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2014)
UP:2021-12-0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简介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
简评
她认出了风暴,很喜欢这几个字所流露出来的意味。/ 拍电影不简单,看一部电影如何被制作出来是一个解密过程,而解密总是引人关注,所以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很多人都会觉得,有时候,某部电影的幕后纪录片比电影本身更好看。看他们讲剧本,讲概念,讲自己怎么理解角色,讲他们对这部电影的种种思考,讲这段拍片过程对他们的启发,你会觉得信息蛮多,至少比电影本身所呈现的内容更丰富,但是,你如何理解和如何呈现你的理解始终是两回事,讲永远比做简单嘛。不过,想到这点,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导演在映后始终对自己拍的作品持有正面评价了,很难不被时间骗过吧?我们看的就是几个小时,而他们看自己的电影,看到的是一段漫长的日子,有时实在很难客观。不过,要是作品一般还好说,很多人也是看完就算了,要是你是毕志飞那样的,该挨骂还是跑不了。
特别特别讨厌这部电影的编剧李樯,专业素养少得可怜,面对纪录片,表示自己要写一部自己想象中的萧红,我请问,您的幻想重要吗?面对镜头,揣测女作家的私生活,“我觉得她和鲁迅之间的感情不仅止于此,肯定还有点我们不知道的”,“她和骆宾基之间或许也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其他的剧组演员沉浸在所谓的“黄金时代”里无法自拔,将那段艰苦的、恐怖的生活演得只剩文青式的美好。
16年看的《黄金时代》,今天才把纪录片看了。没有觉得纪录片比电影更好。各有各的好吧。电影人物出场多难免散乱,好看在看故事时能代入情感。纪录片更适合了解萧红。分五章讲每一段人生经历更清晰一些,还补充了很多采访和解读。能感觉到编剧导演的真诚,努力搭实景,考据书信。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也都挺深入的。
读完呼兰河传又想起来很久之前看的黄金时代,搜到了这部纪录片,大概也理解了编剧导演为什么这么写和拍萧红,萧红本身就是复杂难解的,也没有本人自身足够的资料支撑,只能从他人那里拼凑出一个萧红,很可惜呈现的结果是萧红本身反而被他人淹没了。另外许鞍华是好导演,汤唯也可以是个好演员,可惜她们并不很合适彼此,这是电影的遗憾。
故事里这批人是最好的例子,在公有化运动里,个人去掉内心的“私”是永远没办法做到的,在人类的基本生活里,“情”永远比“义”重要,有情处便没有大我,所有由空想理论驱动行动的意识形态,最终都败给了“情”字。不说人话因为与死亡太近,萧红三十岁临终时,活出了鲁迅五十岁临终的样子(岁数都不大),看纪录片想到这一点,可惜正片里没涉及到。《黄金时代》可能本来就是故事原型的传奇性要远远盖过电影本身的此刻演绎,观众通过影片去“所见”,也是出于对原型的好奇,这种“劣势”下,还是隆重推出了一部这么翔实的幕后纪录片,除了许鞍华一如既往地不太拿自己的片子当回事儿,有时觉得她做每件事都是挺执拗的。不满足于拍完就得了,对题材做的功课远远超过制片需要,许鞍华这么拍电影,也注定是不赚钱的,当她的老板头疼,当她的观众有福。
作为电影《黄金时代》的幕后纪录片,可能比电影更有意思(电影真是看得太累了)导演许鞍华力争呈现出一种比较自然的叙述方式,对人物的看法也是采用多元化的角度,任由观众自己体会理解。恰如编剧李樯说得他写得是他理解的那个时代,那个萧红。“萧红”,一个注定要写入文学史中的名字。她满腹才情又英年早逝的一生,她传奇勇敢又争议不断的一生,她富有诗意又孤苦无依的一生,31岁香消玉殒,“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如果不是《黄金时代》,目前的我很难将目光投向中国现代文学,一个迷人的时代。一直以来,觉得自己会走当代文学的方向,因为与现实,与当下联系,又一个“功能派”。如果不是《黄金时代》,也不会去关注许鞍华导演。 再回到这部纪录片中来,其实不管深刻与否,当下的演员愿意以一副真诚的面孔在镜头前去解读文学史上的人物,就是值得肯定的。
只对两个人的演技认可,一个郝蕾,一个黄轩,最后一幕,黄轩那泪眼婆娑地回望,叫人叹息。非常讨厌这部电影不断通过切换叙事人称视角,来达到描绘萧红的一生的目的!切来切去有意思么?看着看着就突然出现俩傻逼跟新闻播报似的说萧红又怎么滴了!学不会《横道世之介》那种,就老老实实第一人称叙事就完了呗!好好一个传记,拍的屎一样!
高二时看《黄金时代》,八年后才知道有这部关于电影的纪录片,纪录片比电影好看系列。能看到百年前的故事,也能看到一部电影背后从导演编剧到演员幕后所有人的努力。萧红和萧军性格的差异和价值观的殊途看得叫人难受,但演员们的诠释和演绎和编剧导演的用心却将那个动荡时代下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关系和内心感情的矛盾冲突描摹得淋漓尽致。
纪录片围绕萧红的一生穿插电影资料来叙述。关于她的故事,总是那两位男性伴侣分不开,尤其是萧军。即使天赋异禀,她走出男人的泥潭,身上还带着一身泥,其原因除了她的心思细腻,还和女性的生育功能有关:如果萧红是男儿身,哪怕是同性恋,爱上了一个人粗鲁的男人,也不至于因为生育折损身体。她可以过得更舒服,拥有健康身体,过她所期待的安稳的可以安心写作的生活。
也简单研究过萧红,还记得当年看《黄金时代》的可惜,频繁打破第四墙勉强说创新但更是禁忌,说回纪录片,除了个别演员说了些没营养场面话,娓娓道来的气质很恰到好处,如电影编剧所说讲述萧红逆流而上的一生。题目取的也好,认出是那个时代里堪称开挂的天赋,她认出了风暴也认出了黄金时代,无法逃避也没有逃避,怀揣丰富的感情孜孜书写付诸笔端,萧红留下的作品开启了某个时代又激流勇退填充上许多空白,是了不起的人。
记录了一群艺术家真诚严肃地拍摄《黄金时代》以讲述萧红爱恨纠葛飘零闪烁的短暂一生,同时再现萧红友人鲁迅、萧军、端木蕻良、丁玲、白朗、聂绀弩、骆宾基等文人志士为理想赴汤蹈火奋勇昂扬的精神面貌,其中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经历的就是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时代越乱越成就文艺。感受不到极致又怎能喷薄而出呢?绞尽脑汁挤出来的何以动人,自然而然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