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于炮火(2015)

Louder Than BombsUP:2021-08-04

《记忆乍响》 (英语:Louder Than Bombs)是2015年由挪威导演尤沃金·提尔所执导的英语电影作品,获选为第68届坎城影展正式竞赛片。

猛于炮火

评分:7.1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编剧:约阿希姆·提尔 / 埃斯基尔·沃格特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 / 杰西·艾森伯格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戴文·德鲁伊 / 瑞秋·布罗斯纳安 / 露比·杰琳斯 / 艾米·莱安 / 大卫·斯特雷泽恩 / 卡特里娜·E·珀金斯
类型:剧情
片长:109分钟地区:挪威 / 法国 / 丹麦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响亮的秘密(港) / 记忆乍响(台) / 比炸弹更响
上映:2015-05-18(戛纳电影节)
IMDb:tt2217859

剧情

战地记者伊莎贝车祸过世后,她的丈夫金恩与仍在学的小儿子康拉达独自生活,彼此同住却陌生相待;三年后,为了伊莎贝的摄影回顾展,大儿子约拿返家欲一同整理妈妈的底片和相片作品,心里却对刚出生的女儿与老婆心存逃避。当伊莎贝昔日的记者伙伴理查决定写一篇纪念专文时,金恩开始尝试告诉康拉达母亲当年车祸的真相。

演员

  • 杰西·艾森柏格 - 约拿
  • 盖布瑞·拜恩 - 金恩
  • 德凡·祖德(英语:Devin Druid) - 康拉达
  • 伊莎贝·雨蓓 - 伊莎贝
  • 大卫·史崔森 -理查
  • 瑞秋·布罗斯纳安 - 艾琳
  • 艾美·莱恩 - 汉娜

制作

2013年5月,尤沃金·提尔开始筹备拍摄他的第一部英语片,但同年8月29日该制作案因资金问题被迫无限期搁置;2014年2月,法国Arte加入投资后,电影制作案才又开始进行。2014年9月4日,电影于纽约市开始为期八周的拍摄。

简评

一部安静、细腻的电影,刻画的更多是家庭矛盾、人生选择,婚姻里的对错、父与子的隔阂、青春期的烦恼、事业的抉择...所有复杂的思绪混在一起,无处宣泄,猛于炮火。缺点是主要角色较多导致无法深入探讨,导演演员们都很棒。Jesse Eisenberg居然还说别人奇怪?全好莱坞最freak的演员明明是你好吧

这的确是一个7分电影,母亲的作为重要人物,她的自杀原因交代不太详实,这个人物传达出的感情不太让我相信,好的地方是第三幕男人作为丈夫和父亲的部分让影片升华了一些,喜欢小儿子在因为心爱的女孩而哭,是因为他原来发现她爱的人失去了对爱情的神圣,那段以及最后拍的很有诗意,那段到结尾的配乐也很棒,最后海报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仿佛是鱿鱼与鲸的博士生版,连卷毛拉直都对得上。脱粉多年才打开看,反倒是好事,更多专注于电影本身而非演员。非要说演员,一家四口都演得不错,虽然非英名导的英语debut找于佩尔来讲英语台词有点大材小用,但于佩尔只要简简单单地凝视着镜头自然就是戏,加成作用太明显了。对真相的拨茧抽丝不仅限于悬疑片或警匪片,善于观察的创作者将这一过程运用到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见证宛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的谎言如何帮助我们逃避生活的一切痛苦和不如意。情感是脆弱的、难以表达的,更是转瞬即逝的。

这部和导演前两部很不同,不论是演员排面、角色线索,还是时空复杂性都全面提升,然而他依然故我,采用标签式的碎片叙事、蒙太奇、倒叙等手法,看起来不像发生在美国的故事,真实感有所打折。全然不考虑美国演员与这种欧式风格的适配性,即使影后于佩尔也没能发挥出亮点。唯独是小儿子这个角色最贴近导演以往的人物性格特点,其阴沉忧郁的气质相当出彩。

像三大与圣丹斯系的杂交,标准的美国独立文艺电影命题,中产家庭与青春期。想要极力摆脱这些气质的常识诞生了不少亮点,但也使得结构多出非常多旁支,最终即与欧洲片的土壤相隔甚远,又与《海边曼彻斯特》那类美国片画面不合。细腻之处,猛于炮火;可惜我的成长经历是那么迟钝,所以从未在这类文艺片中找到过释放眼泪的时刻,多希望有更多的钝感出现。最棒的一场戏在于那个少年与暗恋的女孩晚上的散步,眼泪和尿液同时再塑了生命。

如果没经历过就不能懂得,那么便仅是拍给一部分人看的电影、便是不欢迎更多观众参与进来的电影。不过「猛于炮火」显然并没陷入这种顾影自怜似的悲伤中不可自拔、自说自话,而是从一个家庭的多个成员视角,观察并讲述整个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显然是比较亲近而友好的,我们仿佛站在透明天花板上俯瞰这个故事的结构。无论家庭关系看似多么亲近,每一个成员在所谓亲密共同体下的、个体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值得重视和讨论的议题,因此我很欣赏这部电影的视角,颇有社会意义。当然也有很多不完整、不清晰之处,如果导演的技法能够再老道一些会更好。

发觉我真的很吃提尔的手段:将心理现实直观化,自然又自信地让想象和记忆随时以视觉插叙的方式自由出入,既能激活本身并不新鲜的故事设定,将逝者重新召回参与当下,又回避了对人物直接评断,把观众带入柔和包容的理解心境中观看、体味。佩姨有一处长达半分钟的对摄影机的直接凝视。

影片开端用一幅幅作品触动人心,突出了站地女摄影师的才华 勇敢 坚毅。然而本片的重点却是大名鼎鼎的她人后的生活以及和她的家庭。爸爸年轻时风流倜傥为了支持妈妈的事业放弃了表演,大儿子看似圆融美满实则压力重重,本片的二儿子正值青春期有点内向而不失温暖。

没懂最后那场摄影展的含义。整部片很平淡冷静,看到过程一直在等待沉默中的爆发,但是除了小儿子愤怒的情节,就没什么情绪起伏比较大的场面了。小儿子默默流泪那一段是我最喜欢的地方。Jesse变成直西,整个人都柔化了,还想见到这个发型的卷!!!!

关于情绪而不是关于故事的片子。硬要概括下剧情就是:有和没有妈妈的父子三人生活日常。妈妈是个战地摄影师,最好的那种,永远被彼处召唤在家人的生活里进进出出;爸爸是偶像男演员,本该是最有光环的,但却因为是一家聪明的人里不太聪明的那个,一家任性的人里最隐忍的那个,所以总是显出有些受伤有些力不从心;大儿子是社会学博士,友善聪明语速快,善于逃避;小儿子是青春期问题少年,平凡得像每个学校里都有的那种古怪少年,偶尔温柔可爱。片子没有主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烦恼,但妈妈是灵魂。猛于炮火的是那些鲜明照片背后的长串记忆,在离开战场以后的日夜里,在每个人心里,留下的痕迹。特别喜欢结尾,妈妈从阿富汗带回一个骨瘦如柴的老者说这是我收养的孩子,一切都不可思议,一切却又那么自然。

战地记者的设定处理得实在是巧妙。可视的是硝烟,是炮火,是尸首;隐形的是冷漠,是贫瘠,是残缺。备受战争摧残的难民尚且有人带着真诚前去问询去关怀,身处悬崖边的自己却早已无路可退。真相和谎言之间的界限也许并没有那么明晰,从自身意愿出发将事实合理化是每个人趋利避害的选择,也是人性的真实面貌。没有无病呻吟,那些存在于家庭和事业之间难以磨合的矛盾以一种委婉但真诚的方式揭露,在多次看似无可奈何实际异常决绝的抽离之后,她终于成了飘忽不定的局外人,于是一切都悄无声息地瓦解和崩溃。猛于炮火,尸横遍野。

家庭生活,猛于炮火,虽然影片对这种联系的处理非常直接,毕竟以往要于阿姨当战地记者,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一种熟悉的家庭成员构成模式,因为母性力量的缺失,引起三个男人关于母亲(妻子)的不同回忆,进而引起每个人内心的波涛翻滚,撕开了幸福生活的假象,人要去寻找存在的意义,就不必过分缅怀过去,Joachim Trier的节奏是稳中求进,缓慢上升,风格非常独特,情绪表达到位,画面掌控十分出色,不能完全说是喜欢,但这种表达很舒服。

获得奖项

  •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