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故乡(2020)

UP:2021-01-06

演员表影评剧照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文学的故乡

评分:8.2 导演:张同道 编剧:
主演:贾平凹 / 阿来 / 莫言 / 刘震云 / 迟子建 / 毕飞宇 / 何丹萌 / 陈思和 / 贾梦玮 / 李育善 / 竹子 / 陈晓明 / 孙见喜 / 木南 / 贾栽凹 / 安博兰
类型:纪录片
片长:5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文学的乡愁
上映:2020-07-20(中国大陆)
IMDb:

文学的故乡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版图的重要风景,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刘震云的《延津》、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文学风景植根于中国大地,吸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版图。 从2016年夏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历时两年,跟踪拍摄了6位作家回到故乡,回到文学现场的历程。摄制组也远赴日本、美国、欧洲多国,采访了30多位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等国际知名专家,记录下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
  《文学的故乡》分为《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部。历时两年,从冰雪北国到南方水乡,从青藏高原到胶莱平原,《文学的故乡》摄制团队跨越秦岭和黄河,跟随作家们回到故乡,揭开他们创作的秘密。
  节目特色
  《文学的故乡》主创追随6位文学大家,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回到文学创作的现场,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了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简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乡村正在逐步消失,也许百年之后就将不复存在。而文学作品让乡村得以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也让子孙后代有机会能“看到”这曾经在中国长期存在而他们将再也看不到的中国乡村:贾平凹的商洛秦腔,毕飞宇的苏北平原,刘震云的故乡黄花,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阿来的川西北藏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还有他们或另一些作家正在酝酿中的更多更丰富的中国乡村元素……

“莫言及其他当红炸子鸡们”,比较有灵性的地方在看到了文字以外的作家面貌:贾平凹鬼魅般的工作室环境、阿来的不善言表、迟子建的深情酱菜罐、刘震云的世情幽默感,最大惊喜是毕飞宇!唯一一个让我见人想见字的,拥有天生的作家敏感细腻。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莫言生平经历,对高密东北乡的挖掘快成真人秀节目了。又另,中国作家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故乡情结啊?每个都看管一亩三分地,根据地写作挺没劲的……

故乡,血地,年幼时拼命逃离的地方,长大后明了终将回归的地方。寻根、乡愁、无法摆脱的情结和宿命。原来都一样,贫穷、困惑、畏惧、生存,过早认清的人性底线或被残酷抛弃的尊严。从最陌生、最熟悉、只熟悉的一方故土青涩的萌生,状最魔幻、最真实、只是真实的故事人物,原来无论何人、无论何地,终归一样。文字里的故乡,遥远而模糊,终将只封存于记忆之中,而更加鲜活、正在跃动的故乡仍等待书写。寻本溯源、平等自信、用真正地道的方式真诚表达和记录,历史、当下、未来。

“生命就是这样,你看哪一个冬天会没有尽头呢,哪一个春天会永远伴随着你呢,一定不会的。所以吃蛋糕呢,只是在生日的时候吃是对的。一年365天吃蛋糕,会腻死你的。对于我来说啊,我觉得我品尝一点蛋糕就可以了。其实每个女人都会是渴望幸福的,我觉得幸福不能以时间的长短去等量,但我想上帝也许给了我就是这样几年的幸福,也许还会有我晚年未知的幸福,那我不知道。所以我在结尾的时候,让这个剃须刀盒里面飞出了一只蝴蝶。”迟子建

看了莫言、贾平凹和阿来这几个,确实莫言挖的相对来说深一些,10年过去了,诺奖之后自己许下的愿望依然没实现,浑浑噩噩,尤记当年在学校图书馆读书的日子,那些日子可能也只是为了逃避吧,童年欠缺的东西真的要靠后边的很多时间去弥补,时间过去了,就没了,依然焦虑。

很多作者从小内心里是想逃离故乡的,阿来、莫言都是如此,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发现带来恒久力量的写作,正是从故乡开始的由内探索。阿来:“我们跟父母之间,是恩恩怨怨着长大的。到他们老了,便只剩下感恩、孝敬这件事情。”/迟子建:“一个作家不能拒绝成长,不能拒绝往深邃处、混沌处、包括人性复杂上的开掘,哪怕这会使你失去一些读者。”/毕飞宇:“他的生活被连根拔起了;一敲,所有的泥土都掉光了。”/莫言:“面对生命和生存,道德是没有力量的。”整个团队非常用心,工作人员连毕飞宇写作中提到的老师名字都记得,拍摄前功课做的超级到位;莫言那两集太好了,生活感和文学感十足,对话之间妙趣横生,幽默好看意境满满;好喜欢迟子建,一个优秀作家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都是超群的,她随口说的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段具象优美又有趣的描写。

贾平凹是我曾经喜欢的人喜欢的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当代小说。莫言的作品我看的最多。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让我很有话说。好爱迟子建,好想去漠河玩,想去她那个装修精美的家里做客。毕飞宇是我男神,帅,他在一个讲座里推荐奈保尔,然后我狂爱奈保尔。

今年一月看完的,那个时候还没想起来用豆瓣。非常好看的纪录片,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作家真诚的经历分享(我果然还是非常喜欢莫言!!)文学+地域,挑了好几个省作协主席( 年底回家的时候电视上在播,发现爸爸也在很入迷地看这部片子,对于他来说,或许唤起了他一直信奉为生活真谛的上一代人生活的故事吧。顺便说一句,我国80年代起来的这批作家背景真的是太相似了,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所以我觉得大家分享的更多的是一种时代书写者的感觉。这很好地回应了当下“文学大家”创作的“滑落”。上一代人难以呼应新一代的阅读期待,那么新一代人又要如何创作自己的文学呢?

这个系列拍摄的太浅了,而且非常套路,看起来和人物访谈差不多。故乡对于作家的文学给养,并没有深层体现。这些功成名就的作家荣归故里,早已看不到故乡对创作灵感的触动,都是一些走马观花式的走访,听到的也只是喝彩和鼓掌。不过,能一睹文字背后的创作者,尤其是迟子建的轻盈灵动、毕飞宇的游荡感伤、莫言的沉稳有力,这些也是读者的幸运。

与《他们在岛屿写作》完全不同的风格,比预期的好,里面每一集的“故乡”都自驾去过,勾起很多回忆,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几个作家都是五十往上的人,最喜欢毕飞宇,性格里仍有一种“侠”劲儿在,相比之下贾平凹心中有块垒却没有劲儿。莫言很成熟,里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的那一段,让人动容,心灵与社会的大门真诚打开的时代,才有那蓬勃多样的成长。迟子建不老的少女性情,真好!阿来特别真,刘震云太世俗了!

著重看了遲子建和莫言這兩位,覺得差著一些年齡和地域,成長就那麼不同。作家大抵都是早熟的,因此才能早早地看清世間萬物的面貌。莫言出身於非常典型的山東農村家庭,他所講述的,除去飢寒交迫、階級成分的那些,似乎幾十年如一日地發生在山東的農村土地上,似乎他和我的父親母親,他和我都是同齡人。聽著他所講述的那些,他用文字呈現的那些,他拼著力氣要讓人知道、讓人記住的那些……我覺得他當之無愧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看过这纪录片的一部分。这是我看过的许多表面故作平静而实际内里浮夸、躁动的纪录片中的一部,絮絮叨叨,无内涵,无美感,将作家的那些广为人知的故事又啰嗦了一次,还带着谄媚。在2015后中国发展得更快,但也更加浮躁,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置身其外,淡然处之。对于贾平凹,因为他亲爱的女儿,我对他真的是没有了什么好感。而且透过他,可以隐隐看出,这个表面圣洁的群体,实际上不见得比一些贪官污吏更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