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天堂(2016)

РайUP:2021-04-03

《战争天堂》(Paradise)是一部2016年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执导的俄罗斯剧情片,入选第73届威尼斯影展主竞赛片。康查洛夫斯基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导演奖。

战争天堂

评分:7.8 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编剧: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埃伦娜·基斯勒瓦
主演: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 / 彼得·库尔特 / 维克托·苏霍卢科夫 / 菲利普·杜克斯纳 / 让·丹尼斯·罗默 / 乔治·兰茨 / 托马斯·达青杰 / 伊琳娜·杰米德金娜 / 克里斯蒂安·克劳斯 / 雅各布·迪尔 / 拉莫娜·库泽-莉比诺 / 薇拉·沃隆科娃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30分钟地区:俄罗斯 / 德国
语言:俄语 / 德语 / 法语 / 意第绪语
影片别名:寻找天堂的三个人(台) / 见地狱见天堂(港) / Ray / Paradise
上映:2016-09-08(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4551318

战争天堂简介

1942年战时的欧洲,奥尔加,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她的案子被分配到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手里,奥尔加想用身体交易换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好色又胆小的法国人还在犹豫不决,就被抵抗组织一枪送去见了上帝。
  朱尔斯被枪杀后奥尔加被关进犹太集中营,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在战争开始前,两人曾在托斯卡纳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在那里,赫尔穆特曾对奥尔加一见钟情。如今,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成了为一点点生存可能抢死人靴子、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而热爱音乐和契科夫的德国青年,放弃家产和一切,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相信和追随的纳粹事业中来。在每天都要死一万多人的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两人踏上一段扭曲的关系。在战争后期纳粹全面失利的时候,赫尔穆特做好了假护照决定带奥尔加一起逃往南美德国殖民地,这让对生存有巨大渴望的奥尔加激动得无以复加。然而奥尔加在集中营里偶遇自己曾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让她一念之差,在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

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最佳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第21届金卫星奖电影部门 最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这部画面精致如艺术品一般的黑白影片竟然没有在北美公开放映过,学院的评委们只能通过寄来的DVD,在电视上观看如屎糊一般的阉割版画质。即使这样,本片还是挤进了最佳外语片的9强,但也止步于此,最后连个提名都没有捞到。

奥尔加的圣徒角色,没落白俄贵族经历了两次起伏,白俄贵族沦为巴黎难民,达豪集中营底层到一号首长的保洁员。当首长替他安排好撤离,她却替难友赴死。在苏俄文化传统中有独特地受难等待弥赛亚来临的情节。最后上帝为她打开天堂之门,体现了这种弥赛亚情节。电影串场:在天堂门口接受问询的检查桥段和屠格涅夫的诗“门槛”结构很类似。最后一道光才知道在观众位置上的听众是上帝。

大段大段的固定镜头和独白,静默的压抑之后带来的也是无声的感动。直面人的不确定性和内心的复杂与挣扎,这是我喜欢的地方,几乎每个角色都同时有着光明和黑暗,我看到他们的动荡与挣扎,甚至说我看到他们自我欺骗背后的真相。直到片尾才发现片名中的天堂不仅仅是指所谓“德国天堂”,同时也是审判,真正的审判。但我不喜欢最后“判官”的判定,突然施加道德审判增加了宣传教育的意味,不如就让自述到那里结束,没有谁去天堂或者下地狱,毕竟我们似乎都无权评判,人如此复杂,尤其是这部电影中所展现出的这样的不确定,可电影最终却仍然要给人下一个评判,谁又有资格判定如何更高尚,如何更低劣

画面是真精致,“天堂审判”的概念同时作用于人物刻画、价值主题表达以及影片的整体结构三个方面,但对于三大电影节体系的片子并不新鲜。倒是男主和他的拄拐朋友,好想看他俩彻夜畅聊契科夫,“那时候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战争天堂》的摄影结合了35毫米和16毫米的胶片,精美的明暗对比让人印象深刻,4比3的黑白画面和考究的打光,让人想起黄金时代的单色摄影。画面的风格非常符合占据影片绝大多数篇幅的1942年至1944年间的岁月,近乎四方的镜头成功凸显了战争年代对人性的禁锢,以及罪恶的集中营地狱般的逼仄空间。

对女主的行为性格描述的相当到位,断层式落差生活面前对比性极强,所以出现面容表情和行动极快的掳走刚死去还有体温的鞋,你可想而知。当得知可以逃离,瞬间得寸进尺和最后的自我牺牲同为矛盾体。对于电影而言就像一个窥探的生死灵界点,是否可以上天堂的一场审批。自我意识极强,喜欢的可能很喜欢,反之亦然。

完成度很高,节奏很好,本以为是犯人的口述,看见第一个男人时候才明白是死人的口述,喜欢这样的设计(也算是推进剧情的小小偷懒技巧),最后画外音开口让人想要流泪。男主和女主最后做的抉择都有些超出预料。一些切入点很棒,尽管是前几年拍的电影,仍能补充我对二战和其中的人们的认知。有几个情节设计让人动容,看见男主朋友抱着男主的大腿低语那里我真的受不了了(尖叫)因为是2倍速观看,损失了一些韵味,应该会再看一次。

过度理性、秩序、完美的外在包裹着内在的极度疯狂与人性泯灭,即使是战前托斯卡纳庄园的夏日热恋,也只剩黑白灰的冰冷。结构上,法国人是个冗余,前后两段严重脱节。刻画上,德国人为了完美的天堂愿意奔赴地狱,那在地狱遇到旧情人,又如何在破灭里等待最后的审判,两个极端的冲突却在温吞里失去了冲击力。理性与疯狂原来只有一步之遥,在可怕的机器运行之下,人要么是撒旦,要么是鬼魂。

两小时的电影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说实话不是引人入胜的情节,中间穿插三个主角的讲述,好似让观众从上帝视角去审判这三个不同身份的人,最后只有这个女人得以去天堂。初看封面海报的时候,我竟没有发现寸头背后是个女人,德国军官回忆在托斯卡纳遇见她的情节时,我都很难将美丽优雅迷人高贵的王妃跟集中营里从死人脚上扒鞋子的她联系在一起,没想到最后一刻她选择把生的机会给其他人,自己从容地走向毒气室。

天堂前的审判。当被问及生活中胆小的我为什么很喜欢看战争叙事的作品,总觉得难以描述复杂的原因,应该是对那个直面终极问题,直面死亡,直面人性,直面理想,直面完美的答案的执着。甘愿承担不该由自己承担的错误来获得救赎,这是多么斯拉夫的理想啊,多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想。女主的演技真不错,只是一开始特别出戏,总是想到「亲爱的同志们」里的那个形象。贵族青年也让人印象深刻,曾经热爱契诃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痴迷超人,痴迷完美,誓死用地狱建造天堂。

心软的警察父亲、救过犹太孩子的俄国女人、热爱俄国和契诃夫的德国军官,三个善良的亡魂。边展现集中营生活,边穿插三人对镜头自述,最后上帝声音响起:不用怕,进来吧,然后一道光,结尾震了下。战争对nobleman的泯灭:“我从牲口变回人、女人,甚至开始想口红和皮肤,一切只因重新有了食物和睡眠而已

:纳粹是一座弥漫腐臭的熔炉焚烧昔日的祥和、焚烧无辜的生灵。纳粹的信徒践踏身世显赫者的尊严、纳粹的信仰摧毁上流权贵余下的人性。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因其始,也因其终。纳粹的暴行罪不可赦。整部影片均采用消色镜头还原电影年代质感的同时也是对于二战战争的沉痛反思,现实与天堂的蒙太奇颇有新意,片名与立意不错一石二鸟,最后的结局可笑、可怖、可喜,也是直接表明了导演的立场,感谢还有深陷苦难的人能心怀善意。

获得奖项

  • 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银狮奖-最佳导演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1届金卫星奖
    第21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