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2006)
UP:2021-11-04演员表影评剧照
评分:8.2
导演:陈明
编剧:周劲翔
主演:
类型:动画 / 短片
片长:16分22秒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Legend of Shangri-la
上映:2006
IMDb:tt2105015
桃花源记简介
本美术片取材于陶渊明笔下家喻户晓的同名故事,在3D技术平台上巧妙运用了多种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水墨、剪纸、皮影等。2006年,该片荣获日本TBS电视台举办的DigiCon6+2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作品、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大赛最佳短片等大奖。
东晋年间,以捕鱼为生的武陵渔人无意间闯入一片世外桃源,较比外面喧哗、残暴的复杂世相,那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祥和的单纯日子,他从这些朴实的村民身上,得到了从没有过的温暖。但这片美景恍若梦境,可遇难求。
简评
这几天看上影厂几十年前创作的动画片,感慨水墨、剪纸、戏曲、皮影戏这些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怎么渐渐没落了,这些元素也没有动画从业者使用了,现在的动画人物建模都是大眼睛锥子脸,千篇一律,很遗憾。没想到这部短片让我重拾信心。熟悉的水墨画如《牧童》,皮影戏人物也很有历史厚重感,赞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更多的是基于当时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而诞生的幻想,当时朝廷黑暗,赋税严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就诞生了这样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形象。不过本片中的渔夫应该是去到了桃花源,渔夫手中的桃核便是证据,影片的最后渔夫无心插柳柳成荫,随手埋下的桃核长成了桃树,这也是说明心中的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去建立。
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把渔人设计的这么丑,实在有碍观瞻。故事大家都熟悉,到最后看到渔人想象中再见桃源的一幕,突然有了些课文里没能感受到的万千感慨和怅然若失。理想的世界像梦一场,现实痛苦,才会寄托这样一个和谐美好的乌托邦世界。只是一场梦,却值得终其一生的追寻。
今天终于觉得该清理下想看的视频了…能看多少是多少,在那之前,就先别标记其他新的想看吧。桃花源记是我喜欢的画风,喜欢的风景,喜欢的农村生活,美好简单快乐…真真就是人间天堂。可惜,那样美丽的天堂无论在古时候还是现在,其实都极其稀少…稀少到我也以为,那可能只是一场美梦…但我更愿意相信:在世界的无数个地方,确实有这类那类的桃花源~
或许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闭上眼睛,也许能够到达心中的桃花源。这一部传统风格的美术片,剪纸、水墨、泥塑、布偶等都用上了。优美的画面和诗一般的意境。那一片桃花盛开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导演很好地遵循和再现了陶渊明的原作,首尾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设计,如渔人进入桃花源是靠一条被他放生的小鱼的指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清晰吸引人了。打鱼人的心理描写到位,对刘子骥的那些描述也不错,如果可以穿插文言文,配音若再细腻些,这片就更完整了。
大声疾呼:真的牛逼!陶潜,东晋最伟大的文学家,没有之一,在他的笔下,桃花源被勾勒为东方的乌托邦,但也仅仅这是一个虚幻的梦,而本片则将意义深广,片末渔夫又看见桃树,暗示着死亡,也许刘子骥也已经找到了桃花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动画里水墨、皮影、剪纸的结合很有趣,还有很多小细节做得很美,比如水下东西的颜色与动态,桃花源里外画面颜色的反差等。不过渔人一年四季不穿衣服确实很奇怪,苛捐杂税与鞭打、最后一个相信的人,显得过于戏剧化和套路而不够自然深刻。但是,看完动画,桃花源也成了我脑海中不断回味的场面。现在连农村的物质生活都能达到桃花源的水平,但是每个人仍然烦恼缠身,那种理想而简单的快乐,对于当代人有了新的意义。
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还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梦呢?最后的桃花是真的开了?还是主人公的另一个幻想呢?桃花源的无忧无虑,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现实的对照。我们难道不会想象有那样一片净土,可以安放疲惫的肉身和灵魂吗?真正的世外桃源只存在每个人的想象之中,它不必具象化。只在我们到不了的彼岸。另外动画的皮影,山水,色彩真的很美。
讲故事的形式有创新,水墨剪纸皮影色彩音乐,把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技术结合相融,画面感染人,故事情节人人熟知但也抓人。中国文化里有大量取之不竭可供创作的素材,不要可着西游白蛇封神转了,技术没问题,素材角度和好故事才是目前最要关注的。
相比原文改变了叙述视角,增加了起与合,也有创作者的一些私活。画面美好,但同时也很杂乱,人物以传统皮影戏的形象表现,中规中矩,但始终粗糙了些。鱼、桃核贴图明显,配乐跌宕起伏,但中间的流行乐与鼓点听了很不舒服,出戏。小鱼的加入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起因的合理性:渔夫放了小鱼所以觅得桃源,但因此让找到桃源的原因变得十分扁平和幼稚。桃源并非因为渔夫的善念而存在,也非因为渔夫与官僚的贪念而消失,短片对桃源的无忧无虑与外界苛捐杂税的对比、渔夫是去是留的矛盾以及得而复失觅而不得的空旷寂寥感表现得不错,但桃源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圣地,其意义上不止于现实的不同。根本原因就是短片对刘子骥理解的不足以及塑造的扁平,包括陶渊明这个叙述者的缺失。片子把桃花源当做都市怪谈,也就难以深挖背后的价值。
山水画+皮影+剪纸,非常美,描绘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渔人辛苦打鱼所获甚少却也要被官员抢走,朝代更迭,不变的是苛捐杂税,不变的是生活困苦。难怪黑格尔说,中国古代没有文明,没有哲学,不过是恶棍轮流坐庄,强盗换班执政,老百姓甘当炮灰,被三座大山循环压榨。可是孙中山先生推翻了2000年封建专制,又好到哪里呢,不想核酸不想封控不想辛苦劳作到手3000元又能如何。可悲可叹。
少见的皮影戏风格,画面绚美,配乐声音略重。在遵照原作的基础上在渔夫游历桃花源之前及之后扩充了些许合理的戏份,使故事以渔夫为中心,更完整,更有批判意义,尤其是结尾桃花源的桃核长成桃树,渔夫终于在现世也找到了这份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