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初恋(2011)
Un amour de jeunesseUP:2021-04-28
再见初恋简介
卡米儿(罗拉•塞利顿Lola Créton 饰)十五岁那年遇上了苏利文,初恋的滋味让这个尚在懵懂的女孩品尝到爱情青涩的味道。然而苏利文从大学退学,为了追求独立的生活,在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离开了这个城市,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旅程。刚开始的几个月他还断断续续的给卡米儿来信,讲述着自己旅途中的事情,但几个月后,当卡米儿每每检查信箱时,却再没了苏利文的音讯。就这样一段全心投入却又无疾而终的初恋让卡米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自杀来寻求解脱。在家人的帮助下,卡米儿渐渐从这段爱情带给自己的伤痛走了出来,并且发奋学习终在四年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工作的原因让她认识了现在的男友洛朗,然而这段稳定的爱情却在卡米儿偶遇苏利文后起了一丝波澜…
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米娅·汉森-洛夫 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米娅·汉森-洛夫
获得奖项
- 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特别提及奖
提名:Golden Leopard / 金豹奖
简评
印象中的发国小初恋该有的样子——阳光,旅行,花园,樱桃,蜜蜂,性,还能观摩发国的风光美景;女主的年轻露而不色情,青春之殇的痛苦留给人眼睑下垂落的结晶都是刻苦铭心的,留白时间能冲刷一切。PS:要是论初恋女孩我忘不了《初吻》
啊personally非常非常喜欢。它是那一类电影,不只在诉说自己本身,也勾起对过去电影的回忆。过程中中我多次闪回到侯麦、里维特,甚至无关于故事,只是一些细节,一些颜色,那个红色,乡村别墅里的贴画。这也是典型的“美丽海报”电影,只有看到法国电影里室内的海报和贴画,我才会觉得平面设计真好,美丽的贴画们是美丽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悠扬的电影,悠扬的音乐,一起旅游,去拜访包豪斯,都是我私人的爱!(如果导演是生活中的女性,我一定是她的迷妹,对她产生那种女性之间的喜欢!
米娅汉森洛夫绝对属于非常聪明的导演,也是非常聪明的女性作者。不拘泥于一段情感、一种情绪带来时间与空间上相当漂亮的流动性,也大大削减了故事本身的狗血。并且很大程度上在将女性的敏感融入进影片的同时在男女情感关系的处理上做到了相对的中立。(看完想给初恋打电话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大褒奖了吧)
和波拉尼奥的小说一样,他们都不太讲述细节的。可能在他们的眼里,细节也是需要节制的,细节也是过于抒情的,细节中透出的寻找意义感,或说想解释清楚是怎么回事,在他们看来是很无力的,他们不相信细节能解释清楚一切,能把一切因果浮现在表层,感受世事无常也不只有掰开揉碎才可以,随性自然地跟着生活的节奏,足以抓住感知的楔子,切开生活,看到内在的肌理。
可爱吼,早期的感知灵跟剧本拙,由草帽牵出到其最终被风吹进河里适时响起的两段配乐用得太好了,草帽本身也充当了女孩心境变化的一个引子。导演对周遭景物的感知觉察度细密灵敏又丰富,男孩女孩乡野漫游间暖融融的阳光,自然世界相互交织的环境声及那些婆娑树影的沙沙作响仿佛将来的事也出现过的类似场景。是深谙老侯并更进一步的玲珑剔透,好的地方可以被拿来多次观赏。
唉,很残酷的电影,所有人都如此自私,除了主要角色外,女主母亲甚至不愿分点将自己晚餐的牛肉分给女儿吃。两个男友两个极端,一个是懂浪漫的美好青春肉体白月光,但却完全聊不到一块(除了三观不合,连电影观后感很明显地强调这一点);一个是不懂浪漫(同样是经过卖花的摊位选择不同)中年离异男工作狂但却是知音伯乐,唉,我全都要。人设、色彩都很侯麦,但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PS 郊外的屋子的分镜好像《野草莓》,不愧是伯格曼粉丝。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很小很幽静的一家影厅,稀落二三人,安静又私密。樱桃树下的恋人即将惜别,他们平躺在草地上,聆听风的声音,他们依偎在一起,深情缱绻,在橙黄色的阳光下睡去,时光永驻在15岁的那个夏日,然而这是他们最后一个独属于二人的假期。男孩独自踏上了南美之旅,女孩思念成疾,终日以泪洗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个十月后再见的诺言也烟消云散,信箱不再有他的消息,女孩学着成熟学着长大,也学会了独立,那份恋情深埋于心底不再揭开。多年以后她们在巴黎的公车上重逢,女孩有了新的依靠和归属,是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男孩似乎没怎么变,他依旧对摄影充满热情,喜欢旅行,身边的新欢来了又去,他们依旧相爱,依旧会像初恋时期那样偷偷约会尽情做爱。但是直到女孩再次回到那个夏日的度假屋,白色帽子沿河飘走,初恋悄无声息溜走了。
片子拍的很真实细腻,琐碎生活流,减一星因为不喜欢女主。初恋就像慢性病…其实本想看再见初恋后的故事,前60分钟关于女主如何离不开初恋,如何走不出失恋太过冗长和压抑,女主对男人太依赖,整天一张不开心的脸,难怪初恋要逃离。最终是学习新知识拯救了她,和教授在一起的那段画面也是sunmer和sunshine。但重遇初恋后又开始冬天下雪。初恋因性格问题而分开即便过了很多年也没有复合的可能,因为当初那些无法融合的性格还是无法融合,忘不掉只因当初的那份不甘的心结,像结尾女主帽子冲掉就冲掉了,自己解放自己,只能move on。50分钟教授关于微光的那段建筑学和人生、情感结合的理论很深刻值得回味。微光是什么?现在的建筑里已经很难有容纳微光的地方,有黑暗才有光明,有过去才有现在。男主太渣,说爱却又找各种理由离开。
《再见初恋》虽然不再是和父亲相关的题材,可女主角后来爱上的建筑师,是年长于她的父亲级人物,想想现实生活中米娅和阿萨亚斯年龄相差26岁,谁能肯定米娅的潜意识中,就没有“恋父情结”呢。不过,《再见初恋》确确实实是个关于初恋的故事。
氛围是一种奇妙的电影语言,过分频繁的短镜头从局促慢慢赋予了人们水般流转的情绪。汉森洛夫讨论了相遇的意义,她的结论是没有意义,因为大部分相见都是不合时宜的,但我们仍然为离别神伤,同样的路走两遍,我们也不会从中得到任何教训,无法自控的爱意是人之为人的弱点。但影片还是寻找并为人们赋予了一点理想境界的希冀:房屋需要功能性,建筑不需要,因为建筑是艺术品,艺术品只需要为自己负责。而人的存在,也是一件艺术品。所以,当往事随溪水漂流远去,她终于成为她自己的那束微光。
“Goodbye First Løve.” 极细腻!流转的情绪!在每个指尖臂膀上缠绕盘旋的升腾旋律!最纯粹、完全依靠心之所向的一部汉森洛夫,山谷(空间)中跳跃的记忆,建筑中封存的黑暗,湖面上的嶙峋微光,过往的在此刻飘逝,我是如此享受未来却又受直觉牵制。最理想的敏感状态莫过于贴近彼此的心房,四季的魔力在她镜头下重新焕发活力,某种意义上是最棒的法国爱情片,因为它唤醒释放激发了此后奔涌运动的势能,带着无数情节的魅力席卷而来。介于阿萨亚斯与戴普勒尚之间的清新小品,无穷尽的纵深,像拥有蛊惑错觉的建筑设计,遵从于人物生长力的自然主义,能看出与「八月处子」之间细微私密的视点差异,同频之下的自由呼吸是如此罕见迷人,在寻得“爱”之前,我们都是没有“身份”的人,因为我们还从未认识“自己”,何谈感知“爱”的能力?
1999年,那时的巴黎应该与我第一次见到的巴黎挺接近了。法国电影经常着眼于小圈子、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这部片名毕竟吸引人的,内容和镜头角度还属传统类型。的确如评论所言,没有靓丽演员。但如果碰巧也有这样一段青春故事,或许能留下特别特别深刻印象。服饰的色彩有点过于艳丽了,多次出现红色衣裙,不知为什么。有些人的初恋被好好的保存下来,再不去触碰。有些人,就每一段感情都如同初恋,认认真真,每每都走的进自己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