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绞刑师(2005)

The Last HangmanUP:2021-11-05

演员表影评剧照
最后的绞刑师

评分:7.8 导演:Adrian Shergold 编剧:Bob Mills / 杰夫·波普
主演:蒂莫西·斯波 /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 埃迪·马森
类型:剧情
片长:UK: 90 分钟 / Argentina: 90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Pierrepoint (UK) (new title) (USA)
上映:2005-09-12
IMDb:tt0462477

最后的绞刑师简介

阿尔伯特·皮埃尔珀恩特(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饰),英国最著名的绞刑师。他冷静、不苟言笑,又极其讲究自身的职业道德,堪称“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第一绞刑师”。这个职业需要身份的秘密、绝对的冷静以及精准的计算。职业性的果断和迅速,为他创造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然而这个本该是秘密的身份,却因为执行对纳粹的死刑,使得皮埃尔珀恩特成了公众人物。
  皮埃尔珀恩特从不把他的职业与生活混淆,也很少考虑这个行当的残酷性。直到1950年的一天,他亲手为他的朋友詹姆斯·考比特(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饰)“送行”,导致精神几乎崩溃。这成为了皮埃尔珀恩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于1955年写信辞去了绞刑师的工作,结束了这段处死608名死囚长达22年的生死行当。

最后的绞刑师剧照

最后的绞刑师最后的绞刑师最后的绞刑师

简评

影片以一个绞刑师的独特视角来描绘二战战后那一出出人间百态,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涉及到死亡的故事,总是很触动人,特别是这还是一部人物传记。我从来没有深刻思考过自身对于死刑的看法,但我同意影片最后出现的那句话,也就是现实中的阿尔伯特所说的,“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勉强及格。有人物原型。10年后的《索尔之子》也是这个影像风格:灰暗的影调,大量特写镜头,甚至肩膀后的机位,编导用这种风格来贴合死刑、集中营的题材,我觉得不是个好选择,你想用面部特写去捕捉人类在濒死前的状态,这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太高了,而且观众也清楚都是演的,很难出效果。开场看似用碎片化、跳跃的笔触去写一个绞刑师的生活(他跟女的约会,下次再出现时俩人就变夫妻了),让人想起厨房水槽电影的传统,有些专业细节有趣,比如男主如何锤炼绞刑流程令犯人速死,给悬挂的女死刑犯清洗身体什么的。中段受蒙哥马利指派,去德国执行对战争犯的死刑,以及面对死刑犯亲属求情、废除死刑者的抗议、处死好友等事件,这种行业拔萃者的戏码大体是有趣的,对男主的心理也有一定揭示,你能感到他用严谨凝重的工作状态来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我们看电影,应当注重其背后所传达的理念。英国的最后一位绞刑师,根本的落脚点是死刑的没落,其次才是这个绞刑师思想的转变与专业的技术。我不知道这位导演有没有了解过死刑,无论有或者没有都足以让人感到愤怒。他过分夸大了这位绞刑师“神乎其技”的专业能力,让所有承受绞刑的人都毫无痛苦地瞬间死去了。我甚至会产生怀疑,如果真的这样便捷、无痛又可以达到瞬间死亡的目的,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使用枪决和注射死刑?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帮助你精准地计算出合适的绳索,专业能力已是过眼云烟。然而事实是,“精准计算的绳索”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受刑者可以瞬间死亡,还会出现扯掉头颅或是无法死亡的情况,即使死亡,也不像电影里那具遗体一样光洁如初,会有排泄物、挤出来的眼球和狰狞的面孔。导演过度艺术化的处理适合去拍大国工匠,却着实不尊重亡灵

这个关于绞刑师的题材还是蛮讨巧的,也符合了当今“废除死刑”的世界潮流,本片的男主角演过不少的配角,在本片中饰演的这个绞刑师还是很成功的,虽然身形臃肿却又不失风度,在行刑过后也要坚持用棺木给死者下葬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尤其是最后面对将要被绞刑的好友时候的那种手足无措演的非常逼真~

影片刚开始,看到阿尔伯特·皮埃尔珀恩特作为一名新上任的绞行师,在面对死囚犯时那种严肃冷静的应对,而且随着绞行犯人越来越多,阿尔伯特还在追求着行刑时间的最短化记录,这些都不得不让人觉得这人不是一般的冷酷。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越来越体会到,在阿尔伯特冷酷的外表下面,却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一颗最正直、最善 良、最人性化的内心。

如何把握和死亡的距离?无论是否保持尊重,是否负有责任,是否迫于生计?即使将过程精细化,减少他人死亡之苦,就减少了内心的折磨?然这是对个人。作为和法制相扣的一环,片中案例都存在司法判定的错漏和偏颇,结尾站在绞刑师的角度将死刑的意义全部否定,太逞强了。我的观点还没有进化到这步,扣一星

废死热潮之下拍出来的电影,故事从行刑师的角度来拍。冗长无聊,为了告诉观众死刑给犯罪家人和行刑师带来的苦恼和恶果,但却避而不拍受害者所遭受的苦难和犯罪给他人带来的伤害。里边出现的几个犯人都给人感觉很脆弱很值得同情的,主角生涯里边处死了六百多人,好像里边罪大恶极的和无可救药的犯人一个都没有。如果现实里边都如电影里边的犯人一样那就不是死刑的错了,而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错了,电影本来想描述死刑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让人怀疑了是司法体系的问题。最后更可笑的是硬生生的把死刑定义为除了复仇没任何意义。当废死成为现实的时候,势单力孤的平民百姓在犯罪了之后的确会终身监禁,而对特权阶级来说只不过逃避犯罪的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从人道主义角度废止死刑意义的讨论,电影最大的优点是对真人改编的绞刑师前期的刻画,作为运转体系最底层的执行者,他必须将自己的人性抽离,说服自己面对的就是一具具已经死去、不会说话的尸体,前期的皮埃尔伯恩特在执行死刑时坚决、冷酷,面目狰狞,他甚至钻研出了如何更有效率的执行绞刑,在业务能力上成为全国第一,可当他面对真正的尸体,却迸发出了人性基本地对生命的敬畏,这个矛盾点非常出色。不过这部电影的故事还是太老套,绞刑师最后的摇摆,还是要对一个铺垫了整部电影的朋友行刑,而前半部优秀的描写后,影片也缺乏对绞刑师更进一步的刻画以及全社会反对死刑意义的辩论,与传统的莎翁戏剧一样,停留在了个人意义上的踌躇。其实影片可以延伸的议题简直不要太多,老练的刽子手真的会摇摆么?平庸之恶又是否应当被审判?

虽然很多改编自真实案例,会导致故事失去一部电影所需要的波荡起伏,但这个绞刑师的一生,却有着吸引我眼球的一切因素,前半部分把他的生活一分为二,普通的人生和作为一个一丝不苟的绞刑师完全分割开来,一个面对的是生死分隔,一个面对的是日常百态,然后从二战结束开始,收割一个个战犯又将两种生活混杂在一起,送入巅峰,这时候,我知道,他的绞刑师生活来到了终点,分毫不差的记录也即将打破,一个挚友的身影来到了面前,脖子上系着绳套,职业生涯的终结,充满着命运的戏弄……蒂莫西·司波也是算大嘤宝藏级演员了……对于对现在感觉无趣的我,不禁感叹,真是戏剧化的一生啊,羡慕

刷过多次,一直拿不准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其中的一个悖论,无论正义如何之正义,当一个刽子手面对手无寸铁的死刑者的时候,他代表了什么?他什么都没有代表,只不过是魔鬼的执行人。所有的正义都被这一刻颠覆,因此所有的罪恶就都有了可以原谅的祈愿。这种复杂的感觉,可能是此片的价值之一,但因此也就削弱了对罪恶的审判的意义。给四星吧!

可以和《大卫戈尔的一生》连着看,先看这部。男主演的好,第二次看,“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是他最后的认知,后来真实人物加入发死刑的队伍。也可参考《入殓师》看,价值观不一样,于我,绞刑师职业和活人分离的最初看法是合我拍的,中立,快速,专业,如同入殓师,没有死的尊重—参见护送钱斯

突然发现前段与新加坡那个新人狱警有些许相似,不知道谁抄谁。后半段开始水起来,有种舞台剧化,啥第一个女囚和最后一个的时候很有张力,可惜故事感觉不好,杀纳粹那段简直是批量宰杀只想跳过。英国人标榜的人道死刑,与其绅士帽之后的血腥,果然很配啊。比起枪崩后脑勺,起码尸体已经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