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2015)

Eisenstein in GuanajuatoUP:2021-04-28

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

评分:7.5 导演:彼得·格林纳威 编剧:彼得·格林纳威
主演:斯特里奥·萨万特 / 埃尔默·拜克 / 玛雅·扎帕塔 / 莉萨·欧文 / Luis Alberti
类型:同性 / 传记 / 历史
片长:105分钟地区:荷兰 / 墨西哥 / 芬兰 / 比利时 / 法国
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爱森斯坦万万岁(港) / 十日性爱死(台)
上映:2015-02-11(柏林电影节)
IMDb:tt1702429

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简介

《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讲述的是世界蒙太奇之父谢尔盖·爱森斯坦在墨西哥度过的一段奇特岁月。影片实验性颇足,并极具视觉冲击力,是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的巅峰之作,入围2015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31年,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埃尔默·拜克 Elmer Bäck 饰) 到瓜纳华托拍摄他的新片《墨西哥万岁》。在那里,他接触到全新的文化以及当地文明对死亡的态度,也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在兼具欢乐和危险的异国他乡,他开始重新评估他的祖国和斯大林统治下的社会制度。“震撼爱森斯坦的十天”,片中的爱森斯坦这样描述自己在瓜纳华托的经历,这句总结来自爱森斯坦的经典电影《震撼世界的十天》,一部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默片。在本片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经历像十月革命那样跌宕疯狂的冒险。虽然只有十天故事,影片却通过夸张的剪辑处理整理出爱森斯坦的电影成就和个人经历,串联出大师的传奇一生,无疑是人物传记电影里大胆而先锋的影像尝试。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彼得·格林纳威 第2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LGBT电影(提名) 第6届豆瓣电影鑫像奖鑫豆单元 最佳同性(LGBT)电影(提名)

简评

FIFF16#绝对以画面和声音取胜的电影,看完觉得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都花了。导演竭尽全力的使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炫技功能来充填电影结构,宏大的交响乐里鱼眼镜头、旋转镜头、伪一镜到底镜头配合着挑战生理极限的疯狂剪辑与间或出现的多屏处理轮番上阵,观众似乎跟初来乍到墨西哥的主人公一样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种对于观众绝对的统治让人过瘾。然而华丽的形式背后文本还是稍显枯燥无味,本应作为重点的对于爱森斯坦的人物挖掘被强大的视听效果抢去不少戏份,无法看出他对于文化转变与个人情感的微妙转变。作为人物传记的性质倒不如看成爱情片,两位男主角之间从暧昧到热恋的潜移默化与真枪实弹的大尺度戏码让具体情节变得形同虚设,结尾处至死不渝般的誓言和痛苦的分别处理倒是像极了爱情片里有情人无法朝朝暮暮的苦楚,真是磕死人了。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一个人由内及外的重生。从苦寒之地到阳光热土的羁旅,性的纵享与爱的纠缠,为死亡唱颂歌,全方位意义上的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只是这一连串的演绎与发挥所呈现出的,太像是一场美妙的梦。这一头显露出的一面有多热烈狂放,在另一头需要支撑的另一面就有多压抑苦闷。影片临近结尾处以口述假设了一个恣意壮美的终局,但无论是基于理智去推演还是比照现实事迹,它都只能是个美好的假设。片中那段关于电影和电影人轶事舌灿莲花的讲述实在过于迷人,足以令迷影者热血沸腾,而效仿全景幻灯的旋转着的镜头更是遥遥直指电影的起源。神奇的是导演鲜明的个人特色在本片中居然没有被大范围地运用,主要是以增补现实素材的形式给内容的真实度做了添头,也算是对电影先驱者的一种致敬了吧。

。教比较宗教学的人类学家x苏联导演的男通讯录片?以为是编出来的智性cp,看一半才发现是传记片。又是各种掉书袋,还有老头是真的很喜欢建筑。这次画面切分拼贴的摄影画作链文本的意图比较明显,镜头多样尤其是大的透视变化非常丰富,但不至于让人眼花缭乱,实验性上较早期更中规中矩一些。非常喜欢前部分尤其是沐浴部分两人的交流。这部的结局里并没有死亡,但是在亡灵节戴上骷髅面具不甘心地坐车离开这里、将要面对流放结局的爱森斯坦又何尝不是一个游魂

分屏蒙太奇+鱼眼旋转镜头+酒店大堂拼接合成(假)长镜头,彼得格林纳威将对形式美的个人执念贯彻到底,以更华丽的技法致敬蒙太奇之父,好奇银幕上观赏会多炫?从开场的宏观构架收束为情爱题材,聚焦在大师的情欲与性爱的压抑与释放,拉美的十日天堂之旅。“革命”占领高地(后庭插上红旗)迎来高潮般的解放后让人感觉一泻千里,明明大限将至,却依然拒绝严肃面对死亡。“性爱死”是难以企及的梦幻,迎接死亡后,希望那热爱自由的灵魂依然驰骋在亡灵节的故土,而不是凛冽的西伯利亚。

致敬意味的名导传记片,格林纳威既没有选择严谨地复刻态度也没有用头昏脑热的美化滤镜来重新打造爱森斯坦的新式光环。一如既往对性不加掩饰的呈现,舞台剧的走位与形式感是格林纳威对于自我部分的保留,而过分发挥的碎片剧情与浮夸人物则是他对于爱森斯坦良性扭曲的理想期许。瓜纳华托的十天远不止一场性爱冒险,它关于爱森斯坦的自我审视,关于艺术角度的政治宿命以及最动人的来自文化与灵感的震撼碰撞。

背景是爱森斯坦在墨西哥拍《墨西哥万岁》的那段时间,但是电影的叙述重点其实放在爱森斯坦的同性恋倾向方面,关于电影拍摄的部分很少。爱森斯坦在本片中还是个单口相声演员,如报菜名般吐出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还用分屏插入真实人物的肖像照片以及爱森斯坦的电影片段,充满了掉书袋之感,炫耀着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本质上这部片拍的还是导演自己的东西,没有感觉到很深的对爱森斯坦的情怀。有个横移长镜头+柱子作为分屏介质以替代蒙太奇进行转场的段落挺有意思,在电影手法上反爱森斯坦。片尾曲用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曲风貌似是在模仿海顿和莫扎特,实则是在戏谑后者,一如本片对爱森斯坦的态度。

形式上确实惊艳:分镜蒙太奇,颇具剧场感的叙事切面和戏剧化对白等;尤爱豪华房间和早餐厅里多人争辩场面的环绕长镜头运镜,近于完美。总体而言,电影形式上的先锋主义或许在某种风格学的意义上致敬了爱森斯坦,但其内质中的奇观化倾向和有意为之的爱欲主题似乎削弱了爱森斯坦本人的政治先锋性:在爱森斯坦那里,形式的先锋性总是贴合于其政治意识/无意识的先锋性,形式的激进性和政治的激进性之间没有巨大的意图上的分野,基本上是合一的。但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形式诉求和政治判断之间做出一种区隔,大概表明了导演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24:虽然看过《战舰波将金号》《罢工》《十月》、晓得《墨西哥万岁》,但对导演+编剧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生平并不了解,实在没想到他竟然有这样的同性往事(不过影片故事剧情的真实度还是令我存疑)。至于《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电影本身:尺度挺大,直接露屌,好些镜头语言让我眼前一亮,……

故事其实很单薄,实验性的旋转镜头、拼接三分屏和鱼眼,布景非常华丽。不断call back串成暗线,致敬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贯穿对性和死亡的思考:骷髅游行、死亡博物馆、阿兹特克人宗教上相信灵魂永生和活人挖心祭祀、最后跳楼死亡也是希望重生、死神应该随时准备好接电话、性和死亡都是革命、屁眼插红旗,两人在房间里和骷髅共舞。喜欢做完爱在雨里裸奔的桥段,很有野蛮原始感的性欲崇拜。但艺术和影史有点炫技过头了吧,开头惊艳,前半部一直走神。剧本写的不错,“-我带着处子之身,来到墨西哥,并让他纵情声色,我的身体曾经是个陌生人,它现在已熟悉自己,无可救药的脆弱,跟我去莫斯科吧。-不可能的。”

前半部分棒极了,舞动的广角镜头,诗狂的主人公叙述,各色谈及的历史人物实照拼贴串以大大的昆虫(好吧,苍蝇)显微影像来把主人公这个前苏联导演当时的时局做对做比,直到参观死亡博物馆为止,整个墨西哥和瓜纳华托风情美不胜收。之后,影片来到个体间的性和死亡含义的讨论上,主人公爱上当地帅导游,多有男男缠绵纠结片段,无感也无兴致解析(可能我太困了也有关系)。生活本真与艺术永为仙浆美果,而不停嗡嗡声以时代伴随着政治之蝇。

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发挥到极致的实验作品,分屏、叠化、画面拉伸、插剪还有色彩渐变玩得如鱼得水,可以说整整105分钟就是视听语言的集成;至于”震惊爱森斯坦的十天“,到后半段陷入相对平庸的同性之爱遗憾收尾模式,不如前半段看得爽。所以暂定今年的《爱森斯坦在好莱坞》到底还搞不搞了?

头顶“蒙太奇之父”光环的他是众人眼中的天才,但没人知道的是,在天才的光环背后,他始终是那个稚气的少年,新世界的到来带给他新的启发,与帕洛米卡在一起的日子带给他迟到了十四年的欢愉,而在狂欢过后,在性与死的交融一次又一次占领灵魂的高地后,在那个盛大的亡灵节,他又迎来了人生又一次痛苦的告别,而这似乎已在冥冥中成为他的宿命,他离去时像个孩子一样满含泪水地说自己已经是死人,而当他终于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孤独的死在家里的时候,他或许依然带着孩童般的憧憬看着那扇除了帕洛米卡始终没有被打开的门。

获得奖项

  •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13届印度国际电影节
    第13届印度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孔雀奖-最佳导演
    提名:金孔雀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