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1996)
评分:9.2
导演:李玉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 短片 / 家庭
片长:2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
上映:1996-12-30
IMDb:
姐姐简介
一对双胞胎即将出世,剖腹产前的家庭会议上,大家认为女孩可以多照顾男孩,决定先拿她出来,赋予她姐姐的名义和随后需要承担的义务。十几年后,小女孩对这种身份提出了质疑,在一个晚餐时间,她终于爆发,无数遍地对自己母亲哭诉:“你不喜欢我了!”
第一次是叫嚷;
第二次声音降了下来,哽咽着说;
再往后则是暴哭。
这是李玉在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里做的一期节目。原本领导安排李玉去拍摄一个刑警的故事,她来到刑警的家里“做功课”,却把刑警放在一边不管,将摄影机对准了刑警的小女儿——一个和弟弟一起诞生于剖腹产,并由父母强行冠以“姐姐”头衔的小女孩。李玉敏锐地从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捕捉到了很精彩的情感纠葛,于是诞生了她的记录片《姐姐》
姐姐》是一部跟刑警的工作和生活毫不相关的记录片,却通过小女孩的倔强展现了一种儿童生活,影片粗剪版本名为〈成长的烦恼〉(1996年12.30日和12.31日连续播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影视纪录片创作〉一书以〈姐姐〉为例,讲述了纪录片拍摄前期准备题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姐姐〉可以说是中国新记录片从选材到拍摄手法上的一次电视尝试,也是后来拍故事片的李玉的拍摄经验积累。
- 李玉 Yu Li导演
简评
妈妈的嘴脸太恶毒了!好想给她几巴掌扇不醒她这个拜吊癌,恶心吐了。一边搂着儿子,一边跟亲亲老公说女儿的坏话。弟弟一脸凶相,说出杀了姐姐这种话也还是能被妈妈抱着,爸爸妈妈一起训斥委屈的女儿,绝了。“姐姐“在这个“家”完完全全是个局外人,“姐姐”也知道妈妈一直不喜欢自己,妈妈一直向着弟弟,想要得到妈妈的喜欢就要做任劳任怨任打任骂的保姆。妈妈搂着儿子甜甜蜜蜜说悄悄话,然后看“姐姐”的眼神就像看仇人一样,有镜头都不带装的。姐姐”这个标签挤压了多少女性的生长空间。——"爸妈商量过后,认为女孩能照顾男孩,所以让她当了姐姐。"真心希望“姐姐”能长大,飞走,离开这个傻逼家庭,自己快乐。
“双胞胎中的姐姐”,非常好的题材。所谓长幼有序的分别,实质不过是重男轻女的遮羞布。作为威权的家长一面将孩子的诉求当作错误,只要孩子惩戒认错,任意施以谴责和原谅的权力。影像风格粗糙,但显然有导演的意图,推镜头放大姐姐的悲伤,与其他人的欢笑形成对比。姐姐始终位于画面的边缘,不与妈妈和弟弟共享同一个画框。这种尴尬与窘迫哪怕是在一个单一场景,三个最日常的事件(下象棋,看电视,吃饭)之中,都已经足够令人窒息。纪录片的20分钟已经勾勒出一个家庭的全部生活,那些暗含在真实言语的远近倾向,各个家庭成员的在场与不在场,都已经昭然若揭。写原生家庭的,写女性的现实题材们,来学学吧,发生在孩子身上看似微不足道的而正是最残酷最本质的伤痛。
观看过程中的每一秒都能与片中女孩共情。“你太任性”“你太小气”“你是当姐姐的”…童年的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论起因经过如何,到了下定论的时刻,不懂事有过错的那一个总是我?那一代的大人已经把这种扭曲当作理所当然,甚至于能够一边脸不红心不跳地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割席,一边在行为上,又永远不会停止将种种精神桎梏施加到女孩身上。 对于自己,我常常遗憾我是个得不到偏爱又敏感执拗的女孩,但同时又庆幸自己是独生女,与堂弟的不愉快接触也差不多止于小时候,亦能选择不在阴影下度过一生。
很好看,很真实。这就是发生在我家的故事呀。我当过里面的姐姐,弟弟,也当过长大后的爸爸和妈妈。我被偏爱过,也被遗忘过,现在也想成为调解员,但却在付出多了的时候不小心就会变成剧里的妈妈。我记得当年家里每个小朋友都有的小鸭子书包只有我没有,当时很生气呢,在姥姥家搓衣服的妈妈旁边痛诉一整个下午,现在想来只觉得好笑。小时候发过的脾气似乎转头就会忘了,却在成年后发现自己始终走不出那些年那些事炼造的性格的影子。这部片子我从头笑到尾。我老是这样,看到小姑娘闹小脾气哭的时候就会没心没肺的笑出来。豆瓣上的评价好像太夸张了。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的,剧里的爸爸妈妈已经很努力了,但也还是会在疏漏间不小心伤害到一个小孩。可小孩,也是在这被忽视和被爱的冷热交错中才能坚强的成长起来啊。难道要变成让人“羡慕”的豌豆公主吗
父母在家庭中的分工,父亲工作挣钱,母亲在家带娃,父亲基本都是做奖励性质的活动,好不容易回趟家就是带娃吃喝玩乐,所以孩子们看到父亲回来就这么兴奋,吵架也是当和事佬,而日日夜夜在家的母亲也成了白脸形象,但是造成这种偏爱现象很明显的原因也在这个母亲的观念。但是96年的时代背景,男孩学国际象棋,女孩学跳舞画画,两人争吵也是为了抢电视抢玩具,这种条件已经是非常乐观了。不客气的说,我觉得这个家庭再不堪都没有短评里一些评论恶毒,仅仅看了20分钟,就有人恨不得把这对父母和儿子杀了。
明明是双胞胎,父母却强行赋予了女孩姐姐的身份,只是为了她能照顾弟弟;明明是弟弟犯错在先,全家人却逼着姐姐道歉;父母所有的行为都在明明白白地偏袒弟弟,嘴上却不停粉饰太平:对姐弟俩很公平,两个都爱。姐姐被批评后委屈大哭和被逼道歉的样子,有太多人的影子,像极了我们自己和身边的女孩子。这根本不是一个所谓的幸福家庭,只是姐姐的受难场而已!
太窒息了。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当人。这是一个把双重思想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家庭。孩子妈妈那种冷漠暴力像把尖刀,在饭桌上那一个冷笑,弟弟的火上浇油,三个人的配合表演接近于无耻。在家庭里,孩子父母有绝对的权利,他们不爱你,并让你觉得这是你的错,迷惑你的认知,然后讨好他们的爱,成为一个听话的奴隶。他们真的分不清对错吗,他们比任何人都门清。他们扭曲的人格无处发泄,必须从打压弱小当中获得崇高的幻觉。他们明目张胆的欺负人,那个人是他们弱小的无法反抗的无法脱离家庭的女儿。
看了纪录片《姐姐》,除了父母对弟弟和姐姐的态度差异之外,我还察觉了,孩子的爸爸是名警察,职业关系与家人聚少离多,孩子的妈妈确实忙不过来,需要一个姐姐的角色来帮自己带孩子,也不是很难理解。可是需要归需要,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带孩子。更何况,二人是双胞胎,根本没有姐弟上的年龄之分,硬要将女孩指认为姐姐的照顾者的角色,就很不合适。 另外,基于真正的男女平等价值观,我想,换言之,将男孩指认为哥哥也同样不合适。
李玉选取了如此微小的一张家庭时光的切片,透视出无数中国女孩至今无解的困局,细巧但锋利。被人为选择而成为的姐姐,家庭中永远的“少数人”。偏爱并非来势如虎,而是渗透在那些言语和日常的缝隙中“你是姐姐,你要懂事”“少数服从多数”“我杀了你!”“你一个孩子,疑心这么大”,不愿承认偏疼儿子的母亲,和长期缺席的父亲。姐姐不断重复的“她不喜欢我”,在囫囵中逐渐微弱,但她的哭泣直到片尾都没有停止。这就是很多中国女孩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童年,在传统和威势的夹缝中连呜咽都不敢高声。
看得我真的很气愤,什么叫“我还能向一个孩子认错去”,什么叫“小小年纪疑心这么重”,什么叫“现在的小孩就是太独了什么叫“你是姐姐让着点弟弟怎么了”?这种父母去死吧!从这一刻开始,已经把一个孩子的坚强摧毁得溃不成军!本想着爸爸回来终于能有人倾述了,结果两个大人全在维护弟弟。我最讨厌父母没有弄清楚事情本末就开始一味地指责和道德绑架,随便哄两句就感觉给了孩子好大一个台阶孩子就必须下。希望当年的“姐姐”现在能治愈童年了。我反正做不到,童年养成的敏感的性格,我觉得我可能这辈子都无法自愈。
愤怒并且绝望。里面的妈妈太过分了,姐姐是不是亲生的啊?一直对女儿就是利用,没见过好脸色。爸爸专业和稀泥,绝大多数情况是帮凶。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姐姐怎么可能不委屈?更可恨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罪,以后长大的姐姐回过头质问妈妈,妈妈肯定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恨的是,造成伤害的那些人不痛不痒,受到伤害的人要用一生去疗伤
她从一出生就被所谓的姐姐的称谓给杀了。她是姐姐不是因为她先出生,而是因为父母想让她照顾弟弟。在她帮母亲做家务,画画,跳舞做得好才会得到父母从不表达出来的可怜的称赞,弟弟却可以随时在母亲怀里撒娇。少数服从多数,她早就被杀了。片子播出来他们看到了会更加厌恶姐姐,因为她没能让他们一家在镜头面前表演成模范家庭,还让大家知道他们两个重男轻女。他们不会反思自己,只会把这一切怪罪到六岁的女孩头上,因为她是姐姐。小孩子是最敏感的,却被你们扣上小心眼的帽子。对孩子来说,“父母不喜欢我”是很严重的事情,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和母亲吵架,当时脑子里浮现出一句话“妈妈不喜欢我了”突然就嚎啕大哭。爱是很主观的东西,没办法从吃穿判断出来,但可以从你们的言行、眼神里表现。在摄像机面前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日常里姐姐活的多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