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精神(1991)

УргаUP:2021-09-20

《蒙古精神》(Urga)是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于1991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讲述了一名俄罗斯卡车司机与居住在中国内蒙古的一个蒙古人家庭的一段友谊,并且刻画了蒙古人的生活状态。本片由俄罗斯与法国公司联合制作。

蒙古精神

评分:8.5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编剧:鲁斯塔姆·伊布拉吉姆别科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主演:巴德玛 / 巴雅尔图 / 弗拉基米尔·高斯特尤金 / Babushka / 拉里萨·库兹捏索娃 / Jon Bochinski / Yongyan Bao / Wurinile / 王彪 / Baoyinhexige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类型:剧情
片长:119 分钟 / 106分钟(俄罗斯)地区:法国 / 苏联
语言:蒙古语 / 俄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套马杆 / 乌尔加 / 接近伊甸 / 草原儿女 / Territory of Love / Close to Eden / Urga
上映:1991-09-01
IMDb:tt0103176

剧情

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牧民贡巴、妻子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以及一个老母亲像祖先一样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一天,一个俄罗斯卡车司机谢尔盖将自己的卡车陷到了水坑里。他大声呼喊求援最终被贡巴发现,被淳朴热情的贡巴请到家中杀羊摆酒款待,并帮他解决了卡车的问题。

贡巴的妻子(城里长大的)已生育了三个孩子,她被医生告诫不要再生孩子,为此贡巴已好几个月没和妻子同房。妻子告诉贡巴有种叫避孕套的东西可以解决这个生理难题,并叮嘱他进城买彩电时捎回几个。贡巴骑马到城里后,在药店里由于感到很尴尬而没有买下避孕套。贡巴与谢尔盖在城里的歌厅一起喝酒,谢尔盖酒后闹事被警察带走,贡巴又托朋友把他接了出来。

贡巴买到电视机后骑马回家,并且告诉老婆没有购买避孕套。片尾显示夫妻二人野外交合,并且因此生下了第四个孩子,取名铁木真。

制作

本片比较通称的译名是《套马杆》、《套马索》。蒙古人在放牧时用套马杆(套马索)来套住动物,而直立于草原低坡的一枝套马杆则是草原上蒙古男女野合做爱的标志,远远望见插立的套马杆便是告诉人们——不要来打扰他们的欢娱时光。

1991年苏联政局动荡,预示着一场暴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将要到来。当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他不想因为局势干扰而放弃拍摄电影,选择在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拍摄新片。“既避开了国内复杂纷乱的局势,也借助电影又一次完成了关于民族和历史的沉重思索。”

奖项

影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响

受本片的影响,捷克女作家Petra Hůlová对蒙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到蒙古居住学习了一年,后来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 Paměť mojí babičce (2002; 以纪念她的祖母),英文版翻译为 All This Belongs to Me (2009)。

简评

2021个人最佳预定。城市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没有想象的那么爆裂,它是女人写在纸上写下的安全套,它是邻居带来史泰龙的海报,它温和的渗透生活,却带来梦里拷问时的惶恐。可以拥抱它吗?它是坐在游乐场里的疲倦,是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的木讷。无论是生活在故乡里还是流放在故乡外,都逃离不了现代性碾压过的主题——乡愁。现代人的戏剧性也体现于奔波在出走与回乡之间,“只要有回家的保障,就可以探索最远的地方”,那么我们要回的家在哪里?我们又何以探索最远的地方?

。这是一部思考过去的电影,草原天空、舒缓的剧情,整部电影透着一股平淡忧伤的气质。本片很多镜头语言及细节都值得品味,巴亚图骑着马穿行在塞西达家门外的走廊,这个场景奇幻且不真实;塞西达因忘记曾祖父名字后的泪目;巴亚图带给刚波的美国电影海报、刚波在游乐场坐飞机后不适应且睡着、刚波去城里买避孕套时的尴尬、刚波买回来的电视及帽子、刚波在草原上骑行的自行车,这些种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事与物都让刚波感到新奇与迷茫,曾经所向无敌叱咤欧亚的蒙古族人,如今也褪去他们的野性,满满融入到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去,刚波后来在草原上跳着蒙古族舞蹈,似是在诉说他不想忘记的蒙古精神;电视上出现的刚波和他的妻子,儿子取名铁木真却在加油站上班,这些禁锢在现代文明下的枷锁,进一步让人忘记祖上及过去的精神。

叹为观止。。偶然看到他在采访里说真正的电影是没有民族界限的、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直接好感大增把这部两国合作讲述三国边境的电影扔进想看。也没想到片头就把蒙古音乐和中亚草原文化的狂热粉丝拽进去了。配乐很绝,蒙古和苏联旋律的交替出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丰富了角色情感、升华了主旨。整体把控特别好,对于一种文化内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遇、冲突和交流的表现方式,时空维度叙述角度的选择,真的做到了极致。当套马杆变成不远处冒着黑烟的大烟囱,人们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接近或说重返“原始”的伊甸。天葬。Manchuria. 避孕套。电视。超现实主义讲述成吉思汗的梦。91年苏联解体,蒙古的血脉几百年前早已注入中亚腹地,人和人,都是一样的人。

年度十佳,巴亚图骑马穿过宾馆走廊,小女孩在朗诵十月革命,居然出现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冈波进城的戏,恍如隔世,感觉很好,彼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旧的生活习惯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有人为此坚守,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与骄傲,骑单车遇见蒙古大军太可以了,历史的厚重感很浓,回忆起过往,联想现在,无论是蒙古,还是俄罗斯,都让人不胜唏嘘,电视,电影,现实,打破了界限,当剧作像套娃一样套了很多层后,那都成了一个东西,唯一的东西——真实

本片试图表达的主题无非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并借机抒发一番没落老帝国的忧伤情怀而已。但影片对蒙古族牧民的观察视角是俯视和猎奇的,对中国社会的拍摄角度是窥探式和符号化的。影片之所以选择在内蒙古拍摄,自然是因为便利的条件和90年代中国人本能的对外国人的友善,然而影片对这些良善避口不谈,着力表现的是西方话语体系中最感兴趣的独生子女和少数民族政策,对无论汉蒙民族都殊无善意和尊重。与上述意识形态方面的突出问题相比,其他虚实结合的拍摄技法、剧情上的疏漏之类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多给一颗星,是为了肯定对三十年前内蒙古影像记录的价值。

这依旧是一个非常男权的故事。草原精神和男子气概对蒙古妻子而言并没有意义,四个小孩只会让她的后半生陷入无尽的劳碌。不管是俄国人还是蒙古人,男人可以畅想往日的荣光,女人只会隐入尘烟。对帝国主义赤裸的美化其实挺没必要的,毕竟这片土地上帝国的衰落和现代国家政权的建立,虽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衰落的本质依然是衰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真不敢相信我会站在这个角度说话……但是这个片子建立在现代化的敌对立场去缅怀帝国主义,我确实还是很难看得下去。)

真想不到这是一位俄罗斯导演拍的,半记录片的形式把蒙古的率真、洒脱、奔放一并呈现了出来。也在讨论性与生育的问题,蒙古和西藏这些偏远地区都有待解决,他们本就与外界联系很少,当城里都骑自行车时,他还是骑的马,思想的滞后、宗教的信仰、传统的束缚让问题逐渐边缘化。两处超现实也是令人寻味,邻居把马骑进房间、男主做梦梦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现代文明对偏远地区的冲击远不止这些,性解放还有待提升//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人在自然面前的自我认同

片名和海报散发着悲壮气息,当毛子出境,意外转向喜剧路线,直到做客蒙古包,前半部分叙事平缓,伪纪录片段充斥“生活流”,这种纪实效果透出一股真实感。刚波进城后,前后两场梦境串成一部穿越连续剧,在游乐场坐飞机,空中视角很飞,在草原吃洋罐头,喝果汁摈用吸管,更习惯入杯豪饮,超现实梦境让我想到朱文的《小东西》。醉酒邻居骑马串门,天天优哉游哉。《夕雾花园》中的地图刺青是巧妙,但《蒙古精神》里的乐谱纹身更贴合剧情,自然而不刻意。避孕情节和《气球》异曲同工。彩电及其播放节目化作象征符号,自行车和史泰龙海报亦然,电影上映日期和苏联解体都是在1991年,一个时代悄然落幕。

纪录片式的镜头,文明与“野蛮”从最开始就二元对立,草原人与外国人不同的生活习性,互相建立观看视角,从宰羊到吃羊,饭桌上短暂交汇。落后文明被现代的过程,同样是好奇与矛盾参半,以电视和避孕套等标签化的现代物和视觉化梦魇的方式,直观表达内在的蒙古精神——以对文明和现代的破坏,固守本土。开放式的理想化结尾,两代人更迭,完成了生活的现代,成为地球人和地球村。

可能这里确实要玄学地提点一下,米哈尔科夫是把避孕套作为汉人阉割牧民的象征物来使用的,相较烈日灼人里吊着斯大林画像的热气球而言,这里的处理更为巧妙,后半段还出现了成吉思汗大军踩爆电视机的剧情作为呼应。91年,贾樟柯还搁山西混吃等死,而米哈尔科夫已经在本片后半段的呼和浩特之旅里拍出贾樟柯味了。改开早期的西北县城里,苏联解体后流落出来做生意的毛子大兵在全是城市户口的汉人的迪厅里露膀子演唱,而后又被绿军装的晶哥给严打掉抓局子里,接着又让在外宾饭店里演奏的汉人钢琴师和蒙人兄弟骑着马给赎回来。整个故事奇妙无比,三种文化冲突与你之时代变迁的线索嫁接得意味深长。结尾牧民新买的电视上还出现了刚刚卸任的戈地图在阿美访问,在他的逝日看到这个还真是恍如隔世。三十年过去,本片好像什么都预言了,也好像什么都没预言。

大师之作。几度恍惚,觉得是在看安东尼奥尼镜下的纪录片。一个俄罗斯导演,在中国北疆的广袤草原,拍一个曾经无比辉煌但如今逐渐消亡的蒙古族精神的故事。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搭配非常稀奇,又有些让我们自愧汗颜。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被冲击和消亡的影片有很多,大多都是从广而全的角度去批判或呼嚎。而本片,导演选择了“安全套”这个细节,既是全篇男主从迷茫到进城探索,最终到笃定返回草原坚守传统的麦高芬与线索,又Q到了当时计划生育政C的可笑,最终又导向男主“竖套马杆拒他人”这个极具蒙古特色的交欢礼仪,将故事做了正向的收口。这点,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在《气球》中也有探讨,只不过,没有本片俄罗斯人的这条支线,显得些许单薄。最喜片中两处超现实段落,一是成吉思汗铁骑惩罚即将丢失传统的刚波,二是刚波与妻走入电视机的封锁,因此两段,封神

巴亚图骑马穿过宾馆走廊,小女孩在朗诵十月革命,居然出现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冈波进城的戏,恍如隔世,感觉很好,彼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旧的生活习惯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有人为此坚守,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与骄傲,骑单车遇见蒙古大军太可以了,历史的厚重感很浓,回忆起过往,联想现在,无论是蒙古,还是俄罗斯,都让人不胜唏嘘,电视,电影,现实,打破了界限,当剧作像套娃一样套了很多层后,那都成了一个东西,唯一的东西——真实

获得奖项

  •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8届独立精神奖
    第8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6届欧洲电影奖
    第6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Film of the Year
  • 第50届金球奖
    第50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帕西内蒂奖-最佳影片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第1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