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959)
The Opium WarsUP:2021-05-16
《林则徐》(英语:The Opium Wars,也被称为英语:Lin zexu)是1959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所摄的彩色电影
。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大时代背景,以1839年虎门销烟的领军人物林则徐为中心描绘的历史正片。剧终时在广州三元里,林则徐望着揭竿而起的抗英人民,滚滚硝烟淹没了他走向流放地伊犁的背影。
林则徐简介
18世纪中叶,日不落帝国英吉利将触角伸向古老的中国,并通过大量输入鸦片来掠夺钱财。白银大量流向国外,中国人民却被鸦片毒害得愈加羸弱。在清廷内部,以穆扎阿(夏天 饰)为首的投降派和以林则徐(赵丹 饰)为首的抵抗派针锋相对,斗争激烈。道光皇帝眼见天朝因鸦片所害渐渐羸弱,因而大力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政策,并任命其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来到广州后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让一度轻视他的英国鸦片商人大为惊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当地海防得到整顿,英商也被迫交出鸦片。最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两万多箱鸦片,取得禁烟的重大胜利。
然而,不堪受挫的英国随即挑起鸦片战争,朝廷内部的投降派也不失时机广进谗言,林则徐的改革之路顿陷困境……
- 郑君里 Junli Zheng导演
- 岑范 Fan Cen导演
- 赵丹 Dan Zhao饰 林则徐
- 夏天 Tian Xia饰 穆彰阿
- 高正 Zheng Gao饰 旻宁
- 韩非 Fei Han饰 琦善
简评
赵丹进入到50年代,俨然一个戏疯子,他在电影里如痴如醉地表演,不仅因为他热爱表演,仿佛也是在逃避着什么!这一讲述着着1840年代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历史题材,但在有些地方,却充满着不同于清代的美学与思想!林则徐困囿于时代和身份,似乎不如人民来得给力,和对敌人摧枯拉朽。这片里的普通老百姓,智慧又有能力,更有勇气,所以这片叫什么林则徐啊,不如叫三元里。秦怡为何如此壮实浑身充满着劳动人民的力量?简直劳动人民的最佳银幕代言人!对了,编剧和导演对于英国基情的塑造,居然非常成功,我一看那俩腻腻歪歪的英国男人,就知道味儿太对了!
赵丹的林则徐演得好,简直是从历史书中走出来的。但电影的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对于这个人物影片虽然歌颂,但仍然给他打上了封建官僚的标签,他做的种种努力失败正好衬托了接下来的三元里农民抗争,最终的主题是反帝反封建。个人感觉格局没有打开,鸦片战争这个题材到了谢晋手里才真正放出光彩!
真不错,重点放在了林则徐禁烟斗争,朝廷愚昧腐败,奸佞当道和被唤醒的人民群众开始反帝反封抗争上。故事流畅完整,节奏太好了,忠臣线,奸臣线,群众线交织构架。最后一场三元里抗英搭配林则徐被流放,充满悲壮色彩。镜头调度真好,许多推拉和遮挡关系做的都很好。赵丹演的太好啦!自然,就是活生生的林则徐,忠心,意气风发,不甘,欣慰离去,这几个情感把握都很好。
一开始海上帆船和鸦片木箱的近景镜头交代时代大背景,导演在整部影片的进行中,使用较多远景或全景,较少使用特写,这“有利于表现历史环境和环境气氛,加强了历史感”。影片着重描绘林则徐禁烟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从林则徐禁烟到鸦片战争爆发再到林则徐被贬,赵丹摇身一变,变成集威严和老练于一身的刚柔并济的林则徐,“同时,更富于人情味”——赵丹将林则徐演活了。禁烟和抗击英军的上下一心,虽深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但在和平时期,仍很是具有警示教育作用,看来被评论界和电影史学界高度赞扬,被公认是“1959年献礼片中的佳作”也是情有可原
这是一部经典老电影了,剧情呈现的就是当代近几十年以来大陆主流历史所认识的林则徐。既公忠体国,刚正不阿,又善于周旋转圜,在晚清的颓唐之势中,与洋人斗争周旋,完成了虎门销烟的壮举,并积极备战,赢得鸦片战争前期的初步胜利。可惜晚清君臣昏庸怯懦,林则徐、关天培等人无可奈何,成为悲剧英雄。而三元里抗英则展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力量。六十多年前的电影,从这种立意和剧情而言,是相当具有时代色彩,也很优秀。尤其是人物选角以及剧情安排等等。不过要真正全面认识林则徐,还是需要读更多新著,从多角度来看待。毕竟,他有他的局限性和不完美,而这恰巧是电影所不能提供给我们的。
老电影值得更高的评分,看了郑君里的两部战争片认为《林则徐》更好看一点,可能因为彩色的比较容易看懂吧…片子的结构和侧重都很明晰,不需要着重展开叙述的地方都用旁白代过。赵丹的可塑性太强了!演技真的很好,虽然他演的林则徐不是我心中的样子,但是确实第一眼也没人出来他是《马路天使》里的赵丹。
中影史: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三个故事片厂之一,另外两个厂是“天马”和“江南”。1957年4月,上影厂改组为上海电影制片公司,这三个是下设的故事片厂)。是1959年的建国十周年献礼片。从导演(郑君里)到演员(赵丹)都是那个年代的顶配。里面的台词也不错,“这林则徐是不是中国人呢”“是中国人那就好办,我不信他会不要钱”的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史观也是相当正:既塑造林则徐这个封建士大夫反抗帝国主义的英雄形象,又揭示封建王朝的局限性,结尾歌颂人民的反抗。让人对这种“十七年电影”的“左”感到舒服
影片在“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的创作方针下,能明显看出“三突出”原则的影子,音乐的渲染在高潮达到了最高点,工农兵的形象塑造超过了林则徐本身。大场景在早期中国能拍成这样也确实不容易,里面的特写镜头明显的戏剧虚拟化程式化因素,并且在影片中有点丑化洋人形象,正邪双方善恶分明,形象塑造过于扁平化。
林则徐神话比林则徐本人更重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神话是“经世之学可用,可惜断送在奸臣之手“,晚清不少经世致用之学的爱好者(比如左宗棠)对此深信不疑,他们通过自己在长江流域、黄淮流域乃至西域创造的功业,在1870-80年代自我论证了这一说法,丹在甲午战争之后,这种神话随着湘军的一败涂地而渐渐褪色。后期的林则徐神话则主要是日的贡献,将他塑造成一位反英反帝的亚细亚英雄,1930-40年代,长春和南京的文化部门为此准备了大部分资料,略加修改就构成今天非常熟悉的“林则徐”形象,林则徐是东亚反英第一人,把东亚替换成“新中国”,就构成了本片中赵丹饰演的这位大义凛然道貌岸然的半神存在了
1959年献礼片佳作;叙事简洁明快,概括表现历史全貌;较多远景或全景,表现环境气氛,加强历史感;赵丹扮演的林则徐威严干练,富于人情味,生活化;三元里抗英升华主题,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电影民族化的尝试;林则徐与邓廷桢分手时的登高望远、孤帆远影烘托离别的感伤情怀,有唐诗意境,赵丹表演风格戏曲化。 --.29
服饰比较考究,但是“三元里”一段简直是太扯了,实际上广州的民众当时对英军也没有多排斥。赵丹的演技非常出彩,不过林则徐明显是被神化了。非常喜欢清朝的宫廷戏,道光那种前后不一的劲儿才是专制君主本来的样子。
比《万世流芳》的儿女情长更具政治意味。该片巧妙地结合了农民起义一事,避免了《武训传》的单纯愚昧,可以说,吸收教训,迎合了当局思想。事实上,也更使得该片的政治意义更为深刻,延展了故事的广度和深度。洋人之祸始于满清体制,唯有推翻上层建筑,才能真正获得重生。林则徐一代英雄,可惜愚忠满清;关天培杀身成仁,可惜,死不得其所。他们不过是满清政下的贤臣,但尚还称不上英雄。最后农民起义深厚的意味,才提升了电影的完成度与思想性。赵丹适合扮演市井人物,更加真实,演清官,略有点装腔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