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1999)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1999年的挪威剧情动作片,由埃里克·古斯塔维森(英语:Erik Gustavson)执导,并由西莉亚·史都斯坦饰演主角苏菲。电影内容改编自乔斯坦·贾德的同名小说。该片是至1999年上映为止预算最高的挪威电影。
评分:7.7
导演:埃里克·古斯达夫逊
编剧:乔斯坦·贾德 / 彼特·斯卡弗兰
主演:西莉亚·史都斯坦 / 托马斯·冯·布罗姆森 / Andrine Sæther / 比约恩·弗洛伯格 / 汉斯·阿尔弗莱德森 / Nils Vogt / Minken Fosheim / Edda Trandum Grjotheim / Arne Haakonaasen Dahl / Sullivan Lloyd Nordrum / Kjersti Holmen / 英加·海尔格·吉姆勒 / Giorgos Floros / Sven Henriksen / 马克·坦迪
类型:剧情 / 历史 / 奇幻
片长:113分钟 / 107分钟(瑞典) / 188分钟(加长版)地区:挪威 / 瑞典
语言:挪威语 / 德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 瑞典语
影片别名:Sophie's World
上映:1999-08-06(挪威)
IMDb:tt0125507
苏菲的世界简介
根据同名哲学畅销小说《苏菲的世界》改编。
14岁的少女苏菲(Silje Storstein 饰)一天放学后在邮箱里发现一封神秘来信,上面简短地写了三个字:你是谁?苏菲陷入思考。第二天她又收到第二封信,这次的问题是:世界从哪儿来?一直过着普通平凡人生的苏菲开始认真思考这些在学校从来得不到解答的问题。
苏菲查询到来信人是艾伯特(Tomas von Brömssen 饰),他在湖边有一个小屋,苏菲去小屋的途中变成了小红帽,遇见了三剑客,还在小屋里的镜子里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孩,捡到了一张让自己转交给女孩席德的明信片。这一切都让苏菲感到奇怪。但当艾伯特出现,带领苏菲神游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一路走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直到现在,与历史人物平等对话,苏菲的哲学思维大大打开。
然而越到后来,苏菲越意识到自己与席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边,14岁的席德正在等待父亲归家,父亲送自己的生日礼物,是一本自己撰写的哲学书。苏菲与席德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简评
看的是加长版,真的长…不过一部电影可以从苏格拉底讲到存在主义还是挺神奇的,尽管并不能期待它把任何一种观点讲懂,所以希望从电影中学习哲学的观众注定失望。但是换一个角度,把电影看作是少女穿越时空的经历还行,而且相当巧妙的是随着探索的深入,西方哲学史由古代走向中世纪、近代、现代,女孩对于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显示了认识外部世界与「认识你自己」其实是一致的。书中有些安排很好玩,譬如先讲尼采,然后是浪漫主义…
“他们是人类,我们是思想,我们是永恒的。”今夜能遇见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太好了。尤其当最后一幕出现,一个个熟悉的文学人物,像一位位久违的朋友降临的时候,你愿意去相信,这个宇宙一定有一个平行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的他们一直都在。认识他们的我们从不孤独。文艺万岁!思想万岁!
似乎有点像哈利波特·哲学版。知识的部分没有书里深入,只提到一些关键信息。但是故事拍得很生动(我就是看书看闷了转电影,书里的苏菲是个啥样的3d人物我想不出来,电影让我联想到赫敏那类的聪明小姑娘)。另赞美一些亲切的观念 “艺术家是哲学家的兄弟。”“或者姐妹?” (接下来加把劲把书看完)(^-^)V
配合着小说来读的,人物情节整体上一致,主要是增加苏菲和小男生的情感线,以稍修改原小说末尾那比较荒谬的仲夏节聚餐。相比小说,把许多本是对话的内容呈现为苏菲和艾伯特一起经历当时的场景,以适应电影这种媒介的讲述;原小说是艾伯特策划逃出虚构故事,电影强化了苏菲的形象,是苏菲策划并鼓励艾伯特一起逃出。因为整个叙述其实是双线的,尤其是从启蒙运动开始,哲学史的发展和苏菲、艾伯特的意识觉醒形成互文,在电影中表现得更为明白易懂。最后结局比小说更加乐观,苏菲和艾伯特在少校和席徳的世界里根本不能和真实的人互动,他们接受了自己作为思想的部分、作为虚构的人物,和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的人物,作为思想永生——感动到哭。
多年以前在电影频道看过一点中间,一点结尾,当时被其中亦真亦幻历史场景所吸引,慕名看书,发现是不是历史而是一本哲学入门。鉴于好书的改编都令人失望的成见,没有再刻意找电影。十多年以后再次看到,片头的音乐把我一下拉回到过去的时光,这次从头开始看才发现并不是记忆中的温馨家庭电影,而是一部完全不拘泥于原作中的哲学探讨的电影,扬长避短,通过着重于呈现现实与虚幻,清醒与梦境的无缝连接,让观众充满好奇带着疑问去探寻苏菲世界的真相的悬疑剧框架,还把我当初在书中没有读懂的一个普通青春期女孩多变且叛逆的心思,她和母亲无法理解交流的困境讲清楚了。喜欢片中的场景设计,那个林中池塘旁的小屋,划着船荡漾在碧绿的池水中,森林中雾气缭绕,各种文学作品角色在岸边若隐若现,一时间不知今夕何夕。少数可以媲美原作的改编电影。
看过书后再看这个,感觉一不深刻,二很乱。反正感觉很沉闷,也许给孩子看会效果好一些,喜欢哲学的看收获不大。(上半部分,90多分钟,2星)下半部分(94分钟)静下心来看,开始富有哲理性,特别是“我思故我在”的思考和苏菲意识到她自己是书中虚构的人物之间的对照,可以帮助理解,这个设置很巧妙。里面有很多和先贤、哲学家等的对话没有翻译,看了半天也没有任何意义。(思考:如果苏菲是真实的,那上校是不是就是上帝?是不是我们的上面也有一个上帝?有“人”为我们安排了一切,我们只是被上帝提线的“木偶”,但是不是正如苏菲和艾伯特一样,只要继续,他们就存在,而我们,只要我们还能感觉我们存在,我们就可以“改变”(存在主义的实际意义,即使是在上帝决定的前提下)。)有很多知识都是一带而过。不过结局处理还不错。(下半部分3星)
电影拍得很用心,但是大幅精简了原著中的哲学内容,可能是为了避免拍成枯燥的科教片。但是这样一来,影片显得“不上不下”,尬在奇幻故事与启蒙教育片之间。博二兔,不得一兔。毕竟原著重心钉在哲学理论上,想要拍成电影,必须把着眼点偏移到故事的可看性上面,理论讲解只能浅浅一表,因而折损了原著精髓。保卒丢车,可惜可惜。也许将《苏菲的世界》拍成电影并不是最适合的视觉化形式。
只能说我听过好多遍的原声电影,是读小学的时候收音机里某个电台节目放的然后我用磁带录下来了,脑子里就一直循环播放Sophie念叨的“who am i?where am i?虽然我也有纸质书,但是小学的我无法理解,现在也不太想去理解乔斯坦的世界观了
这部电影是当年上学时在央六的午夜场看的,很感激父母允许我看完没有催我去睡觉,感觉自己接触了一个未知的世界,世界很广,我却如井底之蛙。影片用时间长廊的形式带领一个小女孩回溯过去,也让我大开眼界。时间,空间,历史,国家,在一个影片里交错,引领了苏菲,也开启了电视机前一个普通小孩对历史的兴趣。
看的版本画质和字幕都不太灵光。电影是上下2部分总共差不多3小时,好像是电视剧版本总共4集的剪辑。看上半部分时,有点无聊只是为看完而看,之后剧情理顺了渐渐好很多。文艺复兴的那段挺有意思的。少校把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原形都写进了文字,苏菲不就是她女儿不戴眼镜的样子嘛。电影越看越有点西部世界的味道,游戏设计者和游戏中的人物自我意识的苏醒……历史的段落比较多,哲学的概念只是粗略谈到。结局处理不太喜欢,因此3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