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碧云天(1999)

Mayıs SıkıntısıUP:2021-01-14

五月碧云天

评分:8.4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努里·比格·锡兰
主演:艾岷·锡兰 / 穆扎菲·奥德默 / 法蒂玛赛纶 / 伊敏·托普拉克 / Muhammad Zimbaoglu / Sadik Incesu
类型:剧情
片长:130分钟 / 118分钟地区:土耳其
语言:土耳其语
影片别名:Clouds of May / Mayis sikintisi
上映:1999-12-10
IMDb:tt0234217

五月碧云天简介

安纳托利亚的大地充满灵气,人间的龃龉却为它添上哀愁。老父担忧种满白杨树的林地会被政府没收,他恳切的眸子盛载过叶子间洒下的春意。儿子回家乡找拍片题材,叫齐亲朋戚友权充演员,一心想把大自然凝定在画面上。九岁的侄儿随身袋著一只鸡蛋,要安然渡过四十天,好让其父放心给他买只音乐手表。
  导演舍兰(Nuri Bilge Ceylan)回味著上次回乡拍摄《小城岁月》的日子,诉说牵动人心的一些小事,亲自拍下激情暗涌的平民面孔(片中双亲是他父母),镜头的呼吸与心眼的张望同步,媲美伊朗的基阿鲁斯达米,在国内外赢得共十七个奖项。

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努里·比格·锡兰

简评

感恩大银幕~~土耳其风景美如画,阳光是亘古不变的金色,融化着所有人。人们各有各的烦恼和小把戏,但也只是淡淡的。小孩太可爱了,丢掉番茄、偷蛋、对着姑父看老照片(我总能在小孩身上发现自己)。惊觉萨菲特就是《小镇》的主角,但是《小镇》更阴暗更紧张,而《五月碧云天》是完全放松的。ps听出了配乐是Bach,没想到还真是。但是一点都不违和啊~pps不停地联想到贾樟柯。

锡兰早期电影,应该是以自身拍电影的经历为蓝本的,气韵非常像阿巴斯,阿里这个小朋友简直就是从阿巴斯电影里跳出来的一般。情节故事讲得还不纯熟,镜头运用上也具有摄影爱好者的特点:抒情镜头非常漂亮,很多镜头不具备叙事性。孩子左右眼交替看照片和老爷爷时的跳切和片尾阳光从林中升起来的镜头非常独特,成为好导演的前提是一定要懂摄影,锡兰就是如此

有够无聊,我还蛮喜欢。不知道国外乡与镇是怎样划分,我觉乡镇青年身上都有些共通性。听说狸猫风行天下,乡镇青年也一样,它们普通,数量也不多,不一定显眼(这句很扯淡)。拍/写身边的人有一个问题,就是记录下来就会过时,因为这些人就活在自己身边啊。但这也是乐趣所在,气而不馁,源远流长。这部电影把几个人各自的事情、状态,通过剧作技巧叠在一起,在高潮处体现蛮有味道的层次感,但总感觉还是有些不够味,可能是技巧与真实上面有点冲突,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导演已经找到一个很自然的视角来呈现。主角身上应该有导演的自传的色彩,拍自己应该挺难,总会感觉哪里不对劲。##瞎聊:刚刚我爸出门个把小时,看完电影他刚好回来,我问他去哪里玩了,他回:“小朋友。”唉,小朋友真多!我咋就没一个可以夜里去坐坐聊聊的朋友呢。

黑白片小镇的成功,应该是让锡兰拿到了更多的赞助,这部是非常美的彩色片,充分展现了锡兰长片中自然景色的美好,他的镜头能捕捉到阳光与风!这部四条线,一是执着的父亲希望保住自己的白杨树林,为此不辞辛苦东奔西跑参阅法条;二是拍摄纪录片的儿子回到家乡拍摄片子,可找了一些人并不满意;三是小男孩要保证口袋里的鸡蛋40天不碎,爸爸会同意给他买音乐手表;四是表弟并不喜欢农村的工作,被表哥画饼说能帮他在首都找到一份工作!四条线索交汇在男主请老爸做自己的主角,让表弟做幕后,小男孩随行,最后,老父发现跟儿子勘景的那天树被标记了,他要找说法,果然如父亲所说五月不是一个好时间;表弟发现自己被画饼;小男孩得到音乐打火机后,还想要音乐手表,并且鸡蛋早就碎了,爬山坡好像西西弗斯,扔西红柿他真生气了,还有藏照片,偷鸡蛋像逃亡。

13805 - 真是惊喜,这个《五月碧云天》的文艺片名之下,没想到讲述的却是一个拍摄电影的故事。淳朴养眼的摄影,悠然平实的剧情,若不是因为一些杂事影响到观影情绪,倘若能更加心平气和地看片,或许能收获更好的观感。即使如此,对本片的喜欢还是胜过了努里·比格·锡兰拿到金棕榈大奖的《冬眠》。附注:小朋友阿里看相片的主观镜头,用直接跳切的方式感觉不太自然,毕竟左右眼交换的速度没那么快,用快速叠化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吧?

比起电影、土地或者是现代化情结,其实短评里多见的“故乡”感说得更对,虽然好像没有经过什么考虑的样子,这种故乡是一种个人的故乡、不被理解却又是安身之所,正是没有完成大人任务的小Ali为影片更完整地提示出这种复杂性,在现实(土地法、工作、艺术创作、手表)之后的个人之故乡——眷恋而归乡,又被乡土禁锢,这一切就是总是环视着杨树林的镜头,从日出到正午到日落;父母在电视机里观看被拍摄的镜头,随后以全彩展现给观众,这一段影像中的影像是最喜欢的一段,或许正暗示着影片具有的复杂;但是题材还是:安纳托利亚版《创业史》、影人自传,从第一个镜头就摆明了影节艺术片的底牌,土也确实有点土到我了

简单而充满趣味的故乡日常剧情,其中亦蕴含对故乡的守护之情。看这片子又让我想起了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摄影内味太浓了(虽然我至今不知道后者在讲什么玩意啦,但是摄影真没得弹),就是一段一段的持续时间长的空镜头,配合着整个剧情基调,静下心来欣赏,看尽风吹树叶草地阳光,街道背景声,番茄滚落,仿佛慢慢融入其中了,人物特写镜头的质感也特别细腻。

绝美的生命诗篇,书写在土地深沉处的泪语,落笔于生活的细碎温存之上的字句。锡兰借助一场沉静故土的幻梦,讲述生活的勇气、失语的泪痕、记忆的等候。叙事文本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段缘起电影的经历,呈现生命最细微的经验:小男孩的神秘向往、艺术家的创作困顿、工作青年的生活迷途、林间老者的守候。生活的全部情感,都诉诸于锡兰叙事的每一处口吻。镜头语言很成熟,固定镜头、主观镜头的设计很出色。在光与影的景致中,建构了故土的热忱,在自然的风声与嘈杂里,找寻心灵宁静的归途。最爱老人在残阳下仰望林梢的画面,小男孩的主观视点呈现的意趣,以及拍摄叙事当中对生活与生命的沉思。锡兰满分作品,与记忆的怀旧相拥,水中映现着时间的步调。

美丽忧伤的田园之歌。元电影题材,与阿巴斯相比色调更浓郁、叙事和主题更简单。取材自日常生活,通过自然声效,带来流水般细腻柔和的观影体验。固执坚守的老人/冷漠世故的中年人/渴望出逃的年轻人/初次撒谎的儿童,清晰的四条线,勾勒出四代人的生活素描,亦是长久存在的小镇困境。逃走的放不下乡愁,总想着回来;留下的受不了乏味,始终渴望着远方。前者的乡愁变为一种目的,一种可供拓展的素材;后者的远方在成长中淡去,像山坡滚落下来的西红柿。

完成了对阿巴斯的复刻,小男孩的情节线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的神韵。和处女作《小镇》的互文,乌龟、小孩、故乡的元素依然,关于拍电影的电影。剧本十分自然,非职业演员,剧情是锡兰自身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渴望,电影把他们缝合在一起。配乐用了舒伯特和巴赫,中间那段父母的影像很美。土耳其乡村风景宜人,尤其是黎明的薄雾,看出锡兰的摄影师身份了,对选景、构图的讲究。

片中对于时间的展现不仅仅是自然风物的位移、生成或是消逝,还有清晰的人物走向—父母即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孩子对于外部世界新奇物像转瞬即逝的迷恋,以及青年渴望踏出小镇而不得的心切。锡兰有着充分的自觉与自省意识,对于自己所代表的从山野走出去的小知识分子不吝嘲讽—当父亲“表演”过程中突然意识到即将失去自己的土地 ,导演的身份被置换为政府官僚所代表的权力符号,那么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何在呢?为何言“故乡即他乡”?因为即使回来,故土的一切在他眼里只作为发掘故事性的可能。如若不能意识到手中摄影机所代表的“讲述”的权力,那在我看来此类“片中片”电影是绝对不成立的(反例就是《吉祥如意》)。仿作痕迹也太明显了,从《橄榄树下的情人》到塔可夫斯基……

五月碧云天,承接小镇通往远方,三部电影形成奇妙的互文。依旧用天气的变换填充影像的肌理,而各种背景音音效就像是从画面中长出来一样。电影中途男主角隐去,小镇琐琐碎碎的心事浮上来,守护土地的倔强老人,向往大城市的无业青年。或许从头至尾小镇才是主角,在新与旧、乡村与城市、束缚与逃离,在政府的摆弄之间,夹缝呼喊。在土耳其的乡镇中能看到太多我脚下土地的影子,太像了 太像了…

获得奖项

  • 第13届欧洲电影奖
    第13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费比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