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部落(2014)

Плем'яUP:2021-08-25

《聋哑部落》(乌克兰语:Плем'я,英语:The Tribe)是一部2014年的乌克兰剧情片,由米罗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英语:Myroslav Slaboshpytskyi)编剧并执导,是他的长片处女作。影片以一所聋哑学校为背景,全片只使用乌克兰手语而没有对白,也没有提供任何字幕、翻译或旁白。本片入选了第67届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英语: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并摘得包括该单元最高奖在内的三项大奖。

剧照演员表影评
聋哑部落

评分:7.3 导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编剧: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主演:Grigoriy Fesenko / Yana Novikova / Rosa Babiy / Alexander Dsiadevich / Yaroslav Biletskiy / Ivan Tishko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30分钟地区:乌克兰 / 荷兰
语言:无对白 / 手语
影片别名:性本无言(港) / 过于寂静的喧嚣(台) / 聋人部落 / Plemya / The Tribe
上映:2014-05-21(戛纳电影节)
IMDb:tt1745787

剧情

在一间寄宿制聋哑学校里,一群学生组成了一个犯罪集团,从事抢劫、卖淫等勾当。一位新入学的内向男生谢尔盖(格雷戈里·费申科饰演)在暴力和威胁的驱使下身不由己地成为了团伙的一分子,并旋即取代了在一次事故中身亡的负责拉皮条的男孩。然而,他很快恋上了卖淫女孩安雅(亞娜·诺维科娃饰演),并决意协助她逃往意大利。随着二人感情的日渐深入和计划的逐步实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拍摄与上映

 
2015年4月5日,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聋哑部落》前在银幕上展示的观众提示

影片改编自导演史拉波斯维兹奇曾入围201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11分钟短片《Deafness》(乌克兰语:Глухота)。长片的剧本创作工作于2011年完成(因此本片事实上并不如同一些观众和评论家认为的那样,包含对其后乌克兰政局的指涉),拍摄于2013年秋开始。影片拍摄成本约为150万美元,并在拍摄中得到了乌克兰国家电影部门的资助。

在影片选角期间,有超过300名演员参加了试镜,所有参与试镜以及最终参加演出的演员都是聋哑、非专业演员。影片中角色交流完全通过乌克兰手语;尽管导演本人撰写了剧本,但由于他并不懂手语,因此在现场必须借助手语翻译以确定演员们的手势与剧本中的“对白”相符。

影片于2014年5月21日在第67届戛纳电影节首映。在进行所有公映和展映时,全手语、无对白的《聋哑部落》都没有提供任何字幕、翻译或旁白等辅助措施以帮助观众理解角色间的手语交流。导演史拉波斯维兹奇对此解释称:“这样做的本意就是要让观众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看懂电影,也正是观众能真正投入欣赏本片的原因之一。”“(在其他电影中,)观众必须将精力花费在读字幕上,而影像的效果就会因此受到损失。这样看电影太复杂了。”“电影不一定要有对白,所有情感都写在脸上、表现在动作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的情感,而这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清晰易懂的。”

戛纳首映后,影片又参加了大量其他电影节的竞赛与展映,主要包括(依时间顺序):

  •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捷克)
  • 洛迦诺电影节(瑞士)
  • 多伦多电影节(加拿大)
  • 釜山影展(韩国)
  • 华沙影展(波兰)
  • 伦敦影展(英国)
  • 根特影展(比利时)
  • 维也纳影展(奥地利)
  • 塞萨洛尼基影展(希腊)
  • 金马国际影展(台湾)
  • 斯德哥尔摩影展(瑞典)
  • 棕榈泉影展(美国)
  • 圣丹普西影展(美国)
  • 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
  • 悉尼影展英语Sydney Film Festival(澳大利亚)

在华语地区,《聋哑部落》在2014年底和2015年首季于金马国际影展和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后,又分别于2015年7月30日和8月21日在香港和台湾公映。包含大尺度暴力和性爱情节的本片在两地上映时分别被定为III级和限制级。

评价与反响

影片获得了影评界的一致好评。本片在电影评分网站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为86%,在专业影评聚合网站Metacritic上的综合得分为78分。《卫报》的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英语:Peter Bradshaw)给出了四星(满分五星)的评价;《综艺》杂志针对影片的独特拍摄手法评价称:“导演出色地利用模棱两可性来加强而非弱化观众的感知;即使某一次特定交流的含义难以捉摸,对叙事的更宏观理解却得以占据上风。”《好莱坞报道》指:“对手语、聋哑及沉默的运用帮助影片在基础素材以上增添了更令人兴奋的元素,神奇地塑造出一部丰富、奇特而独一无二的作品。”

本片曾被广泛认为会代表乌克兰角逐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然而最后并未被乌克兰当局选送学院。

简评

全程没有对白和翻译,丝毫不影响对影片的解读,偏隅之地里相对更加原始的聋哑学校,生猛地青春期里发生的一切,卖淫,帮派,只不过在缺失了对白的基础上,对影片的类似出国护照动机,以及这帮聋哑青年秩序井然的帮派活动有一个疑问,长镜头真的魅力十足,演员也是十分之给力,最后同样国内聚焦同题材电影《无声》还有国外性侵的案件无一例外都是随着一个新生的视角踏入这里,而《聋哑》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没有让这个视点主导观众而是溶于了日常,成为这个部落生活世界里的一点。

70/100 影片在选题上新颖且大胆,将镜头聚焦于边缘化的聋哑群体,用电影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角色的肢体语言来弥补在对白语言信息上的缺失,刚开始对这种实验性的手法接受地比较吃力,愈往后愈加融入电影所呈现的别样世界,而电影恰巧利用选题的特殊性对台词进行剥夺,将充斥的性与暴力置于无声之中,达到「过于寂静的喧嚣」的效果,影片在最后所呈现的残忍程度也是令人瞠目结舌,无以言表的张力

聋哑素人、全程无对白,鲜明的摄影手法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跟随镜头,伪自然光线、以及能吸引人眼球的青少年暴力,打架斗殴,勒索抢劫、卖淫、堕胎已经老师的支持与参与最后竟然帮忙前线搭桥让未成年少女跨境卖淫 越往后越不轻松,越沉重,影片打破了以往的故事片常规,闷声细语讲意味深长的故事,虽没台词但演员肢体表达了故事,长镜头也不觉得闷,本身就带着浓烈的戏剧性,不由得感叹故事也能这么讲

#FIFF26#其实比《试验》采用全片无对白与无解释的手法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全片更为复杂的剧情设置与更贴近真实生活的背景实况让本片的观影难度有所加大。但在导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完全不像导演首作的惊人的导演技法之下,一切的迷惑与不理解都成为了不重要的其次,那些最直白的暴力、色情、仇恨、血腥却都成为了本片最强硬的注脚。无声处的宁静更可怖,听不见的邪恶更窒息,掩藏在死寂中的一切更加让人胆战心惊,因为那是最刺骨的寒冷,在一瞬间把你拉到绝对零点,永不复生。

完全放弃了对于“理解”这件事虚情假意地呈现,倒不觉得是为了将观众代入聋哑群体的立场,恰恰是保留这种巨大的鸿沟,所以你们永远不可以真正和嘴上说的那句“我懂你”一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你们不懂,你们永远不会懂,但无所谓你们的态度,他们仍然要活下去。活在沉默的社会规则和喧闹的暴力破坏里,活在激烈的欲望和软弱的沉溺当中去。也许永远无法获取到开心,但身体会记住所有的事情。

今晚跟朋友讨论到聋生性教育的问题。想起蔡聪跟我们说过,盲生的性教育(经验)是聋生教的,因为盲生会通过灵敏的听力“被迫”听墙角。这也是残障性教育里的一个案例。另外朋友也问我,如果是手语使用者,在床上怎么交流呢,我回答那当然是使用手语了,她说有种文艺片的感觉,就像“无声的激情”。于是我给她推荐了这部片,全手语对白全非职业聋人演员,剧情基于影视化处理过,真假难辨,但极其震撼人心。

全片无对白、无配乐,仅有的环境音,一次新鲜的观影体验。大量的定景长镜头,手语无字幕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看懂这部电影,可见叙事的功力。全片大部分节奏缓慢,但好在情绪贯穿,并不觉得沉闷,最后突如其来的杀戮,有些《大象》的味道,但比《大象》更见凶残。本片给了观众一个旁观视角,演员基本没有特写,我们在窥视他们的生活,读不懂他们的语言,力道反而更足。要说遗憾,故事还是简单了一些,人物的初始动机不够明确,但依然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看字幕的时候以为是全无声,原来为了考虑观众还是有有源音。非常合理,让普通观众在看影片时候也意识到,这个世界有着一群非主流的观众,他们可以看懂我们看不懂的语言。这个电影一部分为他们而做,也一部分为我们而做。这种缺失的奇特的观赏体验不过是聋哑人的日常生活而已。他们看电影电视上的人动嘴巴也从来“看不见”他们在说什么。连疼痛都喊不出来。让观众思考了残群体值不值得被同情的问题,本来青少年已经够狠了,聋哑青少年更狠。所有的残忍都那么直接粗暴,理所当然。虽然是长镜头,但运用的非常商业化,比普通运用长镜头的艺术电影还要快节奏,动态多到应接不暇。虽然是观察聋哑人世界,但“沉默”却异常的吵闹,这个导演好像专注拍聋哑群体很长时间。残暴过了视觉冲击也过了,看完了一堆情节点,但却没留下什么。

和《熔炉》、《无声》大不同的是《聋哑部落》不旨在将聋哑青少年描绘为误入地狱的可怜天使,他们是小鬼,在地狱修炼成罗刹,他们打架、抢劫、卖淫、强奸直至连环杀人,他们的恶是人性的共恶但又不能说与自身的残障不存在任何关系,静默是全部的基调,连最后的大开杀戒也悄然无声,好悲凉,好骇人,在没有关心的边缘地带呆久了哪怕是好人也疯魔了。三场大尺度床戏没有猎奇,在叙事上完全有必要,懵懂性交到享受爱情到恐惧失去的情绪变化靠这三次极有冲击力的肉戏递进,人拥有的越少,越不敢不能失去,我强暴你,撕毁你的护照,是我不想你离开的畸形表达,没人教过我健康的爱是怎样。杀校长的“静”和杀室友的“响”值得回味,在沉默里爆发,可爆发亦是沉默

如果导演敢再大胆一点,干脆就全程无声无躁,岂不聋哉?刚开始看时,发现电影没有对话,甚至手语时连字幕都没有,有点不习惯。还打开了字幕搜索,结果字幕一堆拟声词。但渐渐发现其实不太需要知道他们手语在说什么,通过镜头,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了故事的背景,只需要关注演员本身的表演就足够了。

非常冷峻的第三人称视角,我们没法同任何人物建立直接的感官联系。作为长片首作,技术令人惊艳,第二场戏直逼五星的程度,起鸡皮疙瘩的程度。但后面逐渐开始变得刻意,调度和表演痕迹若有若无,令人费解得不是剧情,而是导演的意图… “部落”由原始欲望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构成,可我们也只能接收到这些很表层的信息,直白泛滥的性和暴力到底是为什么而设计,导演似乎没想清楚。

继默片之后,这是首次看没有对话没有字幕的电影,感觉很新奇,同时,大抵也能看懂。系列的长镜头不知是好是坏,个人觉得蛮好玩。刮宫那段长达六七分钟,至纤至悉,搞得我一个男人都觉得好疼。与此同时,联想到刚看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打胎情节。东欧电影看得少,慢慢来吧。现在还是多看些乌克兰的吧。

获得奖项

  • 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提名:未来景象奖
  • 第18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18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非北美上映影片
  • 第28届华沙电影节
    第28届华沙电影节
    提名:1-2竞赛单元奖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金摄影机奖
  • 第27届欧洲电影奖
    第27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欧洲发现奖-影评人费比西奖 / European Discovery of the Year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影评人周单元大奖 / 法国电视四台远见奖 / 发行支持奖
    提名:金摄影机奖
  • 第8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8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五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