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亚拉号(2018)

AniaraUP:2021-05-26

剧照演员表影评
安尼亚拉号

评分:7.1 导演:Hugo Lilja / Pella Kagerman 编剧:Hugo Lilja / Pella Kagerman / Harry Martinson
主演:Arvin Kananian / 艾米莉·强森 / Jamil Drissi / Pablo Salvador N.G.
类型:剧情 / 科幻
片长:106分钟地区:瑞典 / 丹麦
语言:瑞典语 / 西班牙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星艦迷航:阿尼亞拉號
上映:2018-09-07(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7589524

安尼亚拉号简介

阿尼亚拉是众多宇宙飞船中的一艘,用于将地球人口运送到他们的新家园火星。但就在安妮亚拉离开被毁坏的地球时,她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并被击落。安妮亚拉的乘客慢慢意识到,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在一个空旷寒冷的宇宙中继续前行。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在1956年写了《安妮拉》。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丹麦语、芬兰语、英语、俄语、捷克语、阿拉伯语、日语和最近的中文。它曾作为歌剧和几部戏剧作品上演,但从未被拍摄过。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地球很快就会变成。。。

第32届欧洲电影奖费比西-发现奖(提名)

简评

一艘前往火星的飞船半路被一颗螺母击穿能源系统,于是开始了无目标的宇宙漂流(我不理解为何没有备用燃料),于是飞船成了个封闭环境,我以为这电影要建立什么社会模型呢——地球成了类似伊甸园的记忆,而帮助人们回忆地球画面的系统坏了以后宗教也诞生了,还有场舰长显露独裁倾向的戏——但这些都是表面功夫,电影整年整年章节式的结构,呈现的乘客们的状态始终只是——绝望,中途发现疑似燃料棒的戏又加深了这种绝望,直到数十年后的片尾,他们靠近了一颗类地星球,所以本片的核心,是宏大宇宙映衬下人类之无助,并最终流露出些许希望作为心理救赎,这是个经典科幻小说的架构&主题,本片没有什么艰深或先锋的思想,只是略显古板的讲了个老故事。成本的局促显而易见,可能找个酒店就当飞船来拍,演员的服装品位糟透了。夜店炫光色调,中年拉拉元素

阿尼亚拉是众多宇宙飞船中的一艘,用于将地球人口运送到他们的新家园火星。但就在安妮亚拉离开被毁坏的地球时,她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并被击落。安妮亚拉的乘客慢慢意识到,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在一个空旷寒冷的宇宙中继续前行。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在1956年写了《安妮拉》。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丹麦语、芬兰语、英语、俄语、捷克语、阿拉伯语、日语和最近的中文。它曾作为歌剧和几部戏剧作品上演,但从未被拍摄过。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地球很快就会变成。。。

飞船因意外飘向外太空,失去家园在宇宙流浪……估计船上人类的命运就像虚拟主机mima承受不了巨大的悲伤而结束。多少代人才有500万年,估计成了太空中的泰坦尼克号。我们用多少年才能找到像地球的家?地球是不二的家,美丽蓝星……本片略闷但挺有意思,一趟不回头的路,痛苦是因为失去了希望和意义,精神失去了寄托,挺有哲学味道,我们接受或放弃或反抗,人类有没有最后对抗荒谬的伟大,值得一看

令人对浩翰无垠的漆黑荒凉宇宙,产生泰山压顶般的幽闭恐惧症。活在青山流水鸟语花香的地球,真好。原以为电影发展下去会出现《动物农庄》《苍蝇王》般邪恶吃人社会,还好只是欧式颓废群交迷幻派对厌世自毁。「这艘船就是星星」之所以行不通,并不是现实上活不下去,而是精神上活不下去。星舰文明成了活坟墓,也许是北欧悲观情绪作祟,更多是表达对大自然的依恋和赞歌。原著本是一首长诗,电影却太偏向现实主义,欠缺诗般的美感和情绪力度。

来个不正经的短评①本片大幅度裸露为剧情,好②没有希望会让人堕落,但是有希望其实也会堕落③为什么舰长不被反?后来看其他人影评说,保留最后一丝希望,假如要开船还要靠他④人要面对现实,不能回地球,至少不会死,要利用剩下的物质,重新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持物质文明,继续让人类继续繁衍。下一代生下来,都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过什么,他们根本不会知道失去了地球的痛苦,就教育他们面对剩下的资源就好,继续科研循环生态就好。⑤活在中国真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有精神文明建设。这点算正经悟道吧,脱离电影主题,我显得不正经了。⑥女主你太老。让整个观感降分了许多。最后~ 给四星,。值得看一遍。

外星移民、人造引力、电能无限,这么发达的科技却没有备用的推进方案;片中所有问题都是精神层面的,却没有半个是物质层面的;这么多乘客没有想修船的,也没有反抗机组的,全员逃避现实,而且在崩溃前就产生了邪教,离谱;披着太空的皮,讲的全是地球故事,随便换成个地球末日背景,片中的情形都能通用;不愧是北欧片,脱离了性和自杀就不会讲故事了,展现宇宙浩瀚人类渺小的情形如太空旅客、太阳浩劫、深空失忆、2001都把故事讲得很好,而这部电影中只有无病呻吟;总而言之,本片搭建了一个不存在的舞台,讲了几个矫揉造作的故事,于科幻片不及格,于文艺片也不及格,不建议浪费106分钟的生命

章回体结构。通往火星的过程是一场没有归途的单程旅途,星际探索只是困于周遭陌生人事的泡沫幻想。片头地球的终结遗留最后一曲的毁灭寓言。丑陋的群像描写,巨大沉默的安尼亚拉号,灰烬飞鸟。沉迷逃避影像,MIMA的自毁行为源于悲痛。自杀只是开始,邪教处于疯狂试探的边缘,交媾是最后失智的挣扎,而新生才是步入无尽黑夜。一旦将人类置于漫长的时间与无边的空间之下,这一物种的存在显得更加毫无意义。宇宙眨眼的瞬间是人类的数百万年,而我们的一生则是慢性自杀。宇宙石棺,安尼亚拉号。欢迎乘坐。

我以为到了最后还会出现一下奇迹,直到我看到了第5981407年后才觉得深深的震撼与遗憾,大家明明只是想去火星生活,结果永远都回不来了。飞船里面的生活也是转变非常大,从Mima自杀后就完全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了,其实也是如此,最后能给人希望和与地球最后的记忆的东西都自杀了,自己也就真的回想不出当时的那些记忆了。第三年就能产生宗教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壮举,信仰崩塌后需要寻找另外一个信仰来支撑自己活下去,可惜再伟大的信仰也难逃时间带给人们的摧残。不过这五百多万年以来居然没有一个小行星或者是星球把它撞碎或者是吸引过去碾碎吗,安尼亚拉号自身的设计也真的能撑得过五百多万年的飞行吗,我其实还真的蛮好奇的。但是很多镜头都给我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不过在这种小成本电影下能做出这样的效果已经是太令人震撼了

231202,碎片的章节,每一个新时刻讲述的故事都超乎预期。科幻属性不强,更多在无垠的黑白宇宙里讨论爱、绝望、选择、悲伤和生命;但新科技的存在却又浸润在全片的背景中,时不时以Mima的自毁、宇宙的颜色变化、未知的巨大「矛」体的方式跳出来,以平静的前卫带来一阵撼动。也可以窥见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终极时刻想象的差异,而这种寒冷,疏离,文明的暴动格外打动我。准备尝试一下原著。

我宣布,这是目前我除《星际穿越》之外最爱的科幻片!10月4号在从北京回来的列车上看了这部电影,未看前已有“我亦飘零久”之感,看完后更觉无限怅惘。我离开北京方三月,已觉京城春华如烟云,风物早不再熟悉。那么,离开地球呢?会多想念啊。因此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MIMA,它让人们在茫茫宇宙中漂泊时能重新切实感受到地球上的瀑布、泥土、草木。人总要有些寄托,才能怀有希望活着。前几年国内洋溢着《流浪地球》的激情:面对灾难,人总是有办法,也总会出英雄。但《安尼亚拉号》平静地告诉我们,人,算什么呢?如此浩瀚的宇宙,人算什么呢?600万年后,安尼亚拉号终于经过了另一个宜居的星球,但这不过是宇宙的恩赐罢了。如果上帝愿意,6000万年也不是手掌反复、眼皮开合之间。

不说安妮亚拉号,人类也不过是玻璃杯之神之中的一颗气泡,在茫茫宇宙中绝望地漂流。没有物资,没有燃料,没有援助,没有希望,MIMA作为船上人类的精神支柱死了之后,绝望之中诞生邪教,但其实邪教的影响实在有限,人类最终都是在绝望中自我消亡。船上人类顽强地制造希望,捕获未知探测针,制造虚假的过往投影,但其实都是徒劳无功,片中结尾非常震撼,五百年后,一切都烟消云散。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气泡。

对于刚刷完全套《三体》的我来说本片的设定倒是不难理解。“安尼亚拉号”是一艘执行火星移民计划的飞船,但意外与小行星相撞脱离轨道有可能终身游离于太空。飞船上所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影片通过后勤管理员的女主基本一个年头一个主题的方式来讲述。让民众失去希望的言论流传,很多人相继自杀;性生活也回归于纯粹的繁衍。或许剩者为王,经历了无尽的孤独和煎熬,片末是飞船已经靠近他们想逃离的地球。。。

获得奖项

  • 第32届欧洲电影奖
    第32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费比西-发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