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特快车(1991)

EuropaUP:2021-10-31

《欧洲特快车》(Europa)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在1991年的电影作品,也是「欧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影。该片演员来自许多国家,包括法裔美籍、德国、美国、瑞典。本片受到丹麦童书《火车》(Toget)和法兰兹·卡夫卡的《美国》(Amerika)的影响,尤其后者更影响了片名。

欧洲特快车

评分:8.3 导演:拉斯·冯·提尔 编剧:拉斯·冯·提尔 / 尼尔斯·沃塞尔
主演:让-马克·巴尔 / 巴巴拉·苏科瓦 / 乌多·基尔 / Ernst-Hugo Järegård / Erik Mørk / Jørgen Reenberg / 亨宁·詹森 / 埃迪·康斯坦丁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Benny Poulsen / Erno Müller / Dietrich Kuhlbrodt / Michael Phillip Simpson / Holger Perfort / Anne Werner Thomsen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12分钟地区:丹麦 / 法国 / 德国 / 瑞典 / 瑞士
语言:英语 / 德语
影片别名:欧罗巴快车 / 欧罗巴 / 战后余生 / Zentropa
上映:1991-05-12(戛纳电影节)
IMDb:tt0101829

剧情

此条目剧情摘要未贯穿故事主轴,如回避了关键情节或仅介绍了开头。请以时序为纲简单阐示剧情,交代故事始末和重要过程,让读者了解作品大局。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德裔美国青年李欧波·凯斯勒决定返回仍然被美军占领的德国,并在叔叔的帮助下在参卓帕铁路担任卧舖列车的见习车掌,并与参卓帕老板麦斯·哈特门的女儿凯萨琳娜·哈特门坠入情网,而后李欧波被迫卷入亲纳粹恐怖分子的攻击行动当中。

拍摄手法

《欧洲特快车》以其实验性的拍摄手法闻名,全片大多为黑白,并不时参杂彩色片段;电影的拍摄分为远景和近景,远景在波兰拍摄,近景则在丹麦摄影棚内拍摄,最后再将两者影像相叠而成,部分画面甚至重叠了十五个影像。由于先在波兰拍摄远景,因此必须精准计算好重叠效果,拉斯·冯·提尔为此画了800个分镜表,以避免画面出现误差而造成成果失败。

佚事

  • 由于另一部美国电影《欧罗巴!欧罗巴!》(Europa Europa)的关系,未免观众搞混,在美国上映时片名成《参卓帕》(Zentropa)。
  • 拉斯·冯·提尔本人在片中客串了一位偷东西被逮到的犹太人。
  • 本片在坎城影展获得三个奖项,拉斯·冯·提尔在明白自己不会获得金棕榈奖时,向评审比出中指并怒气冲冲地离开会场。

奖项

奖项奖项受奖者阶段/结果
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欧洲特快车》丹麦提名
评审团大奖获奖
最佳艺术贡献奖获奖
最佳技术大奖获奖
1992年波迪奖最佳丹麦电影《欧洲特快车》获奖
1992年罗伯奖最佳丹麦电影《欧洲特快车》获奖
最佳摄影获奖
最佳剪辑获奖
最佳原创电影配乐Joachim Holbek获奖
最佳制片Peter Aalbæk Jensen、Bo Christensen获奖
最佳音效获奖
最佳特效获奖
斯德哥尔摩国际影展铜马奖《欧洲特快车》获奖
锡切斯影展最佳影片《欧洲特快车》获奖
最佳摄影获奖

电影里火车公司「参卓帕」(Zentropa)后来也成为拉斯·冯·提尔在丹麦成立的电影公司名称,这是模仿德国铁路的卧铺及餐饮服务公司米托帕(Mitropa)。

简评

这是本人除《狗镇》外,最喜欢的一部拉斯冯提尔的作品。本片炫目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是最大的亮点,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影像的形式之美,也充分显示了导演的个人才华。除此之外,本片对于纳粹和人道主义的探讨也十分引人深思。战后的欧洲就如同片中的列车一样,虽然行驶在既定轨道上,但前方是光明抑或黑暗,谁也无从知晓。

形式似乎是专为首尾的表意系统设计,在中间部分实际发挥出的效用非常一般,只能算是创作者一厢情愿的概念化巧思,花拳绣腿,连视觉冲击的层级都够不着。且由于绝大多数段落还是填塞着陈旧的幽默(同其10s作品中的病态幽默全无可比性)与刻板的叙事思维,花哨形式的偶尔引入反而扰乱了电影的节奏。道格玛之前的LVT还没有掌握后来在他二十一世纪的那些杰作中极富有混沌视觉魅力的变焦手持摄影,调度多用摇臂搭配广角镜头。如果在那个年代看到LVT的电影,一定会把他同那些稍具个人风格的类型片花活导演相提并论,绝无法猜测到他后来的走向。

。天才之作。视听调度太出彩了,纵然炫技也令人叹服。动态构图、色彩拼接、沉入式叙事、未来感、迷幻。文明的创口,无尽荒芜。/其实我倒觉得拉斯冯提尔从头到尾就站在纳粹那一端,这部电影的反思不够,倒像是一种隐隐的倾向。他对于性爱过程亲人死亡的戏码真够喜欢,这部及《反基督者》都有。在他心里大概性和死的体验是无限接近的。

这部电影的风格跟拉斯冯提尔后来的道格马95风格作品差异很大,影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运动,黑白彩色交织的画面,给观众带来颇具想象力的视觉效果,虽然故事设定在二战后德国重建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但作者巧妙的把故事设定在狭小的列车上,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和批判了当时的欧洲社会现象。ps:看结尾演职员表才发现贯穿本片的催眠旁白来自于瑞典著名导演伯格曼的御用演员冯叙多。

欧罗巴(Europa)之美艳诱惑对位于白人男性的集体想象物。它是随时可被奸污,又等待着复苏的。而欧洲(Europe)的幻影即是一种不可协调的死亡,它消解了欲望的过剩,进而获得一种保持理性的可能。然而欧洲只是被阉割过后的欧洲,它缠绕在临死的产床上,分娩出更多的绝望(或者,这是罗兰巴特所指的空无的弧度)。拉斯则更加激进,黑色电影的结构拆除了叠加的幻影本身,放大后的胶片蒙太奇剥离出赤裸的、无痕迹的诱惑,事实上,“欧洲的幻影(mirage)”只剩下诱惑。

视听语言近乎炫技的作品,镜头,剪辑,光影相当出色,流畅调度技法让片子充满快车的动感,又带着游戏的vr视角,第一次色彩出现时我以为看错了,随后才意识到这是导演想要的效果,希区柯克风格的延伸,战败后的德国如丧家犬般失去了自尊,一个美国人去德国当了列车员陷入富家千金的爱情陷阱然后挂掉,看得出来导演不喜欢美国佬,片尾大写欧洲,每帧都在喊着“我要美国人死!

在看到悬吊死亡的两名突击队成员的尸体,凯勒斯陪芭芭拉苏科瓦坐过隧道,后来接的一个镜头是男主角的单人侧面,那里的表演非常细腻,是对于前一场戏巨大的信息量的一个很厉害的情绪处理。这部电影无一不在炫技,黑白与彩色的运用,双重曝光和特技摄影,演员和背投镜头互动,每一处都如同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直到最后的高潮戏,他也不做减法,而是更华丽的去表现,再回头看那几段铁轨的倒数,这部电影全都是故意的,但越故意就越有致命吸引力。

影片运用似真似幻、魔幻现实的手法,叙事上的,技术上的,借二战后期背景下,一位归国德裔美国人围绕欧洲特快车所遭遇的经历,揭示了理想主义者、中立者逐步被裹挟的真相,原因或者是命运,或者是时代、势力,或者是他自己的选择,但注定的,终究不可避免走向极端、幻灭,悲哀,却又无可奈何。想起三岛的“毁灭之美”,似乎与本片“狼人”的“狼”,即希特勒是共通的,本片也对此贴切地描摹些许,似贬似中立但实际上是偏向性的。

或许看的少,一部并不太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故事讲述一位美国归来的德国理想主义青年卷入战后德国各方斗争,最终在愤怒中炸毁列车毁灭一切,一个由爱生恶的蜕变故事。表现主义的手法非常激进大胆,银幕合成和催眠解说至今看来依然颇有新意。

「欧洲三部曲」的终章,在表现形式上是令人惊叹的:黑白与彩色画面的交错、催眠术旁白贯穿整部电影、多重曝光的运用,以及诸多致敬20世纪早期欧洲现实主义电影之处……种种花哨的表现形式,皆为重返故土的、企图在纳粹思想荼毒的原野上重哉新芽的理想主义者的幻梦破碎而服务。最后当理智无用、当善心无用,主人公亲手举起枪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强大的、不被欺侮的、是可以排除万难的,这个桥段的设计非常讽刺。不过整部电影在叙事上还是稍显模糊了一些,叙事线索被复杂的表现形式遮住了光芒。

也许徒劳的空想终究会变成现实的希望,你我之间的鸿沟就如同两个敌对国家的世仇一样,终究是难以抹平的。特快和特慢从来就是相对的,就像你我的感情一样,若即若离让人看不清楚。也许直到最后我才发现只有我是那个最可悲的可怜虫,可是真的太迟了,我的人生早已干涸,死神近在眼前,这辈子似乎也就要这么交代了。想想真是不甘心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希望来世不要再重蹈覆辙,能够做一个真正骄傲快乐的人。

严肃的战后反思终曲,欧洲逆子对人文主义的彻底反动,火车由历史的车轮推动,既是国家利维坦的象征也是毁灭和大屠杀的技术环节,正如类型片作为一种催眠技术把人递送进时空的甬道,欧洲理想已架空,各方操盘手在台面下角力,盟军非善纳粹未亡,中立的美好青年将亲手轰炸自己的信念和未来。极乐迪斯科也变成小菜一碟,感觉这个片拿技术大奖还挺讽刺的,冯提尔这次把自己扮成犹大,然后操纵观众驶向毁灭。

获得奖项

  • 第5届欧洲电影奖
    第5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Actress of the Year / 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Supporting Actor of the Year
  •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 / 最佳艺术贡献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3届戛纳电影节
    第4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技术大奖 / 最佳艺术贡献
    提名:主竞赛单元
欧洲特快车演员表