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01)

ディスタンスUP:2021-08-26

距离

评分:7.4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主演:浅野忠信 / 井浦新 / 伊势谷友介 / 寺岛进 / 夏川结衣 / / 远藤宪一
类型:剧情
片长:132 分钟 / Argentina: 135 分钟(Mar d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这么……远,那么近 / Distance
上映:2001-05-26
IMDb:tt0278413

距离简介

名为“真理的箱舟”的邪教集团在东京的自来水源里投放病毒,致使上百人死亡,近万人受到伤害。在此之后,投毒的五名主犯被教众杀害,教主亦自杀身亡。该事件轰动一时。
  三年后,当初四名主犯的亲属来到“真理的箱舟”位于山中的遗址,扬撒骨灰,祭奠亲人。然而,他们停在山口小路上的汽车被盗,众人被困在山中。随后他们遇到坂田(浅野忠信 饰),当年投毒小组中临阵逃脱的第五人……
  本片荣获第16届高崎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夏川结衣)和最佳男配角(远藤宪一)三项大奖。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是枝裕和

简评

.6想看,昨晚终于看了。果真不看这部对是枝裕和的印象是不会完整的,他一直以来对社会议题都有关注和反思,而且总是角度独特,这部就聚焦在“加害者”的亲属:当加害者死去后,受害者及相关的人会将怒气转嫁给他们,而他们却非常特殊,“具有非黑非白的二重性”。全片即兴拍摄,没有完整的剧本和对白,只基于导演了解的真实人物并给出“人物设定”,而让演员即兴表演。还有几个很有趣的故事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都有提到。井浦新真是太嫩了,而且演出了年龄差,所以他其实是教主的儿子吧,去看望的老人也是事件受害者或者是夕子的父亲(都喜欢小野菊),他这样做有赎罪或代替夕子而活的意思?看到火车上他和浅野忠信的对话时反正心里一惊。因为花时日影团的活动而终于看了。

还是是枝裕和的风格,一贯的很安静,什么也没说,就讲述日常,平静的可怕,下面确实暗流涌动,这件事情开始前结束后的大家的伤痛,都藏在这些日常里。晃动的镜头,仿佛就把我们带进他们的世界里,现实与回忆交错,流动的水声混杂在一起。现实不就如此,任何事情新闻过后,大家都会平静如以往,仿佛没有发生,与之相关的就是那么些人,而这些终究伴随着回忆,跟着他们一起。好多事,没有原因结果,就只是此刻

很好的切入口,被蛊惑进入邪教并不是单纯的本性恶劣而已,被丈夫忽视的妻子,沉迷于救人教书的医生和老师,在社会里被排斥的人,没有一个扁平的人物形象,“距离”这两个字体现在方方面面,城市里人们的距离,邪教里人们的距离,人们和亲人爱人的距离,因邪教又凝聚在一起人们的距离,我们是需要掌握到合适的度的。可以说这是一部绿色的电影,但绿色在阳光下总是不那么纯粹了。

几处拍摄湖面的镜头都好好,水雾逐渐笼罩的感觉真的很棒。电影最后是枝导演借着井浦新祭奠了他电影开拍前逝去的父亲。“距离”以加害者亲属为主角,诉说了跟以往电影不一样的观点与模式。是枝裕和所想表达的:孕育这个加害者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能从简单的对立面和道德制高点出发去批评,法律的惩治与社会的原谅和接纳绝不是矛盾的。

此部作品表现出是枝裕和导演对社会现实题材的捕捉,本片根据1995年“奥姆真理教”事件为背景,同后面的《无人知晓》想类似,但相比后作,这部表现的情感更为委婉与隐忍,如片中的人们一样对待他人时都会有一种不可演说的距离感,而相反那些主角们的入教亲属们却没有这股“距离感”,像一家人一样袒露自己的心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本片不仅仅表达了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还有就是看到了我非常喜欢的演员寺岛进的演出,虽然在《下一站,天国》中有出演,但这部中戏份更多且角色更重,看到了不在北野武电影下的他的另一面。但不得不说早期的是枝裕和作品依然过于沉闷,非常明显的纪录片影子在其中,是一直不断在探索自己成熟电影风格的阶段。

追随的镜头,克制的表达,处处显示着观者与故事(事件)的距离:它拒绝展示自身并在每一个镜头中逃离,这一断裂性本质地内在于故事自身之中,以至于企图还原故事真实的尝试总已是一种回溯性地对敞开的真实的构造活动,在此穿插在连续叙述中的片断,就成为了观者穿越幻象,向事件自身不断趋近的踪迹(并不是从一种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而是在一种自反性的自身认识过程上来理解)也就是在这里,一种观者对事件重构的冒险开始了

仍可看出导演处理这个题材的暧昧与困惑,看似中立但又向加害者偏移,试图为偏执的暴力分解出一个可供依循的、根植于家庭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最终,影片将内部的“距离”解读为亲情中的疏离,却忽略了背后仍有经济结构、资本异化、民族性等一系列宏大的命题。导演袒露了他的真诚,将救赎的可能寄托在亲情、家庭与血缘的粘结之上,这也与后期一系列关注庶民生活、血缘与婚姻的影片一脉相承。然而,人物群像的分散捕捉却造成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加重着接受者的不解,这一点,可能对于导演而言,也是始料未及的。

纪录片手法和故事片框架结合,是枝裕和从电视导演向电影导演转型过程中的“真实人间计划”;半开放式的表演和台词,让影片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切面,导演的才华也在这种镜头捕捉和组合里,以内敛的形式逐渐显露;故事的角度来自脸谱化的新闻报道中缺失的一环,加害者的亲属,相比被害人遭受无妄之灾,身边人为何会变成如此的问题,则更加无迹可寻;过去的已经过去,眼下的人还需重建生活,湖面雾气弥漫,伤痛比冲天的火焰还要灼人,从林间的小屋转回到东京车站,被刻意忽略的谜题在暗处与时间搏斗;

是枝裕和前三部其实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三部曲,这中间不仅有对自己拍摄方式的探索,还有主题的复读与其中微妙的变化:回忆/死亡/创伤与理解。《幻之光》中的那束光像是未来温暖的希望,理解是在苦涩之中慢慢咽下的,就像柄本明的眼神一样,堆积着时间的纹理;《下一站,天国》中的天国可以是逃避也可以是直面,只要选择一种方式即可进入天国,但那入口本身就是死后的是虚幻的,最珍贵的记忆往往是生时无法放下的执念;《距离》里则少去了这一层希望的象征,强调了生与死之间的鸿沟,也映射出人与亲人之间心的距离,火烧得尽照片烧不毁回忆,理解也不代表和解,遗憾始终在内心回荡难以忘却。

非黑非白 被留下来的人/导演的第三部长片,却是实验和探索性的,很纪实的拍法,很闷,整个前半段比较散,不是很喜欢但总的来说还是有种很奇妙的气质,演员的状态给我感觉介于自然与真的发愣。有趣的是,对身份撒谎的阿敦却是唯一对生活坦白的人,阿实对孩子漠然,老师下班回家,胜似乎并不是学生?(沉闷得看不入脑可能有误)看完才读书里这一节,学习给演员差别信息量的方法。

纪录片手法(镜头、灯光、录音)。梦境般连接的回忆片段,在乎人物的状态而非戏剧性,恐惧、疏离、不理解,孤独,人物转变的过去,思想上的挣扎,戏剧性的部分全部留白。其实片段之间的剪接可以更自然一些。社会的距离,人的距离,相互的不了解。背负着最多秘密,最渴望亲情的arata和有爱人相伴,最轻松随意的伊势谷的对照。作为联结存在的浅野忠信,串起家属和逝去的亲人,串起过去的教徒生活和当下的沉重疏离(也许还有未来?祭奠和改变也许仍然会持续)。冲天的火光烧毁栈桥,以后不用再去思念,arata是愤怒还是悲伤已经说不清。父亲角色的缺失,精神的迷茫。邪教组织成员只是恶魔吗?他们也有家人,只是无处不在的苦闷和不理解,究竟能把人变成什么样子呢?是枝的思考有些幽暗,似乎也得不到回答。

距离是什么?距离是,即使我们是父子、是兄弟、是夫妻,即使我们如此亲密,我却只能从别人口中了解你。全片最触动的地方是那句”教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父亲的怀恋只能这样隐藏在不经意的提问之中。说是电影,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用记录片的拍摄手法,给人以真实感,也许他们现在仍会每年聚在那座山上祭奠死去的亲人。刚准备看是枝裕和全部作品时,点进这部电影里看了一眼,发现画面又抖又不是很精致,以为会是个难啃的大部头,但居然一天内就看完了,一看就莫名的停不下来,也许是对聚在一起的原由的好奇,也许是沉浸在那淡淡的忧伤却又必须往前的生活之中了。

获得奖项

  •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