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2006)

Courthouse on HorsebackUP:2021-05-19

马背上的法庭

评分:7.8 导演:刘杰 编剧:杨亚宁 / 王力扶
主演:李保田 / 吕聿来 / 杨亚宁
类型:剧情
片长:101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Courthouse on Horseback
上映:2006-09-06(中国大陆)
IMDb:tt1064775

马背上的法庭简介

云南西北山区,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十多个少数民族零星散落于大山中,过着平静而质朴的生活。五十多岁的老冯(李保田 饰)是县上的法官,为了解决山区村民之间的纠纷,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牵着马匹、驮着国徽穿行于寨与寨之间,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庄严的流动法庭。
  这次的行程共有三人,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杨亚宁 饰)是跟老冯合作多年的搭档,如今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此次正是他们最后一次合作;彝族大学生阿洛(吕玉来 饰)接替杨阿姨的位置,书卷气极浓的他与经验丰富的老冯格格不入,这一趟既是他的首次工作尝试,也是他的新婚之旅。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留下他们几多喜乐辛酸……
  本片荣获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刘杰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提名) 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吕聿来

简评

《那山那人那狗》,那是山村邮递员的父亲带着继承他职业的儿子初次跋山涉水地村民们送信,而《马背上的法庭》则是法官老冯与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带着接替杨阿姨职位的彝族大学生阿洛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体验”不同人生的奇妙。-幕后揭秘:本片是刘杰的导演处女作。本片来自于报纸上刊载的一个真实故事,导演刘杰说:“这个报道的图片展示了一个流动法庭在村里审案子的场景,这与我们平常熟悉的法官形象有巨大的落差。看到报道后,发现还有法官用一匹马驮着国徽去办案,用这样的方式去办案,真的感觉很震撼。” 刘杰表示这部影片完全从艺术出发,没考虑市场,因此影片最初的一百多万投资都是他自己出的。……

2020184 上影节第七场。结局分外平静却力道十足。能够理解编导的意图,他做出最终的选择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本身背景的压抑与苦闷,他所信仰的“国徽”丧失了公权力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同伴的再次失去不过是一个导火索。也因此整部片的外壳是三个人的充满趣味的公路片,内里却隐藏着充满人情的民族传统与法律背后的绝对正义无法调和的巨大矛盾。

少数民族题材,部分原生态表演,部分写实主义的影像,可以看到和导演后一部影片【碧罗雪山】的联系,虽然比后者要差很多。李保田的表演和群演原生态表演格格不入。故事完成度不高,阿洛那条线很弱,后来还不了了之。村民的处事方式完全是前现代的,这和法律的主题相悖,导致每个问题的解决本质上是非法律化的。结尾烂狗血了!

剧本是很扎实的,处处可见编导下的功夫。资历很深的老法官,即将退休的女法官以及刚刚来的年轻法官,他们各有纠结和心思,面对村民们不知法不懂法,自成一套的管理体系,他们反应不同,处处体现着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矛盾。相较于城市法庭中在规则下的纪律遵守,在乡村里却远比城里复杂,而且巡回法庭的执行力度不够,只能靠着国家形象让村民服从,如果判的失当,则尊严尽失,无人再信法院,宁愿私下解决。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却也忽视了家人的感受,最终老冯迷迷糊糊,从山崖坠落,追随了战友,因为当杨阿姨离别之后,他已无所牵挂,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他已经厌烦,自觉了无生趣。在共和国崛起中,有些人富起来忘本了,可底层的共产党员坚持着为人民服务。一如《民警故事》《千钧一发》等片,这种对底层公务员关注的电影,值得鼓励。

千禧年前后的国产边境电影,最喜欢看的是未经高速现代化进程破坏的乡土风貌和民风民俗;李保田演谁都是神医喜来乐,欠奉的语言模仿能力,远不及刘烨在《追凶者也》的表现;基层公务人员努力缝合时代地域之交的断裂,或许自己也意识不到;无论出生于古今中外,人只能也只会拥有一种境遇,艺术作品里浏览别人,精彩与否的一生,于你我而言都只是短短一程

师徒三人,你挎着包,我牵着马,马驮着国徽。莫问我从哪里来,问就是:“贫僧自城里而来,要去往山中传道普法。”闹矛盾都要舞之蹈之,判官司全靠贴钱,男女玩的就是暧昧,说话就是一个“嘎”。“人这辈子话就这么多,衣服都没有洗干净就说完了。”我在思念中步前人后尘,不知步我后尘者又是何人?2006真是中国电影大年,戛纳一口气就颁给中国电影三个奖。

太牛了!情与法,文明与矇昧,青涩与成熟,甚至事业与家庭……讲得太深太多……男女主演技牛逼!李保田老师两个“忘了噶”道尽心酸,夕阳下婚礼现场留下的眼泪,摩梭寨子灯火可亲的夜晚掉下的那颗牙,感人肺腑!就是口音太过于追求“噶”字略显做作。女主是素人演员吧,风吹日晒的脸和白嫩的脚腕更显真情,在乡民间进退有度,对老冯公私两全。老冯这样真诚、热忱、智慧的人就这样陨落,杨阿姨在摩挲小调中留下的眼泪,悲乎!悲乎!

剧情比较单薄,不够深入,但反映的问题很典型,最后老冯的坠崖在我看来象征了法制在基层乡土社会推行的重重困阻。电影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留给我们之后的法律人去思考、解答。对了,补充一点,看了别的评论说这电影主旋律,可对比我刚看完的山海情,能明显感受到导向完全不一样,老冯坠崖的结局还不够揭示这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吗……也许看到中途还在想这告诉我们普法要学会因地制宜,但如此轻易“变通”真的还具有法本身的价值吗,这样和旧社会的宗族长老又有何异?以及,这些远离现代社会的村子,真的需要法吗?(仅针对电影所展现的情况。毫无疑问,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又有变了,时代在不断发展,记得好几年前看过一期央视新闻就讲到说藏民的新一代智能手机不离手最爱喝工业化饮料——基于互联网影响下的乡土法治或可成为新的主题。)

;礼法与人情的较量,国家机关制度与地方民族习俗的平衡,在这个马背上的流动法庭展现着众生蚁民的生活图景,以相当丰富的世情智慧去处理那些看似鸡毛蒜皮实则容易激化扩大的家长里短矛盾,不仅需要耐心与机敏,更是对人心的一份极大考量;赞美基层小人物的同时,也流露出被(家人/组织)弃的苍凉。

法官作为一个行动者,对法的认识决定了他处理纠纷的方式。在十几个少数民族生活的云南大山里面,那些人听不懂法言法语,也不服从于形式逻辑,这时候再用现代法学知识去套就会非常简单粗暴,不仅不利于解决纠纷,而且会削弱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个角色代表了现在的很多纠纷解决者。最重要的是裁判者。双方对话的时候两种观念,互不理解,这种沟通就是灾难

事实上全片下来,三位法官并没有在法律意义内办成一件案子,结果年轻法官还跑了,没有学历的法官被退休,骨干老冯沿着老友的路自杀了,这说明了中国的法律体系从内到外都是无力的,于内法官自身得不到职业上的尊严和幸福感,于外根本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最有感触的一场戏莫过于老杨给老冯洗衣服,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的衣服也是老杨心上永远擦不去的情感寄托。

马背上的流动法庭组合,以化解矛盾,维持公平正义为己任,但势单力薄,在尚未开化的世俗面前,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老冯的原则是绝不能被村民看轻,遇到纠缠不清的,宁可自掏腰包,息事宁人,他建立的是个人在村民心中的形象,而不是法庭本身,这也是老冯与阿洛的主要矛盾。但矛盾背后折射的是大山中村民的生活贫困、闭塞落后,如同国徽在片中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国家永远也不会丢弃他们,有无数个老冯、阿洛来用现代法治观念对抗陈旧的习俗。“开民智与清诉讼,当是重中之重" "民智不开,百姓势必愚昧,地方上的治安断难良好”

获得奖项

  •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提名:优秀故事影片
  • 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