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记(1918)

Shoulder ArmsUP:2021-02-05

《从军记》(Shoulder Arms)是1918年英国导演查理·卓别林自导自演的电影。

从军记

评分:8.9 导演:查理·卓别林 编剧:查理·卓别林
主演:查理·卓别林 / 希德·卓别林 / 艾德娜·珀薇安丝 / 洛亚尔·安德伍德 / 亨利·伯格曼 / 汤姆·威尔森 / 艾伯特·奥斯汀 / 杰克·威尔逊
类型:喜剧 / 战争
片长:36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大兵日记
上映:1918-10-20(美国点映)
IMDb:tt0009611

从军记简介

查理在新兵营里是个插科打诨的乌合之众,但在法国参加战斗时,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先是冲到最前线俘获了13个德国佬,然后扮成大树桩一步步逼近德军防线,最后又在一个法国女孩的协助下,俘获了德国皇帝和他的皇太子。所向披靡的查理回到家乡纽约后得到了人们的夹道欢迎……就在查理被荣耀所包围,兴奋得无以复加时,眼前的一切都突然消失了——原来,这只是一场梦。
  《从军记》大肆戏谑战争的格局与构想,后被影评界认为是十二年后《大独裁者》的前哨作品。本片拍摄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烽火连天之时,痛恨战争的卓别林适时拍出这部以梦境为叙事主体的电影,无论从创作出发点还是从内容的构架来讲,都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创新——借一个协约国小人物的离奇经历,讽刺德军将领及德国皇室。尽管从客观上说,本片的喜剧张力不及卓别林其他平民喜剧来得从容,令观众容易产生昏昏欲睡之感,但笑点设计却依旧保持了卓别林惯有的水准,如片中男主人公戴着防毒面具啃林堡干酪、拿干酪当武器打击敌军、扮成树型冲上火线等等,均带有浓烈的搞笑因子。
  《从军记》取得了十分惊艳的票房成绩,但在当时却有观众认为本片存在着致命的瑕疵——结尾部分的梦醒设置相当令人扫兴,这也就是为何《从军记》未能成为像《大独裁者》一样经典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不排除卓别林在早期创作中难以规避某种“妥协”的可能。

简评

无论最后的梦境反转,本意是颠覆还是暗讽,似乎都不足以达到卓别林所期望的那种效果。因为你前面的这个战争故事叙述得太默剧式的欢快喜闹和夸张,扮树克敌、水中睡觉,乔装敌后,智擒敌将……使观众总处在一种轻松惬意的情绪状态,而并没有把照理本该残酷异常的惨烈战事当一回事儿,所以最后即便以梦境逆转整个故事的真相,也只能换来他们见怪不怪波澜不惊的反应,最多不过自言自语嘟囔一句:哦,原来在做梦啊!

可以说是部非常大胆且独特的选择了战争中的喜剧形式,可以说是一种类型片的融合。虽然有所独特,但最特殊的是对单个小人物士兵的展开,卓别林标志的外八字走路风格,对战壕里经历的喜剧化处理,没有了所谓对战争意义与胜利的追寻,而只是单纯的为了生活,也从中间的紧张情绪中所调动娱乐性,让战争给予人类来说只是场“儿戏”,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美好和平的世界,但这一切都是“梦境”,我们要回归现实。但卓别林却依然对此奋斗且充满希望。

用喜剧的方式呈现战争,除了「虎口脱险」之外,最经典的就是这一部「从军记」了吧。一般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以往看到的很多喜剧虽然确实有悲剧的内核,但也只是局限于人物本身,但这部片子的悲剧内核体现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愿景的虚无之上,那就是对和平的追求。当结尾字幕出现了「向和平致敬」这样的话语之,片子转头告诉我们,这只是卓别林的一场梦而已,或许世界和平真的只是一场梦。不过卓别林的表演也告诉我们,即便在20世纪上半叶那个极端的年代,某种仁慈的,绅士般的风度仍然保存下来了。片子的背景放置在一战时的堑壕里。通过这部片子,我才第一次知道生活在堑壕里非常大的困难之一在于下雨时堑壕里会积水,而这对现代人来说是极其难以忍受的,而当时的士兵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

搞笑反战的初尝。行动线和情感线完备,最终“梦境”首尾呼应,让观众瞬间从小人物逆袭的故事中瞬间醒来,意识到真正的战争胜利可并没有影片的黄粱一梦。这一切关于电影的结构,形式,主题和表达,每一项都是创世纪式的,必值五星。这种梦境式的结构,几十年后的库布里克在《大开眼界》,再几十年后的莱昂内在《美国往事》中,都有传承。

戏谑战争,嬉笑胡闹着擒敌制胜,然而世界和平的愿景却只是一出幻梦。卓别林的才思和敏锐的情感透过具体迷人的细节传达。比如:分裂画面,身在战壕而魂飞故乡;旁观同伴的家书而喜悦;水中入睡与滑稽的交战淡化了战争生活的艰苦与残酷。那栋房子也被轰得只剩个断壁残垣,然而所有人却都默认推门而入,推门这个动作让人产生一座这还是一座房子(完备的、可用的)的假象,然而不久之后我们便会目睹它的轰然倒塌。《从军记》其实也便是那扇门,虽然战争的惨烈事实与灾难性后果是避无可避的,但是某种程度上幻想的抚慰——假装一切还有希望,还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仍然是适应人们心灵的需要的。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短片,又名《大兵日记》),虽然只有45分钟,但已充分展现了卓别林的风格:对底层小人物苦中作乐的刻画,幽默中不乏辛酸。感受无声片的魅力,往往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你是怎么抓到13个人的?”“我包围了他们。”不愧为实力派大师的卓别林,肢体语言和表情,没有丝毫的猥琐感,真是太让人喜欢了。新兵出现在“战争神剧”里,英雄救美还立下赫赫战功,荣归故里,受到人们夹道欢迎……到头来,这居然只是一场梦。不过,世界和平终究只是一场梦。最美好的事情,也许就在梦里!

105年前的电影就已经神到这样,拍摄手法、故事性、镜头、字幕、音乐、技巧性都相当成熟。我万分佩服卓别林大师,故事虽简单但紧凑,这样的故事结尾放到现在第一次看也会让人出乎意料,影片充满讽刺意味,一直期愿的世界和平原来只是一场弥天大梦,另外喜剧性极强,想不到卓别林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将喜剧效果达到这样的高水准了,真是佩服啊!

《寻子遇仙记》与《大独裁者》某些元素在早期的杂糅(梦境与战时背景),士兵在前线的哀乐以夸张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其对战争的认识明显不及后来深刻,粗枝大叶的闹剧模式充斥整个后半段,黄粱一梦的设计拯救全片,巨大的反差深藏巨大的悲凉,士兵的白日梦何止不是人类的共同的梦,并未建功的士兵与并未结束的战争却让一切回到原点,破碎的泡影造就个人和世界的双重忧伤。

首先,这是一部反战喜剧片!这才是人类应该拍的战争片!全世界和平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人物:因为大多发生在军营,基本就是塑造了一些军人形象,继续做奇特人物造型,高大笨逼士兵和矮矬滑稽长官的德军,吃臭奶酪干时带上的防毒面具,伪装时的“格鲁特”树人⋯⋯再说场景,除了战壕里短暂的一段拖拉镜头,其它依旧是固定,群戏讲场面,好看场面有许多:子弹开酒点烟、壕沟水床休憩、格鲁特秦皇绕柱、美女家反客为主、敌军司令部以假乱真⋯⋯把喜剧元素用在战争上,就像一剂麻药,短时间里人们忘记疼痛,但药性过了,疼痛却又会比之前更真切,就像结尾,这只是一场,梦。

“欧洲现代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军事冲突显然成了电影的一个吸引人的主题,每个参战国家有关暴行和战争影片都迅速增长。这些影片跨越了各种既有的电影形式……1918 年他(卓别林)建立了自己的片厂,之后的三十三年中他在一种无可匹敌的独立环境当中工作。第一国家公司为卓别林发行了一批杰出的故事短片。”(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从军记》大肆戏谑战争的格局与构想,后被影评界认为是二十二年后《大独裁者》的前哨作品。本片拍摄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烽火连天之时,痛恨战争的卓别林适时拍出这部以梦境为叙事主体的电影,无论从创作出发点还是从内容的构架来讲,都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创新——借一个协约国小人物的离奇经历,讽刺德军将领及德国皇室。尽管从客观上说,本片的喜剧张力不及卓别林其他平民喜剧来得从容,令观众容易产生昏昏欲睡之感,但笑点设计却依旧保持了卓别林惯有的水准,如片中男主人公戴着防毒面具啃林堡干酪、拿干酪当武器打击敌军、扮成树型冲上火线等等,均带有浓烈的搞笑因子。

陪家人看完今日亚运会的赛程后,又找来此片,作为国庆期间所看第一部电影。该版本有四十多分钟,其间将那个年代一名普通士兵的狡狯(耍滑头)、艰苦和善良可谓刻画到位。同时,本想出风头而被选中、扮成树精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桥段实在难忘,很好玩。此外在阵地时对着另一间房屋所进行的时空同步,与基顿电影中一些表现方式是一样的。即便如此,本片前半段还是略显平淡。

从军记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