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深处(1978)
《我心深处》(英语:Interiors)是由伍迪·艾伦编剧和执导的一部剧情片,于1978年在美国上映。主要演员包括杰拉丹·佩姬、黛安·基顿、克里斯汀·格里菲斯(英语:Kristin Griffith)、玛丽·贝丝·赫特(英语:Mary Beth Hurt)、理查德·乔丹(英语:Richard Jordan)、E·G·马歇尔(英语:E. G. Marshall)、玛伦·斯塔普莱顿和萨姆·沃特森。
剧情
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长岛地区。从事律师工作的Arthur(E·G·马歇尔 饰)与身为室内设计师的妻子Eve(杰拉丹·佩姬 饰)育有三个女儿。长女Renata(黛安·基顿 饰)是一名诗人,小有名气的她却因自己的成功给身为作家、事业坎坷的丈夫Frederick(理查德·乔丹 饰)带来不小的压力,也使得他们的婚姻不美满。二女儿Joey(玛丽·贝丝·赫特 饰)嫁给了一名电影导演,心怀文学梦想的她不甘心做全职太太,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同时,她对母亲偏爱Renata也心怀不满。小女儿Flyn(克里斯汀·格里菲斯 饰)是一名野心勃勃的演员,正在与一个名叫Mike(萨姆·沃特森 饰)的男子交往。平时,她将大量时间用于拍摄电影,却都是一些质量低下的作品,这使她饱受诟病,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焦虑。
一天,三姐妹被父母意外召回家中。原来,他们的父亲要宣布与母亲分居,开始独自生活。这一举动引起了三姐妹对父亲的责难,也勾起了每个人心中复杂的心事。
人物
- 杰拉丹·佩姬 — Eve
- 黛安·基顿 — Renata
- 玛丽·贝丝·赫特(英语:Mary Beth Hurt) — Joey
- 克里斯汀·格里菲斯(英语:Kristin Griffith) — Flyn
- 理查德·乔丹(英语:Richard Jordan) — Frederick
- E·G·马歇尔(英语:E. G. Marshall) — Arthur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Pearl
- 萨姆·沃特森 — Mike
评价
来自主流媒体的评论
《纽约时报》的文森特·坎比(英语:Vincent Canby)称《我心深处》是一部“优美”的电影,并赞扬戈登·威利斯(英语:Gordon Willis)“使用冷色调,表现出了人类文明对自然力量的一种不稳定的掌控”,但同时他指出:“我对《我心深处》的疑问在于,尽管我很欣赏影片中的表演与一些展现孤立的时刻,但我还是不明白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这几乎就像艾伦先生制作了一部别人的电影一样,就是说,他是用伯格曼的方式拍摄了一部电影,却丝毫没有对素材或人物直觉的把握。这使得角色看起来像是来自他处,只能通过他人的艺术来理解。”
《时代杂志》的理查德·希克尔(英语:Richard Schickel)则写道,这部电影中“绝望的清醒夺走了人们的力量与激情”;“艾伦的风格是伯格曼式的,但他所用的素材却是曼凯维奇式的,这种不连贯性是致命的。无疑,这是艾伦不可或缺的一部电影,但对于那些对他有所期待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拍得既没必要,也略显尴尬。”
另一方面,罗杰·伊伯特给这部电影四星级的好评,并高度赞扬它,说:“如你所见,这是伍迪·艾伦的电影,我们为什么还在谈论奥尼尔、伯格曼、这些传统价值与他们的影响?对,没错。艾伦的喜剧对近些年的电影来说是快乐的养料之一,这在他的第一部剧情片中得到了极佳的印证。”
2016年,《每日电讯报》的评论家罗比·科林(Robbie Collin)和蒂姆·罗比(Tim Robey)将《我心深处》评为伍迪·艾伦47部电影作品中的第11名。他们写道,影片展现了“情绪的扩张与积累,令人难以摆脱”,并赞扬了玛伦·斯塔普莱顿在影片中的表现。
伍迪·艾伦的回应
伍迪·艾伦对影片评价的担忧在Eric Lax所著的艾伦的自传中有所记述,在书中,他引用的电影剪辑Ralph Rosenblum的话:“他(艾伦)成功拯救了《我心深处》,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声誉。他靠着墙,我看出他是害怕了。他显得性急,而且有点暴躁。他很恐惧,觉得这对他来说是真正具有破坏力的事。但他设法自己努力解决。评论出来的那天,他对我说,『我们千钧一发才挽救了这件事,不是吗?』”
后来,据说在与熟人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伍迪·艾伦说:“这一直令我恐惧,我以为我写的是《长日入夜行(英语: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结果变成了《夜的边缘(英语:The Edge of Night)》。”
奖项
年份 | 奖项 | 分类 | 获奖者/入围者 | 结果 |
---|---|---|---|---|
1979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女主角 | 杰拉丹·佩姬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伍迪·艾伦 | 提名 | ||
最佳原创剧本 | 伍迪·艾伦 | 提名 | ||
最佳艺术指导 | 梅尔·伯恩(英语:Mel Bourne)丹尼尔·罗伯特(英语:Daniel Robert) | 提名 |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女配角 | 杰拉丹·佩姬 | 获奖 | |
最佳新人 | 玛丽·贝丝·赫特(英语:Mary Beth Hurt) | 提名 | ||
金球奖 | 最佳导演 | 伍迪·艾伦 | 提名 | |
最佳戏剧类电影女主角 | 杰拉丹·佩姬 | 提名 | ||
最佳电影女配角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伍迪·艾伦 | 提名 | ||
1978 |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英语: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1978) | 最佳女配角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获奖 |
最佳女配角 | 杰拉丹·佩姬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伍迪·艾伦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伍迪·艾伦 | 提名 | ||
国家评论协会奖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女配角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伍迪·艾伦 | 提名 | ||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女配角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获奖 |
其中,杰拉丹·佩姬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奖,并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另外四项奥斯卡提名,其中两项是提名伍迪·艾伦的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导演奖,一项是提名玛伦·斯塔普莱顿的最佳女配角奖,另一项是提名梅尔·伯恩(英语:Mel Bourne)和丹尼尔·罗伯特(英语:Daniel Robert)的最佳艺术指导奖。这部电影也是伍迪·艾伦创作的剧情类影片中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获得奖项
- 第4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第3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 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36届金球奖
提名: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Motion Picture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简评
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 前半程的画面非常莫兰迪,几乎都是低饱和度色彩和极简风格的静物画,直到明亮的大红色出现。与此平行的是整体陷入生存危机的母女,知识和艺术也无法将其挽救,她们建构的高雅生活被一个粗俗但足够真实自然的外来者搅乱——当然没有戏剧性到彻底改变,还会继续自我挣扎,自我探索。而在这二者之间,最能体现困境性的是女儿Joy,像很多普通人一样,生性敏感,感情充沛,但是缺乏表达的才华,因而常常处于失语和愤怒的状态,他们应该怎么办?
观看本片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伍迪艾伦与伯格曼的不同。影片前半段纽约叙事极为别扭,其中当然早早为后文家居陈设、乔伊心理发展作了铺垫,然而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具有各类平凡人的环境中独独交代成功人士和他妻女的困扰实在太过无病呻吟。本片的基调当然也是存在主义式的,因此大女儿蕾娜塔娇纵的诗意与精英主义视角实在是无法让人认为他是个有才华的诗人。当进展到后半段海边别墅场景时,生活范围的缩小突然能够使人将主角们无聊的观念与他们生活的烦恼区别开来,仅从他们的家庭角度出发,这种所谓女店员式的焦虑也就可以理解了。如何处理生活困境的“不得已感”乃是本片最重要的问题。剧本仍然是精致的,不过伍迪艾伦暂时抛弃了最鲜明的个人风格,也就无怪乎当年受到口诛笔伐了。
说一句近乎冷酷的话:“母亲的死亡应该是最好的一种结局了。” 一个焦虑的,操控的,头发整的和电钻头一样的三句话就能把任何人搞到不耐烦的人,就像她的发型一样,钻得我脑袋疼。三个女儿,继承了母亲的强势,但是和她们的母亲一样迷失了方向,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家庭,通通有心无力。更不用说伍迪艾伦电影里标志性的“无力的男性”角色了,男的是真不行,或者说伍迪艾伦是真的不幸。被二女儿视为vulgarian的新妈妈,一袭红裙的她反而是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人,也给了二女儿第二次生命。
亚瑟作为一个我行我素的专制君王是一切悲剧发生的元凶。他对于家中成员的pua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他想让她的女儿支持自己的新的婚姻;一方面他一心想摆脱自己的前妻,把他当作麻烦一样丢给自己的女儿们处理。无论如何,《我心深处》可能是伍迪艾伦最严肃而且保守的一部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影片中伯格曼式的道德自省,他尽力去排除一切情景之外的意外,展示一个现代生活里胆小、孤独、脆弱、病态的生命状态,并给予出悲观的结局作为一种对现代生活的读解与预示。我认为如果伍迪放开自己过于严肃的创造态度,在结局完全可以安排亚瑟意外死亡,搞出大麻烦的始作俑者撒手人寰,其余人要如何面对,是不是会更有意思呢?
绝对是另类伍迪艾伦电影的第一啊。祛除掉童话和趣味元素,只展露伍迪电影的苦涩内核,以往是讲述寓于家庭的两性关系,这次是讲包裹两性的家庭关系。难能可贵的其实是影片做到了类似《让娜迪尔曼》的纯净视角(不再剥削女性)隔绝了观众由视淫开始的亲密化遐想,这不是一出言情剧,唯一的戏剧性奇观是那场海浪,但海浪吞噬了一切,连带我们凝视的女性对象。影片中出现了数次女性推开男性的桥段,仿佛是要夺回男性挤压占据的镜头,女性的焦虑也终于不是歇斯底里地哭喊以望得到男性和观众的连续性同情和后续欲望,而是寻得身份地位的深处彷徨和脆弱。
严肃,但不够深刻。与伯格曼的几部作品相比还是差些力度。影片中探讨了多种关系,父女,母女,三姐妹,夫妻,婚外情,包括个人创作,虽然剧情存在许多冲突,但无一例外总感觉空洞苍白。这与体量有关(探讨这么多复杂关系只用了一个半小时),但也不单单因为体量,因为体量本身也是创作者自己形成的,归根结底还是剧本的深度力度不够。老头还是适合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出一些真正深刻的道理。当然,当他这么讲出来的时候,你也感觉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了,而这正是Woody Allen区别于其他人的时刻。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甚至有点悲剧色彩。我认为比起混乱,井井有条有秩序还更好一点,秩序可能带来冰冷,但混乱带来疯狂。Mother的角色由秩序变为混乱,再走向死亡。蕾娜达坚持比起诚实,安慰更重要,她没有向mother或Fredrick透露自己对于他们一些事情的诚实看法,Fredrick也没有告诉她那些评论文章的实情,但跟芙琳透露心声。我觉得其实Renada跟Joey一样sensitive。Joey依旧迷茫,即使临近结尾时说我们都该原谅自己,但mother的死给了她极大的痛苦。Father的新生活不知会不会如他所想的那样幸福。故事进行到结尾,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所有问题依然是问题。
缺少了很多伍迪艾伦的味道,没有话痨没有讽刺喜剧,但是不是正如片名所言——我心深处——伍迪用严肃沉重的语调讲述一个家庭幽深的矛盾。母亲沉默坚决地走向大海的那个镜头,与女儿的独白与视觉形成戏剧反差,差点让我以为超现实的意象,可她的确是选择自杀了,大海深处究竟是生存的希望还是毁灭的痛楚,用三姊妹最后的凝望写成了一个寓言。前半段的叙述无疑是破碎杂乱的,到尾声才发现无数暗合的细节,花瓶、出轨、外来者,这个家庭的裂痕随着母亲的离去越裂越大,无言亦无奈。原来和《安妮·霍尔》只差了一年,可戴安演绎得如此疲惫世故,看起来像玛格丽特《情人》中“备受摧残的面容”。最难忘的是乔伊最后提笔记下的往事,所怀念的一切令人伤感动容,她知道了如何抒情。还是第一次在伍迪的电影里收获这些。
2020M8/!故事的架构、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室内戏的调度和构图、各种人物关系之间微妙的矛盾和平衡,隐晦却暗藏犀利的台词,无一不是伯格曼的风格。人物关系杂糅了《秋日奏鸣曲》的母女,《婚姻生活》的夫妻,《呼喊与细语》的姐妹,母亲和joey的内心刻画杂糅了《假面》和《犹在镜中》,这几乎不是致敬,而是几可乱真的高仿了,但工艺是如此娴熟,竟会让人如同爱伯格曼一样爱他。最理性的是投入感情最多的,是最被荫蔽的,一抹沙滩上的红色带来自由和重生,每个人都不必背负其余人做出的决定的后果,那是个体性格使然的必然走向,对自己和他人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听从interior而做出选择。
这些电影总要有点年龄来看才知道导演想要说什么。年轻的时候我们足够坚硬冷血才会被那同样冷漠不问世事的女孩儿所吸引,为她们的才华,为她们的决绝,为她们的清瘦,为她们的冰清玉洁;而有一天,突然就倦了,我们会喜欢聒噪的生命力,亮眼的大红色,想吃就吃不管明天是否到来,不再讨论哲学,喜爱沙滩超过博物馆。其实也不用纠结什么,圆满是没有的,我们只会一生修正,寻找,痴缠,努力。
仍是大段的对话,但一改往日激昂的陈词,它特别温和而深刻。我心深处和大海深处有着照应,它是曾经神经质的,刚愎自用,任性无常,有着病态灵魂的母亲。当我们被生活中的情感淹没时,我们如何摆脱?只能互相宽恕,我们会存活下来,和新的继母,并且自己也成为母亲。三个女儿,除了演员那位比较少出场,Joey和Renata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对照。一个是才华洋溢的诗人,但个人主义,对他人爱说迎合的假话,一个因为丈夫身份而事业不稳,却尽心尽力照顾母亲,说话直白而真诚。Renata虽然是被羡慕的对象,但她却非常害怕自己会变得和母亲一样,曾经面对死亡的那套诗人的浪漫也分崩瓦解。而Joey虽然真诚地面对母亲,却更是一种卑微和忍受,母亲是完美主义,而她不是,这使得她自卑又内疚。两个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复杂感情非常微妙,但非常精准。
本片是擅長喜劇的伍迪艾倫首部悲劇作品,在手法上有借鑑伯格曼,費里尼,布努艾爾等大師的藝術風格。該片通過唯美的畫面和絢麗的色彩來反映人物內心多變的世界,描寫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狀態以及困惑向來是伍迪艾倫擅長的思路,只是此片毫無幽默成分,而是帶著冷峻現實的目光勾勒出中產階級奢华生活背後的落寞空虛,但缺乏伍迪艾倫擅長運用的後現代解構,以至於全片都有一種強烈的鬱結之感,是伍迪艾倫罕見背離觀眾的一次極端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