Mehdi Ag Mohamed - Issan
  • Kettly Noel - Zabou
  • Abel Jafri - Abdelkerim
  • Hichem Yacoubi
  • Pino Desperado
  • Fatoumata Diawara - La Chanteuse
  • Omar Haidara - Amadou
  • Damien Ndjie - Abu Jaafar

评价

烂番茄新鲜度98%,在Metacritic上获得90分的好评。

《综艺》杂志的 Jay Weissberg 称其为大师之作。

简评

很难想象导演是怎么在当时实地取景的,能把萨赫勒地区的政治生态以如此克制和含蓄的手法展现出来也十分不容易。整个故事主要围绕isis圣战分子对廷巴克图(抑或是任何一座沙漠城市)占领下的统治展开,不管是当地黑人土著,还是游民图瓦雷格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在充满禁忌和荒谬律法的土地上显示自己的反叛。或许影片有一些浪漫化的色彩,比如当地人过于对峙的反抗,比如圣战分子自己也违背戒律抽烟等,但或许这也是一种真实的底色。牧牛人Kidane和渔民Amadou打斗的片段拍得非常美,在尼日尔河的落日余晖中,一场意外改写了两个家庭的命运,导演见微知著,由此对这片土地的暴虐提出抗议。

毛里塔尼亚电影 廷克巴图 好像什么都没讲但什么都讲了。廷克巴图被极端武装控制下的故事。武装分子来自四面八方,没几个能说当地话的,然后用所谓的教法搞治理,包括当地的阿訇用古兰经劝他们向善也不行。就是白描,没啥故事,懂背景就会觉得惊心动魄,不懂背景会觉得一头雾水。入围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概奥斯卡的评委都是懂被极端主义压迫有多难,也懂这帮人啥都不懂,除了自我感觉良好。

线索构建失败是最大的失误,在想去追求多线叙事的情况下,却有着超出其他故事的文本主轴,又因无力协调只能截断另叙、另辟新篇,开始不一与混乱庞杂最终使得所有情感都泄气折损。但音乐上的精彩完美弥补过了剧情结构的失衡,在具有西非特色和第三世界风格的音乐中,生活闲适的自我吟唱被具化为了个人自由的精彩展现,而极端宗教却以异响打断其演奏过程,成为对美好的残忍破坏。也在音乐抒情上,超脱了单纯的烘托情感作用,也成为叙事内的转折。特别适合与斯派克·李的《黑潮》并置在一起看,或许这也是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原因。马尔科姆·艾克斯的非裔美国人完全种族隔离宗教复国的主张,可能会导致另外一种压迫的产生。这种压迫正是这部电影所说,打破新枷锁的同时又带上了另外的枷锁。平权运动中的绿洲到底在哪,寻觅过程依旧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7】感觉导演太端着把自己困在了广袤沙漠中的一角,影像从未带观众全面看遍黄沙遍地的沙漠里。只有影像的端正和叙事语言的简洁。宗教和恐怖主义的呈现特别好,以小见大,但是这都是固定机位,人物走位而设定好的,调度与编排想看到的远远不止与河水上的枪响,羚羊的奔走,也不喜欢这个结尾。等等《芳香岭》的多国故事吧!

以真主之名,行魔鬼之事。嘴里说得全是信仰与虔诚,心中想得全是利益和压榨。在这片土地没有天降救世主和卫道者,只有一群群为了自己私欲的饿狼。一群少年踢着想象中的“足球”进行比赛是最魔幻也是最震撼的一幕。在极端分子的“管理”下,最简单的快乐都那么难。影片拍得比较克制,情节也比较简单,但看完对这种模式下的生活会本能得感到害怕,宗教极端分子永远是人类社会的毒瘤。

忘记几年前看过这部电影,但里面极端教旨主义对人的管控画面留在了记忆深处。西非马里共和国,原法属殖民地,著名的城市廷巴克图,沙漠,清真寺,神秘尼日尔河……2012年,被石刑处决的三十多对恋人。女性穿戴黑袍,长手套,禁止音乐舞蹈,禁止饮酒和足球。2013年联手马里政府军收复廷巴克图。

。我一直觉得电影的一个问题是摄影机总是离对象和残酷的事件很远,或者简化一些极端的事件。而电影大部分的时间是文戏,描绘廷巴克图的风土人情。这个视角回过头来想确实不构成什么很大的问题,无非只是导演视角上的选择其实更像一个外人、旁观者,并没有去追究这些所有事件内里的机理和因果关系。如果是这样那不如做成纪录片会好一些。

这是一部人道主义电影,相比于影片本身的水准,更多的是出于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政治考量。本片的摄影和配乐都极为流畅,甚至有时会让人产生错觉,这是一部关于撒哈拉沙漠的风光片。导演是文科至今神的解释了一个事实,撒哈拉沙漠的非洲人民沉默的生活在一种非自然的恐怖统治下,而这一切却被全世界忽略。

总有一些地名引人遐想,自带光环,比如影片的标题—廷巴克图,也正因如此,今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种种荒诞与残忍,才更富悲剧色彩。在宗教武装的统治下,影片中一切和音乐发生关联的人,似乎都难逃厄运:夜里歌唱的青年男女被判鞭笞,给妻女弹琴的牧民小哥也因在一场纠纷中失手杀人遭到处决;另一方面,虽然武装分子们大聊世界杯,足球却被视为腐化的象征遭到禁止,赛场上那弹跳撞击的声音消失了,只剩下一群像在进行无道具表演的孩子。《廷巴克图》就这样成了一部有声的默片,只剩下那几声枪响分外真实。

没有很多枪声、呼叫、惊悚、憎恨、敌对、恐惧等战争的画面,一切的反对都是那么平静。小女孩被迫嫁人只是无声地哭泣、过失杀人的牧民淡定地接受所谓真主的审判、即将逝去男人的女人一句话都没有、被鞭刑的女孩无力地哭泣、被施以石刑的青年都没有一声哭喊,所有的暴行都在无声中进行,施暴者无声,被伤害的人也无声。人性的冷漠和无知太可怕了。

。廷巴克图:平民们被伊斯兰圣战恐怖分子势力压迫的生活以及他们对这些恐怖分子平静的反抗。本片颇具非洲风情的(诗意)摄影美术可称高水平(但色调产生的氛围太美好了,表意不够有力),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影片叙事较混乱(if not很混乱。虽然这种乱配合配乐、摄影美术等也营造了诗意),。

廷巴克图,西非大国马里历史名城,作为全球最佳旅行指南《孤独星球》西非版的封面。2012年自从被极端宗教分子控制以后,孩子们不能踢球,年轻人不能听音乐,更不能自由恋爱,妇女必须蒙面,不能随意上街~好在,法国还没忘记这个曾经她殖民过的地方,2013年成功收复该地——《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获得奖项

  • 第4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4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 / 最佳原创音乐
    提名:最佳艺术指导
  • 第50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50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8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18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非北美上映影片
  • 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
    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
    提名:Best Arabic Film
  • 第8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8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弗朗索瓦·加莱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8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8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廷巴克图演员表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