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吟(1990)

La voce della lunaUP:2021-08-21

月吟

评分:7.4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 图里奥·皮内利 / Ermanno Cavazzoni
主演:罗伯托·贝尼尼 / 保罗·维拉乔 / Nadia Ottaviani / Marisa Tomasi / 安杰洛·奥兰多 / Sim / Susy Blady / Dario Ghirardi / Dominique Chevalier / 奈杰尔·哈里斯 / Vito / Daniela Airoldi / Stefano Antonucci / Ferruccio Brembilla / Stefano Cedrati / 埃托雷·杰里 / Franco Iavarone / Lorose Kelle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20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语言:意大利语 / 日语
影片别名:月亮之声 / 月亮的声音 / The Voice of the Moon
上映:1990-02-01(意大利)
IMDb:tt0098606

月吟简介

幻想喜剧《月亮之声》是费里尼的遗作,影片根据卡瓦左尼的小说《怪人们的月亮》改编。
  人到中年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萨维尼拼命地想要倾听月亮的声音,但是他听到的是一群偷窥男子的欢呼声、蓦地里配音的呻吟声以及沙沙的台风声。当他爬上屋顶想要抓住月亮时,地面上一阵骚动。最后月亮仍然平安无事地高挂天上,萨维尼对着月亮侃侃而谈……
  乍看之下这部影片荒唐无稽、纯粹以意念与影像取胜,是一部浪漫而又带有世纪末颓废味道的作品。
  费里尼以他惯用的手法,尤其是借助象征、隐喻和怪诞,表现了众多人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他们的古怪行为,深刻揭示了当代意大利社会生活的荒谬,以及它走向衰落和解体的征兆,喜剧天才罗伯特·贝尼尼表现出惊人的演技。

简评

仍然是费里尼过去电影元素的组合。我忽然发现费里尼似乎很喜欢用空间的高下之分来营造真实与虚构的混杂感。荡着秋千的白酋长,八部半开场的悬浮镜头和结尾人们从高架台陆续走下来,阿玛柯德里树上的疯子,本片里上房的男主,等等。俯视的镜头赋予观众以跳脱出来的疏离感,从更立体的角度观看芸芸众生。皎洁明月也好像高悬在虚实之间,遥不可及又触手生凉地悬置着。

为什么大师的水准还在,但是电影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画家会越画越好,但是导演却不能一直保持高水准的电影,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电影是团体的合作吗?这部电影真是又无聊又冗长,在我看不下去的时候,它却又爆发一些精彩的点,我来了兴趣,它又变得乏味。在人多的大场面,多角度的镜头切换,总是很混乱,让我无法把整个空间和人物位置整合起来,看着很费劲。

看不明白前半部分混乱的意象,杂糅的手法,一度昏昏欲睡。时间明晰之后,才明白要呈现世纪末的乱象。1989年的意大利全民狂欢,上演一出又一出的闹剧,愚蠢的人类以为抓住了月亮,却不知是水中捞月。游离在正常人群边缘的一个疯子和一个傻子见证了这一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有色彩了以后融入了更多闪闪发光的东西,镜子、头饰、闪光的铁门...就像音乐派对中的一首传统舞曲,闪光的金属代表新文化,这可能也是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碰撞下费里尼对意大利传统丢失的担忧。但是,费里尼你还是好好讲故事吧……这部太玄虚了,看完我好难受,心情非常不好。

月是绝美,亦是痴狂。浮现于所爱之人的脸庞,呈示在癫狂迷离的交媾。井底之声实为月吟,投射孤寂指引探寻。科技与大众文化高涨下传统人文的颓唐之态——象征纯情的水晶鞋与赞美诗在流行舞者中解体,畏惧衰老者的古典圆舞亦被放克蹦迪所裹挟。电视媒体侵蚀了现实与梦境的主场。捕获囚禁月神也解不开生而为人的困惑,枪杀了的月亮转播亦是现代人的精神消亡。无需喧嚣,聆听月吟,一切皆已显现。生活的诗性是一个暧昧朦胧的球体。

月亮就像是那个导致所有元素迷眩起来的实体,所有人因为它疯狂,而最终又只是在银幕上出现过的虚拟成像,情节上的意识流节奏像是卡夫卡的荒诞作品一般,撇去历史的社会的背景,钻进了个人化的视角四散延伸,毛线团般杂乱无序的呓语织成一副具象的抽象画,说了什么又什么都没说,费里尼最终回归个人内心的梦游,回归形式的最初来源,到底是什么实体导致了所以这一切?肯定不是那个月亮,无缘无故无因无果的漫反射或许才是唯一的自由,作为形式本身的自由,不需要实体的束缚,当然反向解读成后现代的反本质还原也过于迂腐了,不如还是回到费里尼灵感源头卡夫卡的不安气氛中去,反而才找到了欣赏艺术的安稳。

费里尼百年纪念影展的尾声。有一种童话般清澈而又古怪的感觉,真的还是假的,好的还是坏的,为什么人会这样;固执、荒诞却善良。台词十分诗化又不乏戏谑,几乎可以直接拿来朗诵。其实费里尼探讨的问题都十分基本到近乎偏执,但仍然好看,接受度也不低;可见不必慨叹曲高和寡,怪自己学艺不精好了。

影片故事的前面很纯情,可怜的女主角,一开始是多么纯真,多么温柔,多么可爱的女孩子啊,而那个男主角,电影之初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个很害羞的男孩,原来是个恋物癖患者,不管是男是女,生活是真的休想平静了,总之女孩的生活算是被毁了,看样子这样的关系,他们两个人还要继续维持下去

影展最后一部及费里尼的最后一部,状态相对较好。很多地方难以分析源自才疏学浅。超现实开场超现实结束,八部半以后(?)费里尼的电影主题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常常是内容丰富,各段落冗杂在一起而又关联性柔弱,很难在置换的情景中找出具体意义,却是对社会各角落的注视和绘制。从美国蹦迪产业的冲击(如梦境般打开)开始,好莱坞式现代生活填满镜头,多么浮浅粗陋的喧嚣,多么轻易汹涌的狂欢,只需一阵就倾覆古典。底层人的祈求,悲恸,无可救药的盲目,光与影,鞭声,低吟,落寞。怀念费里尼。

陷入井中的月夜:能移动家具的单簧管,暴风雨夜驾着战车而来的上帝,散发着月光的面粉小姐,想用拍立得得到的屋顶上记忆中的圆圈。广场上众多看起来很忙的人,都是虚构,这些人其实无事可做。当聚会上的所有女人穿进水晶鞋,都成了阿迪娜,小提琴的舞蹈对抗蹦迪音乐;当月亮掉落,他想问问它亮自己究竟来这世上是要做什么?厌倦了信仰,天堂存在的可能性是50%,总比没有的强。

最后一场戏里,镜头从空白的幕布转到银白色的巨大月亮,这一幕交代得很有意思。对于费里尼来说,月亮在这里不光在内涵上,而且在形态上就和电影幕布划了等号。而费里尼是电影的造梦者,月亮承载了他方方面面的梦想,于是他在电影里拍摄了人们方方面面的梦想。只不过到了最后一刻,月亮上还是浮现出了一张广告脸。梦想的幕布上播放的不再是电影,而是电视——广告是电视的产物。费里尼一贯地保持着对电视的焦虑,他将自己对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所有担忧都抽象为了电视机,并且用尽各种荒诞来表现这种“广告”社会的浮躁。仍然是熟悉的风格和喧闹的场面,只不过对于镜头下的种种,晚年的费里尼已经不再像《爱情神话》和《女人城》里那么激烈,剩下的只有担忧和无奈。

,一切“费里尼元素”的集合,奇幻、梦境、宗教、性、碎片化的剧情、胖女人、马戏团,第二个人手上绝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八部半》之后的费里尼真的是又爱又恨,120分钟看下来,除了看费里尼的奇思妙想之外,真的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也可能是选的字幕版本不好)

获得奖项

  • 第35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35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最佳剪辑 / 最佳美术设计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音乐 / 最佳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