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的葬礼(1969)
薔薇の葬列UP:2021-04-13
蔷薇的葬礼简介
跟所有的先锋电影一样,《蔷薇的葬列》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男同性恋异装者在镜头前演出自己。男主角Eddie是一个年青的男同性恋异装夜总会的招待(电影并没有明确说他是娼妓),同夜总会的经理(madam)不和,同经理的男人,也就是俱乐部的老板有一腿。Eddie总是处于一种很压抑的状态之下,在不断的闪回中他的童年往事逐渐清晰: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于是他对妈妈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很强的占有欲。他本来想和妈妈相依为命,但是妈妈最终还是出去找了个新的男人。于是有一天,Eddie把妈妈和妈妈的情人用刀刺死,并在妈妈的身上捅了很多很多刀。故事回到现在时。俱乐部的老板终于把原来的经理甩掉,导致经理为情自杀,Eddie晋升为新的经理。在夜总会改朝换代之后,Eddie和老板开始双宿双栖。一天晚上,老板在Eddie新搬进来的行李当中发现了Eddie小时候的照片……结果是老板在厕所里刎颈自尽,Eddie用老板自尽的刀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简评
《蔷薇的葬礼》是一部完全用否定式写成的电影,在60年代后期激进浪潮的影响下,松本俊夫明显是在反直觉地进行创作,虚构一阵子之后就一定要引进现实元素来进行解构。最终这部电影里彼此冲突的力量没能冲撞出新的东西,而是彼此抵消,正如最终瞎了双眼的女主角冲向街道,忽然撞见一群漠然看热闹的冷漠观众,整个GayBoy小团体就这样在社会范式的目光里完全异化而自毁,正如这部电影最后用meta层面的戏谑评论自我瓦解。弗洛伊德心理学的那一套在处理跨性别问题上非常有问题,松本运用这种理论把人物符号化,最终其实表明他并不关心这一群体的具体生存问题,尽管他在用插播的纪录片片段试图在叙事体里引入现实层面。更不用提这种“俄狄浦斯”式的情节其实暗藏着一种思维模式,好像跨性别是某种悲剧性的性倒错问题似的。
。男同+mtf的男主以及他身边的其它男同/mtf的各种悲惨故事,包含出轨家暴强间吸犊俄狄浦斯悲剧等。影片运用快切、跳切、时间线复杂的心理闪回、静照、伪纪录片、超现实特效、负片、漫画式对话气泡、风格化的摄影/配乐、过曝画面、相似性转场、景别跨度大的(即至少跨越两级。如从近景到特写)剪辑、突兀插入的与情节不直接相关的画面、快进等影像手法营造了带着反叛/叛逆气息的迷乱氛围。但本片:1、影像力量还有提升空间;2、影像表达较冗余+作为叙事主导的电影本片叙事很混乱增加了叙事理解难度,;(?)3、有几段影像技法似乎用的不精确,应该整成迷乱氛围结果拍成了沙雕。
73/100 是玩的很花没错,各种跳切快放慢放负片,都能让人想起戈达尔,在影片正进入高潮时切入Peter本人的采访,更是营造了一种奇特的断层,使影片的情感更为神秘。可是根本的问题在于,我看下来导演的意图是比较混乱的,全片穿插的采访,始终带着一种异样的凝视,那些冒犯性的问题和本片略有变态的情节,不得不让人怀疑导演是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这群人,同样贯穿全片的抗议情节,也是有些意味不明,可能可以说导演只是想展现60年代末时那些亚文化人群的风貌,至少我是没有看到什么反省批判或者赞扬之类,那我觉得也不必设计这样的情节。
73/100 是玩的很花没错,各种跳切快放慢放负片,都能让人想起戈达尔,在影片正进入高潮时切入Peter本人的采访,更是营造了一种奇特的断层,使影片的情感更为神秘。可是根本的问题在于,我看下来导演的意图是比较混乱的,全片穿插的采访,始终带着一种异样的凝视,那些冒犯性的问题和本片略有变态的情节,不得不让人怀疑导演是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这群人,同样贯穿全片的抗议情节,也是有些意味不明,可能可以说导演只是想展现60年代末时那些亚文化人群的风貌,至少我是没有看到什么反省批判或者赞扬之类,那我觉得也不必设计这样的主线。
#香港M+展映# 第一次看日本新浪潮,一部不可能在牆内公映的片,日本首部gay片。持续闪回、倒叙,勾连起破碎的身份记忆,酷儿群体在战后的日本社会中,积极寻求生存空间,从现代化语境中回归希腊悲剧俄狄浦斯,avant-garde的群像竟跟今天在M+所见希客藏品相呼应了。黑白电影通过灰阶的细腻调整,呈现了令人惊喜的细腻效果,值得在大荧幕看!很喜欢看Drag Queen化妆,谁不想烈焰红唇的时候亲亲镜子里的自己呢?
一张父亲的脸被扣掉的三口之家照片作为影片最后乱伦结局的线索。整部影片都散发着颠覆性的毁灭质感。Eddie作为同性恋异装者在一开始就是和夜总会男老板(男友)的肉体纠缠,一个错误的开始。影片有大量Eddie少年时代的画面插入,在镜子面前抹口红并轻吻镜子里的自己(拉康镜像)然后被母亲毒打。缺失的父亲以及对母亲的占有欲,用刀捅死母亲情人和母亲。最后男友通过照片发现自己是Eddie父亲后自杀,Eddie捅瞎双眼,这是隐藏悲剧主线。而另一条则是现在时,这条线有大量的新浪潮和喜剧元素,尤其捷克新浪潮。贩毒者听闻警察来了慌忙逃离用到了快进默片形式。众人群魔乱舞的派对放着经典爵士乐,镜头游离。Eddie与黑人拍摄情欲床戏,音乐时断时起,宛如戈达尔附体。以及eddie与女经理对骂时的定格动画加漫画式字幕的段落。
镜头前的演员是真实的男同性恋异装癖者,浓妆下的假睫毛风情万种。男主人公艾迪的美丽太过惊艳,莫说是男人,女性也为之怦然心动也为之慨悟入迷。松本组装镜头,来回切换俯视和仰视的目光,放大实验电影中的特殊绝望情绪。这是个时尚的日本,短裙音乐性爱,重重的元素真配不上这个庸俗冷淡的70年代。逃避现世的神来之笔:自剜双目,悲壮而扭曲,冲上虚妄的高潮
街头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海报早已阐明了一切:性爱、毒品、摇滚,一场全身心的“乱伦”。跳接、不断穿插的字幕卡、断断续续的配乐等戈达尔式符号可以看出从法国新浪潮中学到不少,而文化底蕴的转移又使之独具东方魅惑,不断推进的面部特写犹如伯格曼的「假面」般对角色进行抽离——一种虚伪的、面具式的自我叛乱。蔷薇由神圣的爱情之花堕为波德莱尔笔下的焦灼。充斥着悖论的飞驰世界是刀面映射的时钟,是注入动脉的体液,成为人与命运对抗的阻挠者抑或个人自主性的赞扬者,而从中所孕育的狄俄尼索斯精神则对艺术进行了悲剧性陶醉的诠释。
前卫得有章法、实验会被买账,贴合与自恰挺重要的。一个俄狄浦斯式的故事像是石膏雕像,沉重地定下命运的基调,一切现代的、古早的形式加入其中,像闪烁的蒸汽波浮动在背景中。主线是清晰的,铺陈就很多元,访谈为代表的记录与纯粹叙事形成虚实,多类型的风格杂糅也让人摸不着脑袋。宿命的词语在对镜自怜中已成烙印,绚烂的技巧与玩味贴近了跨性别者的乖张,但这都是花期短暂的蔷薇,杂乱的线亦有终端,逃出阴暗公寓(躯壳),太阳炫目刺伤眼眸
以异装癖者的内心世界视觉展开叙事,说是先锋电影,实验味道固然强烈,只不过放到现在来看,我已经不觉得十分新鲜(并非贬义/风格相似之下,这比《发条橙》还要早两年呢!),感觉日本那段时期还是有挺多导演做这种尝试的,看起来别具一格,但故事的主题仍然依旧传统。这一部的主题是什么呢?留意细节,电影里某一幕出现了一个海报墙,海报墙的下方贴着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看到最后,发现松本俊夫拍的也是俄狄浦斯的故事,只不过弑父娶母变成了弑母嫁父。家庭心结是我们心的绝症啊,对父母的爱及恐惧则是我们永远不能回避的期待与创伤所在。松本俊夫只不过是把这些痛苦拍的跳脱一点罢了,可别轻易被骗过,这仍然是一个悲剧。
一部应从电影技巧层面上来看非常丰富,有高度的作品。通篇选用非专业演员,更为“片中片”内的采访增加了一份真实与厚重。片中毫无章法的剪辑,与多次出现的手持拍摄设备画面,与蒙太奇手法的应用让影片变得尤具先锋意味。故事简单而又离奇,不过是意料外的父子不伦之恋,加入女装与肉体交易的元素,看似老旧的戏码蕴含着当时最潮的表现方法。
,ATG,日本新浪潮,完成度很高,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先锋。使用的题材和融合的东西都还比较老和经典,俄狄浦斯啦精神分析啦一条安达鲁狗啦,但是拍得很美是真的,那些旋转的镜头和闪回。最添彩的还是主角,他确实很美,跳起舞来尤其美,尽管留着法国新浪潮电影女主常留的那种发型,但骨子还是有本土味道。片中一闪而过的社会背景片段,这几位导演好像都有类似的关怀,但由于表现手法的限制,在本片里似乎就沦为了一种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