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玩家(1992)
The PlayerUP:2021-01-30
大玩家简介
作为一个电影公司的制片人,Griffin Mill(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每天要从无数的剧本里面挑选极少的几部拍成电影。他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先是Larry Levy(彼得·盖勒 Peter Gallagher饰)和他竞争日益激烈,然后又是不断收到匿名的恐吓信,让他忐忑不安。他怀疑是某个被他拒绝了的编剧所为。他把怀疑集中到一个叫David Kahane的编剧身上,于是他在电影院找到David并和他一起来到酒吧。后来两人竟争吵起来,在停车场甚至发展成打斗。在打斗中,David不慎摔下下水道身亡,Griffin只能将其伪装成是被抢劫身亡的样子。作为最后一个见到David的人,Griffin成了警方的嫌疑人,更让他恐惧的是,他还是收到匿名的恐吓信,甚至在他的车上发现了一条蛇......接下来,Griffin该怎么玩这个游戏?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罗伯特·奥特曼 第4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罗伯特·奥特曼 第50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音乐/喜剧片
获得奖项
- 第3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50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音乐/喜剧电影 / 音乐/喜剧电影最佳男主角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8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长片 - 第1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5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编剧 -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剪辑 - 第4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剪辑
简评
强烈自反的影片,奥特曼标志性的群戏在本片中减弱不少,但通过大量与主线(男主杀人然后如何逃脱审判)无关的情节依然展现出好莱坞拍片的真实情况。不是,《偷自行车的人》都能叫艺术电影了?还有就是这个男主和女主的爱情线与最后的Happy ending,一时间我竟分辨不出是高级黑还是真的迫于无奈的画蛇添足……
。以解构和自嘲戏谑好莱坞,目前看过三部奥特曼里最轻松风趣的一部,但还是不甚喜欢,太倚赖迷影元素和自身情节之间的互文互动来提味,而不是从根源出发的一次完全逆好莱坞式的突围,什么制片人错杀编剧然后和其妻子相爱的故事确实没多大意思吧哈哈。
真是把好莱坞讽刺地彻彻底底,把人性分析得清清楚楚。镜头如行云流水,音乐是丝丝入扣。在好莱坞电影框架内解构好莱坞电影,戴着脚镣跳舞还能如此自在,功力可谓深厚。被人称赞的开场八分钟长镜头极大程度上致敬了威尔逊《历劫佳人》的经典开头,各种电影如数家珍,导演是真爱电影。电影是艺术,但在好莱坞,电影只是生意。
和伍迪艾伦《好莱坞式结局》都对好莱坞影视运行规则有嘲弄之意,只是伍迪艾伦是讲了个荒唐笑话,这个用电影本体的剧作和执导来反讽,处处与经典电影、各个编剧提案的情节互文,很妙。开场8分钟长镜头技术流,“女版《上帝也疯狂》?”“是《走出非洲》版《漂亮女人》”,笑喷。故事中段有点泄,一度走神。讽刺的好莱坞式快乐结局,犯罪的人逍遥法外(和《肖申克救赎》反着来),片中那部号称不用明星、不要好莱坞式结局的电影最后还是让茱莉亚罗伯茨、布鲁斯威利斯重拍了个英雄救美女的可笑结尾,据说观众喜欢,笑死了。开场的场记板入镜,结尾神秘编剧打电话提出《大玩家》故事提案,疯狂暗示观众电影创意是真实存在的,很聪明很妙的做法,商业电影“必要元素”:悬疑、笑料、暴力、希望、爱心、裸露、性、最重要的happy ending,4分
。稍微过誉,人物有些脸谱化,但是一些几组对话重叠交错同时进行的场景还是拍的很出色。看奥尔特曼的纪录片,提到他早年曾经因为痴迷于让演员同时念白,而被制片公司开除过。我得说这片里刻画的那种编剧和导演追着制片人进行一分钟电梯pitch的情况还是挺真的。遇到过几回这样的情况,真是尴尬又憋屈,不知为何还总是在这种时刻感到尿意盎然……我始终也想不通,在几十秒内一个剧本的内核是如何表达清楚的,都说这是要打进好莱坞的初出编剧的必备技能,但也许只有漫威类电影才能做到这点。也遇到过一些美国编剧和制片人,身上散发的那种嚣张进攻性让人望而却步,大概因为如此在好莱坞才会只有和他们气质和思路相符的那些电影大行其道,而另一些类型则永远入不了他们的眼。从这角度看,奥尔特曼对这个行业的厌恶与不屑也是很完整的表达出来了。
90年代奥特曼电影。在对好莱坞的讽刺中重焕青春。嘲弄类型,散发出对权威的不信任,对美国式的虔诚表现出批判的态度,以及对充满活力的理想主义的赞扬。发展出一种极具特质的风格:依赖拖沓和半即兴的表演、一种不安分的横摇和变焦摄影风格、突然的剪切、多机拍摄,来保持绝对的旁观者观点和空前密集的声轨;长焦镜头里挤满了相互依赖的人物,并把他们锁定在反射的玻璃之后。人物总是喃喃自语,打断彼此,同时说话,或者发现自己被官方话语的嘈杂扬声器声音所淹没。无资源
概念太多了,还是很多互文性的电影隐喻没有get到点上。本片还是老套路建构这种电影是与电影本身的互文关系,其实在这个时期出现这样的作品还是很难得,值得多给一星。本片看点就是在电影文化的互文与反情节上。其实很多信息都被电影文本本身预言以及交代了。留下一个反当代好莱坞的空壳跟舞会上捍卫电影艺术的誓言。有趣的是主角作为制片人取代了编剧而成为女画家丈夫的隐喻又是一种对编剧导向的作者论的讽刺,这种取代有点像瓦尔达《幸福》的做法,但是引用至此处还是对好莱坞工业体系的讽刺,最后那个观影会,会不会让人联想到戈达尔《轻蔑》里制片人,导演,投资人观看的电影样片,这个段落也可以说是致敬或者模仿,有趣的是在《轻蔑》此段落同样是描述意大利工业体系衰落的命题。《轻蔑》中古希腊雕塑换成此片中的“环境监狱”视角就是明证!
罗伯特•奥特曼无疑是真•美国导演。行业自反+媒介自反神片,神在登峰造极的场面调度、景深调度、声效层次,也神在如上帝之手拨弄好莱坞迂腐逐利的大制片厂体制、声色犬马的名利场、身处娱乐业中心的玩家秉性……用典好莱坞佳作推进叙事、暗示观者;层层递进电影内外剧本走向,解构本体。观至结尾拍案惊奇,用尽片中极尽嘲讽的烂俗桥段,拼贴出了反思行业与电影发展的影像艺术。爱之深,责之切!所谓真正的美国导演,不过奥特曼、昆汀云云。
用“悬疑、暴力、性、明星、快乐结局”的荷里活公式元素,讽刺荷里活制片厂体系内编剧与制片的紧张关系,内核是希治阁黑色电影元素的回魂(以及丰富至极的迷影元素)、明星配角嵌套的戏中戏等编导的精彩布置,开头8分钟长镜头固然精彩,关于“蛇”的符号并不陌生,对红、黄、蓝、白色的滤镜和美术设计也是花尽心思,戛纳最佳导演实至名归,罗拔奥特文不止擅长拍摄群戏,更有在体制内反体制的野心,匠气较重,个人非常喜爱。
()悬疑、暴力、性、喜剧、圆满结局……《大玩家》看似是最好莱坞的电影,实则是反好莱坞。对经典电影拍摄手法的借鉴、背景中海报和剧情之间的互动以及与戏中戏的情节重合,都在暗示好莱坞所做的只是一个庞大的、无止境的self-reference。在奥特曼看来,好莱坞从来就不是真实的拥护者。“Adapted from a true story”,重点永远是“adapted”,而非“true”。
本片的“好莱坞式”结局其实自指意味大于讽刺,这一点无可指摘。不能说以这种方式收尾削弱了弥漫在全片的那种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运作方式的批判,这看似“俗套”的结尾恰如罗伯特·奥特曼一贯的电影情绪处理——给现实包上一层“电影式现实主义”的糖衣,并以此激起有心的观众主动分辨哪些是戏剧,哪些是现实,从而同时收获观影乐趣与现实反思。
开场三分二十秒,不是要玩长镜头视线牵引调度么?怎么硬拉了呢。我还是不懂为什么奥尔特曼要静观默察要收录无意义的旁人碎语要让无关龙套在画框里走来走去以勾画出自己想要的所谓的生活流、市井感。你这个怎么的都不可能跟达内、侯孝贤一样的。于文本是无益的,也“没内味儿”~ 再者那种“搞点氛围”的配乐怎么说?结尾与片中片相呼应,你可以把它看作精彩的讽刺,也可以看作泄气的告饶。这取决于你对导演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